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1807

  其它的,不过是混杂而成的各部降军和成份更为复杂的义军。
  缺少训练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这支军队更适合打顺风仗。
  苏州之战这支军队能硬抗到最后,是奇迹。
  追究其成因,无非是两条,一是破城让士兵们士气大振,之后慢慢地抵消,好在当时没有一路产生溃退,吴争很明白,只要有一路溃退,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全军溃败也就不远了。
  另外就是这支军队大部分是老油子,他们更知道当时不能撤,也根本撤不了,一撤鞑子就会紧咬着不放,拼死或许还有一丝生机,可一退百分之百被追杀。
  正是这两个原因,所有士兵死顶着清军猛攻而不退。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可以退,天阔任鸟飞。
  这就和围三阙一的道理相同,有活路时就有了逃命的本能。
  如果吴争不发动反击,数万大军就会成为一溃千里之势。
  溃退起来,根本刹不住脚跟。
  那么不但无锡、苏州、松江这些刚刚吃到嘴里的果实会尽数吐出,甚至可能祸延至嘉兴府、杭州府。
  这样就产生了被鞑子南北夹击之势,那个时候就算是天王老子帮忙,也救不了绍兴府了。
  所以,吴争必须反击,阻滞鞑子追兵的势头,为明军回援、整固防御赢得时间。
  这场高桥之战,堪称经典。
  鞑子总共有一万二千人,其中有五千是骑兵,八旗骑兵。
  而吴争手下仅四千多骑兵。
  这是绝对的劣势,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单位兵战力上。
  
第223章
高桥之战
  但这其中吴争也算是占了个便宜的。
  那就是有备对无备。
  洪承畴没有亲自率军追击,如果他来了,肯定不会如此大胆。
  刚刚在吴争手中溃败,洪承畴绝对不会对追击掉以轻心,就算知道吴争手里兵力不足,也会谨防着。
  但现在,追击的清军刚刚击溃了吴胜兆部,士气高涨,骑兵领头,步兵紧随,连斥候都不前出,就这么直愣愣地向无锡方向追来。
  于是,双方就在高桥官道的那个转弯处遭遇,继而暴发了血战。
  说是血战,一点也不夸张。
  前面说过,官道在此有一个转折,一边依山,一边傍水,傍水处有个不高的悬崖,下边是河。
  说不高,是因为上下距离也两丈左右,但这个高度,足以摔死人了。
  双方遭遇的都是骑兵,同样都是猝不及防。
  而且双方骑兵的速度都非常快,这就使得在遭遇之后,根本没有时间作出任何反应,战斗就暴发了。
  但明军骑兵比鞑子更有心理准备。
  因为明军已经遭遇了吴胜兆溃兵,如今是为着反击追兵而去的,心里有突然遭遇鞑子的准备,而鞑子只是一心在追击吴胜兆残部。
  所以,虽然双方都是猝不及防,但程度是有高低的。
  这在刚刚暴发战斗时还很难觉察出来,双方的骑兵如两辆急驶的马车,狠狠地撞在了一起,然后是双方后续骑兵继续撞上去。
  无数的骑兵连同战马就这么被撞下、挤下悬崖,垂死之际,凄厉的呼叫声,令人不忍耳闻。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概一柱香的时间,至少有一、二千人被撞下悬崖,如同下饺子一般。
  这其中就产生了分别,明军骑兵掉下悬崖的人数明显要比鞑子少得多。
  为啥呢?因为一则明军心里有遇敌的准备,加上是迎敌,不是追击,速度放得不是很快。
  一旦前面遇敌,减速比鞑子更及时。二是得益于地形,官道的这个转弯,从明军方向论,明军是右转弯,是擦山坡而过,大部分骑兵是被挤到内侧,也就是依山坡一侧,但鞑子却是左转,他们在转弯时被明军骑兵在山一侧冲击,自然就纷纷掉落悬崖了。
  产生的结果是,大部分受阻的明军骑兵窜上了山坡,而鞑子受阻的骑兵,却一头摔下悬崖。
  这个地形优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后果。
  那就是鞑子骑兵善于骑射,而吴争麾下的这支冒牌骑兵,根本不善骑射,甚至许多士兵连骑射都没有尝试过。
  这个转弯角度,让鞑子骑兵无法施行骑射,让明军骑兵占了最大的便宜。
  而这场战斗最常见的拼杀手段,不是抡刀砍杀,更不是射箭,而是互撞。
  而撞击,明军有着先天的优势,撞不过,无非趁势上坡。
  上了坡之后,居高临下再往下冲,这一冲更使得鞑子往悬崖下掉。
  战斗就这么持续了大概一刻钟的时间,直到鞑子后军收住了阵脚。
  可这个时候,鞑子五千骑兵已经折损过半。
  明军才折损不足二成,在这个局部战场上,兵力优势瞬间扭转。
  明军以三千多对鞑子二千多。
  吴争没有丝毫犹豫,下令冲锋。
  于是,真正的血战开始了。
  明军以优势兵力,对鞑子骑兵发动了突击。
  但这个时候,双方兵员的单兵战斗力就集中反应出来了。
  往往是明军两人,甚至三人才能换鞑子一人。
  如果不是鞑子为了不掉下悬崖,强行停止了前进,明军在双方接触时,占了速度的优势,明军骑兵甚至很有可能一战全军覆没。
  这场拼杀持续了半个时辰,明军伤亡近一千多人,而鞑子的伤亡只有明军一半。
  战场后员的优劣再次扳回。
  这个时候,双方兵力已经非常接近,明军稍稍占优。
  高强度的拼杀,令双方士兵的体力急速消耗。
  而这时,落后的鞑子步兵,出现在了远方。
  鞑子骑兵士兵随之大振,而明军士气迅速退潮。
  崩溃就在一瞬之间。
  ……
  有句老话说得好,再十恶不赦之人身上,偶尔也会有可取之处。
  许多恶贯满盈的歹徒,往往是个孝子或者重义之人。
  这说白了,无非是人性需要那得一丝慰籍,就象去胡人去教堂忏悔一般,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吴胜兆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向无锡撤退的时候,他确实很犹豫。
  他心中想得是,这次可把吴争得罪狠了。
  在他看来,吴争确实是为了救他而来的,可自己却独自逃了。
  这实在是不仗义得很。
  如果吴争此战阵亡了,那也就罢了,可要万一赢了,那自己铁定没好日子过了。
  自己八千军队,到了现在仅剩三千多人,有一半砸进去了,如果这时离开,岂不白瞎了四千多条人命?
  这就象投资,亏了这么多进去,只能继续往里投钱,期望能在下一刻翻盘。
  如果此时止损,一是吴胜兆没有这种断臂求存的勇气,二则他也明白,再要聚集起一支大军,他没有这个能力。
  他的军队都是来自于依附一个势力所得,而不是自己征募。
  所以,很难想象,被绍兴府憎恶之后,他还能得到兵员增补?
  也很难想象,清廷至此之后,还能接纳他的归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