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1807

  连接上虞官道的就是西门。
  来的这支军队,就是朱以海、张国维、钱肃乐等人所领的绍兴府最后二千近卫军。
  但这支军队绝不止二千人,有七、八千人。
  其中五、六千人,是钱肃乐等人这些天在绍兴府各县刚刚征召起来的精壮。
  驿亭要隘太小,城墙太矮,几里的间隔,从北门可以清楚地看清西门的情景。
  博洛在发现明军援军之后,本能地下令骑兵狙击这支明军援兵。
  双方就这么不期而遇地在驿亭要隘以西几里地暴发了一场遭遇战。
  说是遭遇战,是因为这七、八千明军没有一触即溃。
  反而,打得是有板有眼。
  这就奇怪了,什么时候明军的战力变得这么强大了,七、八千步兵,其中还有大部分是刚征召的民夫,如何能对抗得了博洛所率八旗骑兵呢?
  就算是七、八千明军精锐,恐怕在五千精骑的突击之下,也只有溃败的份。
  可事实上,明军确实挡住了博洛骑兵,不但挡住了,还打得进退有据,攻守俱备。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
  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
  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
  十四年夏,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
  张国维为人宽厚,深得当时士大夫心。
  虽说是文人出身,可时值国难当头,也有十载领兵经历。
  关键在于,张国维人虽随和,可底线从无碰触。
  之前鲁王朱以海监国时,越国公方国安叛降清廷,率军回击绍兴府。
  张国维闻知,回家召二子问其生死态度,长子张世凤即表示决不偷生,次子张世鹏应答稍缓,张国维即以石砚掷击。
  张世鹏泣对,“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
  张国维听后,夜里穿戴衣冠,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书》三章,又写“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勿贻大母死,使吾抱恨泉下!”
  后来绍兴府因吴争派军回援及时,加上方国安所部半路哗变,绍兴府才转危为安,可这三章《绝命书》却因此而流传开来。
  时人都知道,张国维张尚书的铮铮铁骨。
  面对与敌骑兵的聚遇,张国维迅速控制了军队的指挥权。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随行朱以海如今只是一个藩王爵位,挂了个参政之名。
  张国维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诸般官爵,其地位已凌然于朱以海之上。
  尚且以兵部尚书掌控指挥权,更是无可指责。
  张国维接手军权的第一道令,就是让大军迅速向道路两侧散开。
  这道命令,就是明军可以抵挡鞑子骑兵的关键。
  江南多河流,更多水田,这一路行来,怕是找不块旱田的。
  水田,顾名思义,自然是田中积水,人踩下去,那就是“咕唧”一声,直没膝盖,就更不用说是千斤重的战马了。
  张国维的这道命令,拯救了这七、八千明军,彻底抵消了鞑子骑兵的优势。
  将一场本该是铁血的遭遇战,愣是打成了一场农夫在田中的群殴。
  瞧那场景,鞑子骑兵战马深陷泥沼,百驱不得脱身,被明军的箭矢射得是狼狈不堪。
  但鞑子反应也快,既然追不上,那么干脆就立在原处射箭,这可以他们的强项。
  于是,明军开始出现大量伤亡。
  张国维随即下令,往后撤退百步,脱离鞑子的有效射程。
  刚征召的五、六千壮丁,那可是田里的能家好手,在水田里奔跑,可比鞑子轻泛多了,他们迅速脱离至百步外。
  这样,局势又稳定下来。
  博洛一看这样下去不对劲,自己就象被捆住手脚的巨人,使不上劲,于是他下令,全军后退至官道。
  这个命令确实解决了鞑子骑兵面临的被动,可同样鞑子也无法再对明军起到威胁。
  双方就这么遭遇、交战,然后迅速脱离,僵持起来。
  明军立在水田里,鞑子站在官道上,双方虎视眈眈对视着,如果目光能杀人,估计早已尸横遍地了。
  但相对来说,博洛的压力更大,前面说过,他是知道多铎所承受的压力和心中意图的,博洛知道,如果放任这只明军进入驿亭要隘,那么驿亭的防守力量会更强。
  多铎强攻,就会遭受更大的伤亡。
  博洛很清楚,必须将这支明军消灭。
  同时,博洛在刚刚的交战中,已经清楚地看到这支明军里有引起人不一样,有许多绍兴府小朝廷的重臣,还有一个从衣饰上看可能是王爷,而如今绍兴府唯一的王爷就是朱以海。
  
第241章
杀光建虏,复我大明!
  于是博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歼灭这支明军。
  他下了一道令,全军下马,徒步前进,紧密配合,以箭矢压制明军,稳步蚕食。
  博洛的这道命令,将明军坑苦了。
  之前说过,这七、八千人中只有二千是老兵,他们就算箭术可以与鞑子齐平,可人数太少。
  以二千对五千,这就是以卵击石了。
  眼见着鞑子一步步联动逼近,连张国维也慌了,没辙啊。
  水田能挡住鞑子战马,可挡不住鞑子的双脚啊。
  朱以海全身发抖,他又没了当时在朱媺娖面前的爽朗和豪迈。
  “张公、钱公,撤吧……再不撤就来不及了,孤……本王还不想死在这烂水田里。”
  钱肃乐黯然点头,说实话,在他心里,对朱以海这次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甚至超出了他的期望。
  张国维也深知,再不撤,就会被鞑子咬上。
  于是张国维同意,全军后撤。
  可问题来了,怎么撤?
  回绍兴府,就必须离开水田,上了干地,那等于将命置于鞑子铁蹄之下。
  此时的犹豫,让鞑子离得更近,朱以海脸容狰狞,终于忍受不了心理压力,狂叫了一声,撒腿往后跑。
  朱以海一跑,他随身的数十护卫就追了上去。
  这数十护卫一跑,钱肃乐等人不得不追赶。
  于是,明军开始溃退。
  原本,这个结局已经可以想象,那就是全军崩溃,被鞑子骑兵追杀至覆没。
  可世间事,总有许多意外,许多时候,创造历史的不仅仅是伟人、精英,而是那些小屁民。
  那五、六千新征壮丁,虽然没有经过训练,但他们的武器已经齐备。
  人手一个盾、一把刀、一张弓,虽说无法熟练使用,可拿看来遮挡敌人箭矢保命,还是无师自通的。
  而鞑子的箭矢,也大都朝着明军弓箭手去的,是为压制。
  所以,壮丁的伤亡其实很小。
  而他们在面对鞑子一步步迫近的时候,同样也是慌乱不已。
  但他们之中,总有那么几个或者十几个,亦或者是几十人胆大、血性之人。
  这些人,用了他们最拿手的方法,对鞑子发起了进攻——泥巴!
  种过田的都知道,从水田里拔起一把秧苗,秧苗下的根须会带起很大一坨烂泥,然后将秧苗在手中拎上一、二圈,投掷出去,力大者能投数十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