汉明(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1807

  五天之后,郑芝龙、郑鸿逵率兵到达,勒克德浑所部前锋,逼近延平,福州城,由此陷入危境。
  虽说郑成功劝止郑芝龙投降清廷未果,至孔庙哭庙、焚儒服,与其父分道扬镳,可血脉亲情割舍不断。
  事实上,在历史中郑成功也不是与其父反目成仇,只是郑芝龙欲投清,郑成功反对无效,然后郑芝龙要北上福州进见多铎、博洛,而郑成功劝阻,认为清廷为因此对郑芝龙不利,然而郑芝龙不听,他执意北上,这才有了郑成功率己部脱离南下广东之举。
  所以,在刚开始时,郑成功并不全是因为忠诚于隆武朝,而与父亲反目。
  而到了郑芝龙在福州被博洛软禁,携往顺天府之后,郑成功这才正式全力抗清,名义上是为了光复大明江山,可实际上,至少有一半是为了他的父亲。
  试想,郑芝龙在清廷手中,如果郑成功无力抗清或者也投降了,那么郑芝龙对清廷的作用就没有了,只有郑成功始终坚定地抗清,郑芝龙才安全,郑成功越把清军打痛了,郑芝龙在清廷心中的份量就越大,这也是郑成功自始至终坚定抗清的原因之一。
  当然,谁都有私心,乱世之中,能自始至终守得住心中底线者,都是英雄。
  说这些,只是说明,郑成功与郑芝龙最多只是意见相左,并没有仇怨可言。
  何况郑成功与其叔父郑鸿逵一直交情颇深,郑鸿逵虽说在镇守仙霞关时,得知清军逼近,未发一矢,闻讯逃窜,致使清军直入福建。可在郑成功举事之后,郑鸿逵也是追随郑成功抗清的,而且郑成功能率部脱离郑芝龙,如没有郑鸿逵暗中私放,郑成功也带不走那支军队。
  所以,这种血亲对阵于城墙之上,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折磨。
  郑成功由此整个人恍惚起来,抵抗变得消极。
  南城门一度失守,幸好张煌言有备,派一支吴争当时留下用来保护张煌言的军队,组成一只数百人的敢死队增援南门,经过一番浴血拼杀之后,才将郑芝龙所部赶下了城墙。
  可能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
  郑成功过不了心中心魔,就无法形成抵抗合力。
  而三面都在交战,城中一时无法调整部署,否则将李成栋一部调防南门,也可阻止郑芝龙部的进攻。
  紧急关头,黄道周与郑成功进行了一次深谈。
  最后做出的决定,让人大跌眼镜——撤退,明军以撤出福州城,来换取清军不追击。
  张煌言闻讯愕然,连李成栋这个叛将都为之愤然。
  可古怪的是,隆武帝朱聿键竟同意了郑成功和黄道周的决定,答应派人与郑芝龙、多铎谈判撤军事宜。
  两日之后,一万多明军有序撤离福州,至港口登船南下广州。
  至此福建全境被清军所占,可叹的是,福州一城百姓,因全力襄助明军守城,被清军秋后算帐,五天之内,被屠杀者,多达一千多户,近万人,福州城内与城外一样,尸山血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更可笑的是,以为隆武帝朱聿键已经殉国,原本奉旨在广州招募新军的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联络大学士何吾驺、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以“兄终弟及”为名,拥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为监国,以都司署为行宫。
  可这时,在肇庆已经监国的朱由榔大为惊怒,立即宣布登基为帝,史称“永历帝”。
  消息传来,苏观生等人立即应对,两日后拥立朱聿鐭为帝,史称“绍武帝”。
  登基事起仓促,连龙袍都来不及准备,去借了套粤剧伶人的戏服将就将就,这就成了皇帝。
  而当隆武帝朱聿键率军到达广州上岸时,这一个广州,就有了三个皇帝,而永历、绍武两个皇帝正刀兵相见。
  起因是永历朱由榔派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前往广州,以藩王礼节拜见朱聿鐭,规劝其取消帝号。
  绍武首席大学士苏观生大怒,下令斩彭、陈二人,再令陈际泰督师攻打肇庆。
  于是双方暴发战争。
  照道理,隆武帝朱聿键率兵在广州上岸,那么这场风波应该平静下来了吧。
  因为朱聿键登基在先,在福建以南,都奉朱聿键为正朔。
  而不管是朱由榔还是朱聿鐭,登基的前提都是朱聿键殉国,国不可一日无君。
  二帝麾下那都是隆武朝大臣。
  可问题是,朱聿键的到来,反而让这乱局更加混乱。
  好嘛,绍武朱聿鐭、永历朱由榔都不肯退位,由此一场内战越演越烈。
  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
  庆泰元年(1647)二月初五。
  凌晨,天色将明。
  江风依旧刺骨,长江上万舸争流。
  二万明军依托水师火炮掩护,向江北仪真方向,发起了大规模反击。
  两岸火炮互射,江中万矢穿梭。
  无数个生命在瞬间殒落。
  直至薄幕降临,清军终究在猝不及防之下,被明军突破江防,钱肃典、钱翘恭部二万禁军登陆江北,由此向仪真连夜发起了突击。
  清廷闻讯炸了锅,多尔衮也震惊了,原本占领镇江府的喜悦,一扫而空。
  顺治小儿更是急得再次想要北逃。
  顺治立即召见洪承畴等人,询问应对之策。
  这是个很好的反击机会,对洪承畴等一直受多尔衮压制的明降臣而言,就是如此。
  这不是说他们想要再次反复,而是争权夺利,是他们的目的。
  既然降了清,本人就没有什么大义或者正直、忠诚可言。
  为得无非是利益而已。
  降清的明臣,一直受多尔衮为首的清臣压制,他们大多都聚集在洪承畴麾下,试图抱团取暖,有朝一日扭转这种小娘养的苦日子。
  很显然,机会来了。
  洪承畴义正词肃地抨击了多尔衮的擅动策略,指出清军不应该在福建、广东和陕甘未定之时,开辟第三个战场,这极大地增加了朝廷的压力,由此引发明军突破江防,直入朝廷腹心之误,当由摄政王负全责。
  一众汉臣随即齐声应和,声势之大,从未有之。
  
第459章

鸽两派
  多尔衮自然大怒,一直被自己碾压,踩在脚下的苍蝇,竟张牙舞爪地到太岁头上动土了?
  多尔衮没有多话,指袖而去,自然嘛,他的地位何须在朝堂上与这般蠢物动气?
  他有他的班底,摄政王府,有着第二朝堂之称。
  回去找个茬,摆平这群蛮子就是。
  可多尔衮没有料到,被自己视为小儿的十岁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已经明事了。
  这说得不是,明军政大事,而是明君臣、上下尊卑之别,他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已经登基四年,满族天性好胜和身为皇帝的天然优越感,让他无法容忍多尔衮的狂妄和跋扈。
  刚刚去年下半年,多尔衮为了大权独揽,多尔衮仅以济尔哈朗府第建筑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罚银二千,罢免了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的权力,由此,多尔衮开始一人独揽朝政,并且改制,摄政王无须对皇帝行跪拜礼。
  郑亲王济尔哈朗可是当初福临登基时的辅政大臣,与多尔衮相互制约,他的废黜,给福临心里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
  多尔衮有才能、有魄力,加上主弱臣强,以叔父摄政王自居,跋扈在所难免,这就造成了福临早已对多尔衮心结暗聚。
  正愁没有机会整治多尔衮呢,这不,机会来了。
  福临当朝训诫多尔衮策略有误,造成朝廷战略被动,但雷声大雨点小,仅罚了多尔衮半年俸禄。
  福临很聪明,他知道逼急了兔子都会咬人,何况是手掌大权的多尔衮?
  所以,惩罚仅点到为止,他想到达的目的,就是当朝打击一下多尔衮的气焰,让朝臣们知道气向,这样自然会有有心之人,为他出谋划策。
  同时福临采纳了洪承畴的谏言,再次与庆泰朝商议停战。
  福临下诏,以洪承畴为正使,陈洪范为副使,南下应天府,与庆泰朝和议。
  这道诏令的下达,击蒙了多尔衮。
  可问题是,他就算确实权倾朝野,但终究非君是臣,面对诏令,他要么反,要么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多尔衮选择了后者,但心里已经醒悟,皇座上的那个小子,已经开始在防备、压制自己了。
  而对于洪承畴等人的落井下石,多尔衮更是记恨于心。
  可多尔衮能任由局势这么发展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