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8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4/1807

  “那请教陛下,臣该怎么做?”冒襄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带着一丝讥讽。
  “回去!”吴争淡淡说道,“既然什么都做不了,那就回去好好待着……静观其变!”
  “陛下是想让臣尸位素餐……当缩头乌龟?!”
  “亦无不可!”吴争甩了下袖,掸了掸并不存在的灰尘,“明知不可改变、明知无能为力……还要撞个头破血流,何必呢……何苦呢?”
  看着吴争这种随性和漠然,冒襄心里一阵阵地泛苦,他苦笑道,“那……臣告退了!”
  吴争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看来传言有误啊,你冒辟疆也不是宁折不弯、嫉恶如仇之人哪!”
  冒襄被激怒,霍地起身,瞪着吴争道:“……臣当年被陛下征辟,是见陛下乃英明之主,且有收复失地之大功劳……臣以为陛下日后定会于国于民有大建树……!”
  吴争毫不客气地打断道:“那今日,你冒辟疆就怀疑朕是昏君了?”
  冒襄一愕,“……事实俱在!陛下……此次风波,已经死了数千人了,被囚者以万计,可陛下犹显不够,还要借机清洗朝堂……我朝始建,正是于民生息之际,陛下如此作为,难道就不怕正引发臣民反乱……陛下这是想干什么啊?!”
  “你觉得,他们不该杀吗?”吴争冷冷道,“朕六年前在松江府建新城,耗费了多少钱财,方才将那处不毛之地,建成如今这般模样……朕记得当时,新城所处仅几个小村落,数百户人家,而今日,人口已过四十万人……可这些人呢,囤地居奇、哄抬地价,一亩地竟卖出千两天价,你可知周边府县一亩上等水田才八十多两?”
  吴争说得有些急,忍不住咳嗽了几声,匀了下气,继续道,“朕以为,只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明白朕的真心,他们终会改变……可结果呢,前有莫执念,今有陈名夏……就算是块石头,那也应该被捂热了吧……冒襄,你是真不明白,朕为何杀人吗?”
  冒襄被吴争的语气惊到了,他怔怔地看着吴争,好半晌,他反驳道:“既然陛下已经容忍了七年,为何就不能再忍一些时间……他们,也是陛下的子民啊!”
  “再忍一些时间?”吴争低喝道,“多久?再七年?容忍他们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将利益重新占为己有?然后朕还得陪笑,放权与他们交换,以换取他们对普通百姓的垂怜?”
  “……不……还不止于此!”冒襄叹息着,“臣是百官之首,自然不会放纵他们……凡事皆有度嘛!”
  吴争嘿嘿一声冷笑,“人之贪欲会有度?明太祖剥皮植草,有用吗?”
  冒襄反驳道:“陛下既然知道酷法无益,为何还要行重典酷法之举呢?”
  吴争闻听,慢慢沉默下来,看着冒襄,好一会,吴争轻喟道:“朕并非是要重推重典酷法……朕是认为,既然这一代的士人、商贾靠不住,那就弃之不用,朕重新培养一代人用……三大学院,七年多时间,数万学子,朕相信堪用了!”
  冒襄急道,“陛下……这是杀鸡取卵之举啊,大谬矣!”
  吴争“啪”地对椅靠重拍一记,噌地起身,怒视冒襄。
  冒襄却不管不顾地抢道:“陛下息怒……容臣将话说完,三大学院这些年确实培养出数万生员,可陛下应该知道,这些生员仅仅是读了三年书,毫无为官经历……让他们为协为辅,甚至为一县正印,或许堪用,可让他们执一府之地或位居朝堂……恕臣直言,根本不堪用,道理陛下应该清楚……若强行拨高,那等于是害了他们,且为祸社稷啊!”
  吴争听完,缓缓坐下,长吁一口气,“……朕,当然明白,可与放权于那些士族、世家、豪门、商贾而言,最起码,这些生员的忠诚可靠!”
  “可陛下也不能因噎废食啊!”冒襄苦劝道,“臣此次入宫,不为反对陛下政略,只是想向陛下劝谏,矫枉过正未必是福啊……陛下也时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臣以为此言甚善,不管是旧士人、世家旁门,还是原宗室,如今皆是陛下子民,他们有罪,陛下尽可诛杀之,可若无罪,则应教化之……陛下不能以计诱使之,而后诛杀之!”
  看着吴争忽明忽暗的神情,冒襄叹道:“陛下还时常说,不教而诛是为虐……臣恳请陛下,赦免朝臣,哪怕是延缓处置时间,以给他们自省的机会……臣愿为他们作保,督促他们为陛下效忠……若之后他们还执迷不悟,那陛下再行雷霆时,臣绝不置喙!”
  吴争沉默起来。
  冒襄也不再说话。
  君臣二人,一个支腮沉思,一个满眼企盼地等待。
  许久,吴争终于抬起头,“冒襄,你应该清楚他们的心性,一旦疯狂起来,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做的……连谋反他们都敢,何况是你!”
  冒襄听了,微笑了起来,“如此正好给了陛下大义,到时,陛下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他们清除干净……而不至于落人诟病!”
  看着冒襄尖削的脸,吴争有些起了恻隐之心,他手指点点冒襄道:“这是你自己找死……莫怪朕没提醒过你!”
  冒襄闻听大喜,遂问道,“……陛下这是……纳誎允准了臣的谏言了?”
  
第2357章
冰释误会
  吴争没好气地喝斥道,“你冒辟疆是内阁首辅,说起来,朕所做的,无非是为你扫平政令障碍,可你却丝毫不领情……也罢,你自个玩去吧!”
  冒襄欣喜于吴争态度的改变,遂跪下叩拜道:“臣替同僚谢陛下宽仁……吾皇圣明!”
  吴争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地挥挥手,“起来吧……朕问你,今日朕若是不纳谏言,你冒辟疆是否也会学陈名夏,集结城中官员反朕……说实话!”
  冒辟疆一愣,反问道:“陛下疑臣?”
  “朕听闻这些日子,不少官员入府去见你。”
  冒襄苦笑道,“陛下之前之雷霆手段,着实令城中臣民心中忐忑……所谓病急乱投医,这上节骨眼上……好歹臣也是内阁首辅,他们不来找臣,又有别的办法吗?”
  吴争脸色古怪地看着冒襄,“于是你携群情,入宫替他们向朕讨公道来了?”
  冒襄不答,这问题很难回答,答必错,不答也错,索性不答。
  而吴争也没继续问,君臣二人四目相对,久久不语。
  过了一会,冒襄首先开口打破沉默,“其实臣也不认可那些人会真心实意地效忠陛下、效忠朝廷……臣能揣测陛下心思一二,可陛下啊,宅子腐朽了,去皮剔肉诊治不为过,可砍断柱梁推倒重来,那真是伤筋动骨了……臣以为不可取啊,要是北伐尚未成功,臣也不想如此顶撞陛下,可如今清军已经被赶出关外,二次北伐已经开启……陛下为何就不肯再缓缓呢?”
  吴争沉默了一会,抬头注视着冒襄道:“清军入关,为祸天下八载,江南沿海经朕这些年的经营,倒是基本恢复了,甚至较战乱前还略有繁荣,可西北、西南呢,就连最近的闽粤,依旧是人口骤减、民生凋蔽……可仅凭江南富庶就能救得了全天下吗?”
  冒襄摇摇头,“当然是不能的……虽说江南富庶,可在陛下经营江南这些年,七成以上的人口已经不再农作,基本上是靠着织造司、沿海商贸和各地开设的工坊于民生计,所需粮食,皆须向湖广、闽粤,甚至是向川地购买……可这些地方,因战争人口骤减,岁入一年不及一年,大量人口向东转移,如此下去,确实不妥啊!”
  “说得对!”吴争轻叹道,“更关键的是,江南沿海土地皆有主,地价又高企到了令人仰望的地步……连朝廷迁都所需安置官员的宅地都购买困难,那从西北、西南等地迁移而来的人口,就根本不可能分到土地,那么,这些人口不但无助于江南岁入,反而会引发不必要的混乱和争斗!”
  “陛下所言极是!”
  “土地全在富人豪门手中,朕的旨意,左右不了他们!”吴争沉声道,“朕只能去从他们的手中抢……这才是朕此次大开杀戒的真正原因!”
  “陛下圣明!”
  吴争听了,脸色古怪地看着冒襄,“冒辟疆,你进宫不是来奉承朕的吧?”
  冒襄正色道:“听陛下一席话,臣方知自己所虑太浅……不能为陛下分忧,还指责陛下不公……臣有罪!”
  吴争呵呵一声,没好气地道:“这种话朕不信,恐怕连你自己都不信……你就想着,那些人是你同道,同气朕枝……对吧?”
  “看来陛下是真误会臣的来意了!”冒襄嗟叹道,“臣深知那些人确实不可靠……可反之,如今陛下和朝廷,也确实少不了他们……与其两败俱伤,不如皆大欢喜……臣非站在他们一边,而是臣不想陛下清名受污啊!”
  说到这,冒襄停了停,叹息道,“臣认同陛下将利益再分配的说法……可此事确实不能操之过急,关乎利益,谁肯轻易放手,稍有不慎,必是拼死反抗……可惜的是,他们其实心里并不想反对陛下,而仅仅是被陛下逼得走投无路了!”
  “呵呵……”吴争怪笑道,“到头来……倒是朕的错了?将他们逼得走投无路了?”
  “臣不敢!”冒襄直勾勾地看着吴争,那目光、那眼神,哪有不敢的意思,他的眼神分明是在说,难道这次杭州府剧变,不是你逼迫太甚造成的吗?
  吴争有些恼,一挥手道:“朕乏了……你先退下吧!”
  冒襄拱手行礼道:“臣遵旨……但请陛下放心,臣定会严加管束……臣告退!”
  ……
  来得快,去的也快。
  朝堂中,开始恢复正常,缺了的位置,被慢慢补齐。
  应天府中,臣民也不再人心惶惶。
  似乎一切都已经淡去。
  所有人都在专注两件事——二次北伐和迁都松江府。
  杭州府事变,影响重大且深远。
  有六百多大小官员被夺职查办,旧势力群体因缺少了领头羊而四分五裂,各势力残余为了自保,皆靠向首辅冒襄门下。
  由此冒襄的实力大增,堪称令出如山,这种隐晦的皇权和相权对峙,使得各势力的所有人都站在了冒襄一边,由此政令的执行度变得迅速、变得不打折扣。
  在这次事变中,六成以上的商贾受到了沉重打击,江南,尤其是江北的各大商帮,由此势衰一撅不振,这其中,家破人亡的占到了四成。
  而幸存下来的,为了自保,无不以投向江南商会,开始形成了江南商会一家独大的格局。
  江南商会被莫氏接手之后,迅速融合各大商帮,实力迅猛增长,仅开展海外贸易的船队,就达到七个,有海船五千多艘,内河船只更以万计。
  朝廷增加了一个国资司,全名为“汉明朝国有资本司”,隶属于内阁直隶,与六部平级。
  吴争将马士英、宋安从顺天府“搜刮”来松江府三万多亩地契、房契,还有贞义夫人回京带来的莫氏在杭州之役获利的二万多亩土地,尽数纳入国资司,做为向国内外商人在松江府经营租赁之用,其收成岁入单列,六成专用于宋应星的东方红科技股份公司,做为研发资金,四成专用于各州府天灾人祸的赈灾和抚恤。
  
第2358章
大结局
  冒襄的名声,加上皇帝对不继续追究杭州府逆案的默认。
  使得群龙无首的各势力偃旗息鼓以自保,并投向冒襄以求得到庇护。
  冒襄的影响力、号召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而冒襄对皇帝战略思想的执行,更是达到了惟命是从的地步。
  于是皇帝对内阁、军机阁的全盘控制力得到稳固,朝野上下,迅速拧成一股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