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3/1807

  又是一个兵部尚书,吴争是真的无语。
  从这一年时间里,吴争至少听到了三个鲁王封授的兵部尚书。
  张国维、朱大典,如今是陈子龙。
  但有一点吴争也欣慰,朱以海慧眼识人啊,这三人,可都是忠义之士,问题是除了张国维,其余二人都不鸟他。
  这恐怕也是朱以海心中的暗疼吧?
  吴争摇摇头道:“我没见着卧子先生。”
  夏完淳奇怪地问道:“大人没入松江城?亦或者是大人在松江城逗留时间不长,先生没有听闻明军光复松江?”
  吴争摇摇头道:“不可能。我在城外与吴胜兆会谈至少有半个时辰,加上还在城外埋锅造饭,后亲眼看着吴胜兆率军往苏州进发,最后才进得松江城。”
  夏完淳疑惑地自语道:“对啊,先生再怎么不通消息,也会有学生和邻人报之啊,怎会不出城迎接王师呢?”
  吴易突然插嘴道:“卧子先生性格孤傲,恐怕得罪了松江城清廷所派官员,被加害也说不定。”
  夏完淳听了大怒道:“吴易,虽说家师得罪过你,可你也不能如此诅咒家师!”
  吴争赶紧劝阻道:“有话好好说,这又所谓何事?”
  夏完淳很给吴争面子,闻言解释道:“大人有所不知,当初先生接受了福王……隆武帝的册封,为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监军吴易义军。初时还好,可后来,先生发现吴易所部轻敌,幕僚皆轻薄、狂妄之士,手下诸将只知剽掠当地百姓、富商,且军容不整、军纪松弛,非王师之相,遂与之吴易断绝关系,回了松江。”
  
第214章
三反之政,乌乎不亡?
  吴易涨红着脸反诘道:“临安伯评评理,我部孤军抗清,没有兵粮饱和银补给,在清军腹地抗战,不行此……之事,将士还不都得饿死,如何抗清?吴某也是读书人,岂能不知此事荒唐,可事急从权,与大局相比,小节不妨舍弃。”
  吴争听明白了,一个是死守礼义、不肯折节,另一个是事急从权、就地给养。
  一水一火,水火不容,闹掰了。
  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而两个都是读书人,都是崇祯朝进士,一个崇祯十年,一个崇祯十六年。
  居然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性。
  吴争无法去评价二人谁对谁错。
  但就目前局势而言,二人都对也都错,其实如果让二人中和一下,或许一切都会改变。
  可问题是,谁都不愿意改变,这就是目前南明的困局。
  不是每个文人都谄媚于敌,也不是每个文人都忠义于国。
  这其中还有许多摇摆不定,见风使舵之文人。
  吴争一时间,有些懊恼起来,这个局怎么解?
  吴争心里很清楚,这个局必须解开,否则日后自己势力必将遇到这个问题。
  忠义之士必须招揽,否则如何号令天下义士反清?
  可忠义之士不是无欲无求、完美之人,他们也有弱点,也有诉求。
  象吴易这样事急从权的更不少,他们忠诚于大明,在拼死反抗清廷,可他们确实在当地为非作歹了,特别是当地百姓视之如寇,由此使得当地百姓更欢迎清军胜利。
  而那些谄媚于敌的文人,未必是真心投靠清廷的,或许只为了利益,或许仅仅是贪生怕死。
  更何况那些摇摆不定的,如果将二者全推向了清廷,那么抗清都做不到,就惶论复明了。
  可现在肯定不是纠结这事的时候,吴争定了定神,对吴易道:“依你刚才的说法,卧子先生是被松江城的清廷官员加害了?”
  吴易正容道:“我是实话实说,我也从没有责怪卧子先生弃我部于不顾,但卧子先生的心性过刚,说话、行事不留余地,避居在松江城内,恐怕会得罪不少人。”
  吴争听明白了,如果真照这个心性,刚极易折,陈子龙十有八九已经不在松江城了。
  因为以当时的情形,如果陈子龙自由身,肯定会兴奋出城,迎接明军。
  如果被拘禁,吴胜兆肯定会献出邀功,因为就算吴胜兆要隐藏陈子龙,图谋不规,他也应该知道,他率军离开,吴争派宋安驻囤,陈子龙一定会被发现或者被人告发吴胜兆拘禁陈子龙。
  陈子龙不是普通人,他是名人、名士,去向自然有人留意。
  所以,陈子龙肯定不在松江城了。
  得出这个结论,吴争对夏完淳分析了一下,直言相告道:“令师恐怕真不在松江城了,忠义伯所言在理,你放心,我派人立即回松江城让宋安打探一下,只要还在松江,定能保他平安。在松江城了,也能知道去处,我等再想法营救就是。”
  夏完淳点点头道:“恐怕也只能如此了。”
  吴争此时扫了三人一眼,突然问道:“诸位都是抗清复明同道之人,吴争想问问诸位,大明为何亡?”
  这问题问得很突兀,尽在三人的预料之外。
  吴易率先回答道:“我是崇祯十六年进士,比诸位年长几岁,就抛砖引玉先说几句吧。从崇祯、弘光朝再到眼下,大明已经亡了,如今长江已经失守,若不是临安伯光复杭州,恐怕钱塘江也已经失守了。如今的绍兴府、福建隆武朝,与其说是南明,不如说是残明,你我皆是明人,可有些话不吐不快。”
  “以我看来,大明的灭亡不在于党争,党争不可怕,可怕得是双方为何而争。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复社,他们不为对错而争,只为争而争。这很可怕,无论谁输谁赢,与国无利,与天下大害。诸位以为如何?”
  说到这,吴易看了夏完淳一眼道:“存古老弟,我这可不是针对你和令尊。”
  夏完淳轻哼一声,没有理会吴易。
  钱肃典见吴争有些不解,说道:“大人或许不知,存古父亲和卧子先生都是几社创始人。”
  吴争眉头微皱,其实他对明末的党争知晓不多,但却厌烦这党那派的。
  吴易说得没错,不管是怎样的正人君子,一旦陷入党争,那就会违心处事。
  不为对错而争,只为争而争。这十一个字概括了党争的巨大危害。
  吴争绝不想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有这样的党争出现。
  可吴争的皱眉,让钱肃典以为吴争是没有听说过几社,于是解释道:“几社,意在绝学有再兴之机,而得知其神之义也。旨在心古人之心,学古人之学。”
  吴争没有理会,而是直视夏完淳道:“存古以为,大明为何而亡?”
  夏完淳同样不清楚吴争心里在想什么,他直接道:“完淳在诸兄面前最年少,本来不应妄语。但有些话确实如梗在喉,我随父亲投军,亲眼目睹福王弘光朝的灭亡,先父留下一本幸存录,我续写了一部分,借用上面几句话,来回答大人。”
  吴争点点头道:“请。”
  “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
  吴易大呼道:“妙!一针见血、入骨三分。”
  吴争也点点头道:“确实说出了其中三昧。”
  转头看向钱肃典道:“你是怎么看的?”
  钱肃典古怪地看了吴争一眼,反问道:“不知大人突然问起此事,意欲何为?”
  吴争坦然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等皆少年,若幸运没有死在战场之上,那还有数十年的生命,这抗清复明大业一旦有成,难道诸位还想重蹈覆辙吗?该不该总结教训,惩前毖后啊?”
  吴易、夏完淳皆点头称是。
  钱肃典也认可道:“大人说得对,依我来看,大明的灭亡在于将不知兵。文人领兵的弊端在于纸上谈兵。另外,朝廷奉养皇族挤迫国帑,也是造成朝廷亏空的主因。再有,一些恬不知耻的重臣,投敌卖国,无耻之尤,也是大明灭亡的原因所在。”
  吴易、夏完淳皆点头称是。
  
第215章
吴胜兆在犹豫
  吴易道:“我领兵前后也有两年多了,麾下人马多时也有近万人之众,三次占进吴江城,可指挥千人已是极限,指挥五千人以上则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夏完淳也道:“隔行如隔山,如论诗词歌赋,完淳绝不妄自菲薄,可论起行军打仗,确实力有不逮之处。不过好在,我等年轻,可以边打边学嘛,没有人生而知之,我等这两年,不也这么过来了吗?”
  吴争道:“存古说得对,从战场上学打仗,是最好、最快的。但付出的代价同样是最大的。敢问三位,从你们手中损失的明军、义军有多少人?那可都是大明的忠臣义士啊!”
  这话让场面瞬间沉寂下来,只有真正经历过,才知道这背后的血腥味是多么浓重。
  吴争继续道:“我今日问诸位这问题,真正想说的是,错了不要紧,但得改。若苏州城光复,我等将面临一场真正的变革,如何组建朝廷?谁主事、谁掌内政、谁统兵?真要象弘光朝那样,坐拥半壁江山、百万大军,到头来一哄而散,诸位,我等如何面对那些死去的父辈亲友?”
  吴争的话,让三人都脸色凝重起来。
  确实,按眼下的兵力格局,攻取苏州城已经不是太难之事。
  但所牵扯出的问题是,一旦苏州光复,那么绍兴府将拥有五府之地。
  这对于曾经只占一隅之地的绍兴府而言,将是一场挑战。
  如何治理、如何防御,用哪些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