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1807

  不得不说,他们是汉人王朝自南宋以来,最丑恶的一群败类。
  但他们成功了,至少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明末是政治丑恶、百姓贫苦的人间地狱。
  可事实不然,就算明朝灭亡之后,在清军南下占领江南之前,普通明人依旧生活富裕、安足。
  朱聿键是个悲剧,按照某些清史专家的逻辑,明之所以灭亡而清之所以能建立,是因为明朝皇帝各个昏庸无能且生活奢侈、慵懒无比,而满清酋长以及实际最高统治者各个英明神武生活节俭、勤政爱民。。等等。
  这些人把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品德说成是决定一个王朝的最终因素,先不说满清很多皇帝显然是被这些清史专家夸大和抬高了,而明朝皇帝显然被这些人贬低了。
  就单说,如果一个帝国的命运完全有皇帝的个人品质来决定的话,那么干脆立个清教徒当皇帝算了。
  事实上,朱聿键无论能力还是个人品质或者其政治方针都是不错的,为何就最后失败了呢?显然有其他原因。
  这“其它原因”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朱聿键没有掌控住任何一支可靠的、忠诚于他的武装,甚至连鲁王朱以海都有廖仲平这支武装,可朱聿键没有。
  他的诏令,颁布到两广、赣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虽然得到承认,但仅仅是表面上的承认,事实上各地还是自行其事。
  如在福建朱聿键受制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这两个海盗兄弟根本就是把隆武当作自己手里的旗帜而已,他们心里完全没有什么民族复兴的大义。
  领兵在外的湖广总督何腾蛟只知利用隆武帝的信任把湖南和贵州东部视作自己的禁脔,威福自操。
  广西巡抚瞿式耜意在拥立桂藩,同隆武朝廷貌合神离。
  总而言之,朱聿键基本上就没有真心辅佐他进行复兴的实力人物。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也就是吴争崛起的这一时间段。
  吴争的崛起并不是他真正拥有了强大的实力所致,而是这个时间段,清清的多铎、勒克德浑、阿济格相继撤兵向西北而去,南方清军兵力空虚,而大顺军余部同何腾蛟、堵胤锡达成联明抗清协议,是湖广兵力正盛的时候。
  这才有了吴争以区区梁湖卫所数千兵力崛起的奇迹。
  朱聿键其实也看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数次派使者前往绍兴府,打算延揽鲁王朱以海投效他麾下,共同抗清的目的所在。
  只是,朱聿键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朱以海及绍兴府群臣不理会他这茬。
  这倒不能完全怪朱以海他们,按大明继承的律法,朱聿键确实不能继承大明江山,因为他是个“庶人”,而不是唐王。
  这得从朱聿键袭封唐王后说起。
  幼年的经历,使得朱聿键嫉恶如仇,心性也有些偏激。
  受封唐王后,朱聿键锋芒毕露,在宗室换授等问题上与崇祯朝重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人。
  为了其父当年被毒死一事报仇,他竟在崇祯九年,杖杀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安阳王朱器埈(重伤未死)。
  当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心切,上疏请旨勤王,崇祯帝不许,他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铁规,私自招兵买马,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
  行至裕州,被巡抚杨绳武上奏弹劾,崇祯帝勒令其返回。
  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崇祯帝大怒,之后下诏将朱聿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朱聿键下狱,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朱聿键并非唐王,而是个被废的皇室子弟罢了。
  不具备继承宗庙的资格。
  
第262章
平岗山攻防战
  这其实也是绍兴府不承认朱聿键的主要原因,当然各自的利益也是重点之一。
  以至于后来双方反目,互杀使者,水火不容为止。
  不过朱聿键虽然在绍兴府碰了个铁钉子,他也毫不气馁,按他的想法,这是个大好时机,他认为浙东、福建有鲁监国、郑芝龙的兵力抗击清军,只要自己移驻赣州或湖南,可以就近节制赣南、湖广、广东和云南、贵州调来的军队同清军较量,从而收复失地。
  这个想法应该是正确的,然而,他的计划还没实施就遭到郑芝龙、何腾蛟等反对,胎死腹中、化为泡影。
  朱聿键多次请郑芝龙利用时机,用水师出兵,乘着满清江宁府(南京)驻兵援助湖北之际攻打南京,结果都被拒绝。
  朱聿键手下的这些实权人物,只是将朱聿键当成一块牌位,以朱聿键的名义做他们想做的事,而对于他们不想做的事,不好意思,实力不允许。
  所以,朱聿键既调不动郑芝龙的军队由福建入江西,被他寄于厚望的何腾蛟派精兵强将由湖南入江西迎驾也全盘落空。
  而清朝洪承畴却抽调了柯永盛、高进库等部赴江西协同金声桓部作战,先后攻陷吉安、赣州、南安等府。
  江西战局的逆转,归因于郑芝龙、何腾蛟的私心自用,它不仅直接导致了隆武朝廷的覆亡,而且对后来南明局势的发展影响极大。
  而此时,清军占领浙东、东南全境,两路突入福建,隆武朝已经危如累卵。
  说它已经穷途末路,一点都不过份。
  吴争之所以当初没有去投福建,而选择绍兴府,主要原因就是在此,隆武朝郑芝龙一家独大,是绝对不允许吴争崛起的。
  而吴争从无到有,就只能仰郑芝龙鼻息过活,与其当一军阀权臣的走狗,还不如在绍兴府自在。
  至少,绍兴府有象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这样正义之人把持朝政。
  事实也证明,吴争的选择是正确的。
  绍兴府与清廷的第一轮停战谈判,经过了三天艰难的进程,不欢而散,双方的诉求相关太多了。
  清廷要求明军撤出应天府,双方的边界固定以常州、江阴一线,同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十年。
  而吴争则不仅不想撤出应天府,还要清军撤出镇江府,双方以长江为界,互不侵犯条约可以签订,但时间需要缩短为三年。
  双方的差距太大了,基本不能媾和。
  有道是“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双方再次暴发战争,不过这次的战争,双方都有节制,没有在长江一线暴发,而是将主要战场转移至绍兴府,也就是平岗山。
  清廷认为,短期之内决战已经是不可能了,朝廷无法调动十万以上的军队压迫长江一线,加上没有强大的水师做为先锋,突破长江非常困难,与其将重要的兵力浪费在长江天险,不如调去福建,先把隆武朝灭了,再回过头来,灭绍兴府。
  而这个中心思想,还是在镇江的洪承畴千里外上书清廷所致,不得不说,洪承畴确实被吴争三次打怕了,他甚至想此生都不要再与吴争交手。
  清廷之所以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一是清廷确实已经力有不逮,一时间调不出更多的军队,另外清廷确实也看重洪承畴,最后,洪承畴在清廷中的影响力也很大。从所周知,在降清的明臣之中,洪承畴的官位最高,这些降臣不约而同地团结在洪承畴身边,这叫抱团取暖。
  所以,当多尔衮下令,边打边谈之后,其实长江沿线已经没有实质性的攻防了,最多是两岸岸炮象征性地对射几轮,显示一下威慑力罢了。
  真正的战场,就在平岗山。
  这十来天中,多铎从台州、温州调来一万六千援军,此时他的手里已经有了四万大军。
  而平岗山寨,却只有一万二千余军队,当然,还有近万百姓,其中壮丁数量在三、四千人左右。
  兵力上明军自然是劣势,但平岗山寨的地势,绝非靠人数能取胜的。
  多铎在这些日子也做了不少功课,他派出数十股斥候从周边邻接上山,欲图自上而下,攻入山寨。
  可问题是平岗山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山头,它已经属于四明山系,连绵不绝的山脉,根本不可能让清军找到可以偷袭突破的蹊径,不仅如此,派出的数十股斥候,因迷路而找不到回来之路而失踪的不少。
  多铎无奈之下,打消了取捷径的想法,于是排兵布阵,决定正面突破。
  他将四万大军分成三部分,左右两翼各一万人从甬道两侧爬山而上,一万人正面突破,留下一万多人组成预备队,应对不测。
  五月初四这一天,战斗猝然暴发。
  人多毕竟力量大嘛,虽说甬道狭小,不足以让一万正面进攻的清军一涌而上,但甬道两侧的山体却是可以容纳大军登山的。
  明军也不得不将重兵力部署在两侧山体上,因为一旦被清军登上山顶,那就会将整个山寨暴露在敌人的俯视之下,那将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而山体的防守,虽然明军有自上而下的地形优势,但困难也是不少的。
  先不说密集的树木,对滚石、擂木造成了障碍,连箭矢都不可以畅所无忌的通过,这同样也给了敌人遮挡的可能。
  多铎所部署的正面进攻倒成了佯攻,主战场转移到了两则会山体。
  首战,明军吃了大亏,敌人从山下涌上,明军手中的军械几乎对其造成不了太大的伤害。
  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全军从阵地现身,向下冲锋,才将第一波敌人赶回山下林中吃土。
  由此,半天时间,明军付出了千人的伤亡。
  短暂的休息时,在得知敌人准备从两侧山体进攻之后,陈胜等人聚在一起紧急商议。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派人力把树木锯倒就是,可问题是敌人不可能给自己这么多时间。
  
第263章
停战谈判开启
  这时沈致远提出了一个可行之策,那就是以火药炸毁山顶阵地下的树木障碍,至少炸出一片开阔地来,可以让明军在这一片开阔地对敌人进行阻杀。
  虽然这是个笨办法,需要耗费太多的火药,但死马当作活马医,陈胜等人一致同意了这个方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