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1807

  这绝对不是要对吴争不利,而是那些人在,选择阵营。
  站队!
  钱肃乐傻眼了,他几乎是呼天抢地地嚎呼道:“上天啊,难道这就是大明的世道?!你睁开眼看看,这天下人心吧!”
  吴争真是哭笑不得,事情演变成这样,竟出乎自己的意料。
  吴争身边陈胜等人反而脸露喜色,大事可期啊!
  这种异常的气氛,令除朱媺娖之外的所有人心中暗凛。
  无数的眼睛望着吴争,等待着他决断。
  可此时,吴争上前几步,向朱媺娖单膝跪倒,“臣无状,惊扰了殿下,望殿下治罪!”
  场内一片肃静,半晌,一片哗然。
  原本几乎是人人面色惨白,这可不是开玩笑。
  山寨中那要是发生叛乱,几乎所有人都是死路一条。
  毕竟此时,平岗山寨外还有清军虎视眈眈嘛。
  而吴争此话一出,几乎大多人放下了悬着的心,松了口大气。
  吴争此举,是种表态,意义大于实际。
  以如今的实力对比,恐怕就算朱媺娖真想治其罪,也无法得逞。
  但吴争的言行,无疑在向所有人表明,自己没有反意。
  只要吴争没反,那局势就能得到控制。
  朱媺娖张口结舌,直到现在她真正松了口气,她在刚得到消息时,真担心吴争叛乱。
  她甚至哭出了声,可她马上就止住了哭声,出门召集慌乱而来的文武官员,赶来此地。
  不得不说,朱媺娖是个天生的领导者。
  她迅速收拾起表情,沉稳地说道:“靖海候言重了,本宫率众臣而来,只是听闻寨中两军对峙,而事实情况如何,本宫还未得到禀报。既然靖海候已经掌控局面,不妨说与本宫及众臣听。”
  这话说得确实有水平。
  听起来官面堂皇,而事实上,已经给吴争留足了面子和退路。
  可以想象,如今局势的控制皆在吴争手上,这个时候就算吴争将黑说成白,将死的说成活的,将方的说成圆的,也没人敢指证吴争了。
  所以,只要吴争怎么说,朱媺娖就怎么听。
  在朱媺娖看来,也只有这样,双方才不会撕破颜面,这样至少能将现状维持下去,朝廷还能存在。
  
第285章
权臣的气势
  连一直悲泣的钱肃乐也睁着泪眼看向吴争。
  说实话,吴争之前的举动,着实出钱肃乐意料之外,这也让他自省,自己是不是错怪了吴争。
  因为,按现在的形势,只要吴争真有反意,那么已经可以一言定乾坤了。
  至少,这山寨中,他已经足以操控一切。
  可吴争却向朱媺娖表明了他并无反意,那么极有可能,自己是误解了他。
  有了这一认识,钱肃乐的心境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甚至对于吴争擅杀那十几个御史、官员也能体谅了。
  其实这场内,钱肃乐是唯一知道大部分剧情的人。
  他知道今日之事起于误会,也知道董应第带人假传监国谕令,可他无入为主,对于吴争擅杀御史、官员之事,非常地恼火,按律,任何情况下,吴争都无权去杀死这些朝廷命官。
  吴争这样铸,直接挑战了朝廷的权威。
  所以,钱肃乐才有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吴争是想借机篡位夺权。
  吴争平静地起身,先指着钱肃乐,对朱媺娖道:“臣与钱大人在商议国事,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了争执,不想正好被巡逻的官兵发现,造成了误会,以为臣于钱大人不利,随即涌入捉拿臣。而此时,臣麾下陈胜部将士闻讯,心忧臣的安危,于是也向钱府涌去。于是就有了两军将士对峙之事发生。”
  说到此处,吴争转向董应第,指着他道:“钱大人解释了误会之后,臣得以脱身,听闻两军发生对峙,便匆忙赶到现场,准备调和双方,勒令将士回营。可惜已是黑夜,沿路将士认不出臣,臣无法号令士兵。不想此时,户部尚书董应第率十数官员及千余近卫到来,臣等原以为其是来调解双方的,不想董应第竟假传监国谕令,生言要拿臣治谋反罪。闻听此事,臣麾下将士心中愤慨,对峙更烈。就在这时,一枝弩箭向臣射来……”
  朱媺娖此时明知吴争好好站在面前,可也忍不住以手掩嘴,发出一声轻呼。
  张煌言更是急步上前,围着吴争前后打量。
  吴争轻声安慰道:“我没事。”
  “幸好臣麾下千户沈致远舍命相救,推开了臣,臣没受伤,可沈致远因此而左臂中箭,受了重伤,至今还在昏迷之中。敢问殿下,敢问诸公,吴争该不该杀人?”
  所有人都沉默了,是谁都明白,吴争不该杀人,就算董应第等人罪大恶极,吴争也没有权力杀尽十几人。
  可谁敢此时顶撞吴争?
  借他们几个胆都不可能。
  而敢顶撞吴争的,恐怕也只有廖廖数人,只是他(她)们现在所想的是,最好吴争无罪,那么朝廷就不用治吴争的罪,吴争也就不会被逼反。
  特别是钱肃乐,他是吴争的准岳父,只要吴争没有造反,说实在的,他根本不想去追究太过。
  而张煌言,自然更不想指责吴争,以他的年龄,心性也嫉恶如仇的,既然吴争是受害者,他怎会胳膊肘向外拐呢?
  至于朱媺娖,那就更加不会去指责吴争了,如今的形势,远比她预料的要好,其实在她心里,只要吴争不造反,那什么事都是可以商议的,甚至吴争真要将她废黜,重新拥立朱辰妤为监国,她都不会反对。
  她所需要的仅仅是,吴争能给她留些体面。
  所以,上下一同的沉默,给了吴争更“嚣张”的戾气。
  “臣将董应第拿下未杀,便是给殿下和朝廷审讯的机会,以免有人指证臣指鹿为马、信口雌黄,如今钱大人和董应第皆在,请殿下当场公审,以证臣的清白!”
  瞧瞧,何等的气魄!
  这便是权臣的气势。
  没有人去指责吴争的狂妄,相反,很快就有人搬来椅凳,请朱媺娖及诸重臣坐下。
  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审开始了。
  面如土色的董应第这里已经明白,谁都救不了他,也不可能有人救他。
  于是,一五一十地将经过据实交待出来。
  张煌言有些动容,他走到吴争身边,深深一揖道:“吴争,愚兄大错,冤枉了你,要打要骂,悉听尊便。”
  吴争连忙搀扶起张煌言,道:“今日之事错综复杂,怪不得玄著兄,就象钱大人从开始便是亲历者,也不免误会,就更不用说了玄著兄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煌言还不觉得什么,让同坐一排的钱肃乐老脸一红。
  要知道,之前骂得吴争最凶的,就是钱肃乐。
  如今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虽说吴争也有僭越之举,但事出有因。
  固然律法严苛,但此时谁还真正按律法行事。
  真要按律法,监国不是监国,重臣不是重臣,这朝廷也就不存在了。
  所谓事急从权,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时,已经交待完一切的董应第却大呼起“冤枉”来。
  他坚决否认,是他安排了这场刺杀。
  只有他和行凶者心里清楚,这次行刺吴争,真不是他的意思和安排。
  同时董应第更明白,如果摊上行刺之罪,他真没有活的希望了。
  从监国一到场他就看明白了,殿下比任何人都在乎吴争的生死,这让他想起绍兴府曾经的传言,他明白,今日唯一的生机,就是将自己摘出行刺之事。
  除了行刺,他的罪行就只有假传监国谕令,别的都可推说是误会。
  但问题是,他没有任何可以指认杀手的证据。
  经过仔细盘问,一无所获。
  朱媺娖征询吴争意见。
  吴争仅回答了一个字,“杀!”
  刑不上士大夫,在今日不好使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