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1807

  沥海兵力大举调动,和杭州湾海上这么大规模的水战,显然是瞒不过驻上虞清军耳目的。
  如今以绍兴巡抚镇守绍兴的方国安,自然已经得到消息。
  整个绍兴府为之紧张起来,直到海战结束。
  一直提心吊胆的方国安,才放下心来。
  只要别来攻绍兴府就成,你们自己人打自己人,我就坐山观虎斗。
  警报解救,方国安随之撤消了钱塘江南岸渡船的戒严令。
  并将之前加派沥海、平岗山方向的那部分清军撤回绍兴府,以免刺激了吴争,引得他借此来攻。
  说实在的,方国安现在寝食难安,如同坐在针毡上一般。
  说是浙东巡抚,可所辖之地西不过严州,南不过金华,实则所辖不过数县之地。
  加之东西两侧,平岗山、沥海的钳制,势力范围还不及当日绍兴府。
  最关键的是,多铎南下带走了大部分清军,驻绍兴府加上平岗山、沥海两个方向,总计兵力不到二万人。
  这甚至还不如方国安没降清前,囤于钱塘江南岸麾下的兵力。
  方国安天天在怕,怕万一吴争率军打过来。
  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弃城南逃的准备,连对多铎的说辞都想好了。
  这一次,沥海一有异动,方国安就收拾好了行李,就准备带兵逃了。
  只有天知道,绍兴府数十万百姓,对于他这个巡抚的态度。
  不能说想牧民了,连各县秋税都没收齐全。
  可方国安不敢动,甚至不敢下令强征,生怕因此会惹恼北岸那个恶魔。
  只要想到当日麾下,三万大军一哄而散的情景,方国安就心有余悸。
  为此,方国安特地派一队人马去始宁镇,名为驻囤,实为保护吴庄。
  方国安想以这种方式,献媚于吴争,以企求双方相安无事。
  好在,这次虚惊一场。
  
第417章
福建时局
  隆武帝朱聿键被拥立者冠以雄才大略的评语,实在有点过。
  只要想想,受太祖祖制约束,历代明朝皇帝都遏制宗室藩王入仕为官。
  由此可见,从无执政经验的朱聿键能雄才大略到哪去?
  况且,真要有雄才大略,也不会与朱以海撕破了脸。
  很显然,福建与绍兴一衣带水,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如果连这一点都认不清,雄才大略从何谈起?
  不过有一点能肯定,朱聿键确实有大志,要力挽狂澜、复国的大志。
  可惜啊,大志需要雄才相配,否则就应了一个成语,叫志大才疏。
  这是说得客气了,通俗地一般是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朱聿键确实下了许多诏令,而且大都是于民有益的良政。
  譬如他针对万历以来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他还“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号召朝中官员摒弃门户之争,共同为复明大业出力。
  登基次日,特地下诏安抚众臣,诏书中对以前参与党争的官员概不追究。
  譬如说他下诏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又譬如说,他听闻被清廷逼迫剃头的军民往往遭到明军诛杀时,特别下诏“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严禁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屠戮。
  还有许多,虽说这些大部分是出于象黄道周等人的谏言,而不是出自朱聿键本人,但做为皇帝,能善于纳谏,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惜,这些政令往往出不了宫门。
  政令的推行,首先需要地方配合。
  朱聿键被拥立不过一年多,登基之前还因藩王带兵入京,惹恼了崇祯,下诏训斥,坐了七年牢,这样的人,哪来的根基?
  虽说众人拥立他,可这不过是为了自己利益,扶持的一个傀儡罢了,没有人真去尊奉朱聿键的诏令。
  原本只要朱聿键象弘光帝那样沉湎酒色,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就当是供奉一块牌位也就是了。
  可惜啊,这块牌位有了思想,他竟然要收复失地、学吴争北伐。
  这下,这批拥立之臣就坐不住了。
  特别是郑芝龙兄弟,他们拥立朱聿键的目的在于,树立起一杆旗,建立一个势力,以便在日后与清廷讨价还价中所有足够的筹码,哪有一丝复明北伐之心?
  而朱聿键登基才十天,就下诏诛杀了清朝派来招降的使者马得厂,表示于清朝不共戴天。
  这不就断了郑芝龙兄弟与清廷勾连的通道了吗?
  郑芝龙兄弟怎能不视朱聿键为眼中钉、肉中刺?
  朱聿键还提出将朝廷施政方向,由“平寇”(镇压农民起义)改为“御虏”(抗清),并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收纳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屡次打算出兵北伐,都被郑氏兄弟阻拦,而成为空谈。
  这还不算,朱聿键还要御驾亲征。
  这就开玩笑了,郑氏兄弟是要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皇帝御驾亲征了,他们挟谁去?
  不用怀疑,郑氏兄弟铁定是要阻止的。
  可郑氏兄弟确实没有预料到,一向被他们看不起的农民军余部,在与明军联手共同抵抗清军时,发挥出了超常的战斗力。
  他们在江西战场生生挡住了南下的十万清军。
  形势一片大好,不甘心蹉跎度日的隆武帝终于决心御驾亲征,以摆脱郑氏兄弟的操纵。
  他还针对当时局势,提出了一个大战略。
  战略核心就是自己御驾亲征,进入明清双方激烈争夺的江西地区,西连湖南何腾蛟,东控福建郑芝龙,背靠广东,控制全局。
  如在江西得手,则利用浙东绍兴府兵力牵制清军后方,然后令何腾蛟部出湖北,东下长江,席卷江南。
  瞧瞧,确实厉害,也确实可行。
  问题是,朱聿键指挥得动哪个?
  可他却沉浸于自我臆想之中,慷慨激昂地于去年年底离开福州,十日后到达建宁,开始准备西进赣州。
  老臣黄道周当时劝谏朱聿键不可亲征,他眼见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军队诸部怯懦观望,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道周力谏无效之后,只能另出一策,那就是向庆泰朝求援。
  而这个谏言,被朱聿键采纳,在朱聿键看来,庆泰朝无论谁当家,那都是他的侄孙辈,甚至玄孙辈(按宗谱,朱聿键是弘光帝的祖辈),令庆泰朝来援,乃他们本份。
  可怜朱聿键御驾亲征,还真真是亲征。
  随他西进的不足万人。
  这些人人,还不是郑氏兄弟划拨的正军。
  而是黄道周等人散尽家财,凑了二万两银子所募,其中还有不少是当地义民加入。
  黄道周与朱聿键泣别之时,朱聿键无任何可赠之物,仅给了黄道周一张空白的委任状。
  在朱聿键看来,他的诏命到处,必将是臣民顶礼膜拜,无有不从。
  可其实,那就是一张废纸,不用说在应天府了,哪怕在福建,也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黄道周再三叮嘱朱聿键:“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然陛下此去,万不可操之过急,待老臣求得援军之后,再联手与建虏一战。”
  可朱聿键此时早已血脉贲胀,满脑子的就是圣驾所至,所向披靡,收复失地,重兴大明。
  哪会真的去在意黄道周的谏言?
  但,真的可以如此轻易战胜清军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郑氏兄弟连反对都懒得反对了,仅用了一招,即制住朱聿键!
  那就是,断兵、断粮!
  适时,正是多铎率兵南下设防杭州、杭州清军增援江西,江西战场的局势瞬间扭转,明军与农民军联军转眼间溃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