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7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1/1807

  卫国公府,正堂。
  此时人声鼎沸。
  以吏部尚书徐孚远、吏部侍郎张岱、礼部侍郎谈迁为首的十余朝臣,正在劝说夏完淳领衔进宫进谏。
  按道理,这些人应该找的是首辅冒襄,而不应该是手握兵权的夏完淳才是。
  可这些人找过冒襄,却碰了一鼻子灰。
  倒不是被冒襄拒绝了,拒绝对这些人来说其实无妨,因为他们就是卖弄嘴皮子的,几轮劝说下来,足以让人头晕得找不到北。
  可惜,冒襄根本不见他们,称病了。
  于是思来想去,这应天府中,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也只有卫国公夏完淳了,况且,夏完淳的亲妹,马上要成为皇妃了。
  要说位高权重,舍卫国公其谁?
  于是,一群人在首辅府前转向,直奔卫国公府。
  ……
  卫国公夏完淳,是定都新城的坚定支持者。
  当然,他与其它大臣的出发点还是有些不同的。
  夏完淳认为,皇帝之前选址松江府新城的构想,非常正确,再则,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与徐孚远、陈子龙等人皆为“几社”创始人,而几社便是复社分支。
  夏完淳更是陈子龙、黄道周等人的挂名弟子。
  也就是说,如今团团坐的这些人,那就是自己人,论起来,夏完淳还得称徐孚远这些人一声世叔伯。
  “……卫国公,张某以为,陛下此次派马士英、宋安北上顺天府……事关重大,按理说,此事须知会内阁,可陛下却频发中旨……与律不合啊!”吏部侍郎张岱语气很直,丝毫不忌讳在背后议论皇帝是非。
  他的话音刚落,礼部侍郎谈迁附和道:“谈某也认为此举不妥……顺天府为前朝京都,可我朝乃新朝,虽名为汉明,然实际上与前朝并无关连……而我朝前身为义兴、建兴两朝,皆以应天府为京都……以谈某之见,何必舍近求远、劳民伤财呢?”
  夏完淳脸色木然,只是听却不说话,大有任你们说破大天,也不发表意见的模样。
  见夏完淳没有兴趣,徐孚远干咳一声,道:“卫国公虽是武臣,可毕竟贵为国公,有议政之权,况且,卫国公又为陛下姻亲……事关国柞,还请卫国公为国朝计、为天下计……领我等进谏陛下,收回成命!”
  徐孚远这一开口,大有会后总结的意思。
  就连夏完淳也不得不给面子,夏完淳执礼甚恭,他在徐孚远说完,便拱手道:“徐世叔啊,非我不肯、不愿入宫进谏,实乃陛下素来强势,凡乾纲独断之事,绝不更改,也从无失算……我其实也认同诸位世叔伯的意思,本就是江南人氏,偏偏要北上为官,实为不便……!”
  不想,徐孚远突然打断道:“卫国公难道……还不明白我等意思?”
  夏完淳一愣,“徐世叔的意思是……?”
  徐孚远扫了一圈他身后的人,然后指指头上,压低声音道:“陛下的心思……难道卫国公还不明白……连陈名夏以谋反相逼,陛下也坚决不允重开科举,其意,自然是对天下士子的不信任,我等同为复社中人,须为天下读书人寻条出路啊……陛下若定都北边,那么,卫国公应该想得到,这对南方读书人,便是一场灾难……何况,若是定都江南,我等亦可照抚桑梓乡邻……卫国公三思啊!”
  经历了九年战争、数度政变的夏完淳,早已不是当年可以面对兵力远甚于己的清军,领着三千手持农具,大声呐喊冲锋的莽撞小子了。
  他的家学渊源,早已让他在稚童之年,就已经评议国事。
  别人或许听不懂徐孚远言下之意,夏完淳却能听出十之八九。
  徐孚远一番话,表达出三个意思,首先,徐孚远有重开科举之意,其次,有振兴已经衰微的复社之意,最后,徐孚远表示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不定都顺天府,可以接受在江南任何一处定都!
  夏完淳为难起来,他岂能不知道,徐孚远所表达的三个意思,皆是与皇帝心思相悖、南辕北辙的?
  可做为同出一脉的江南子弟、复社系人、读书人,夏完淳心里也觉得徐孚远所说的有些道理。
  如今朝廷选士,要么是皇帝旧部、降官留用、官员推举和学院生员,这等于断绝了旧读书人入仕的可能性。
  虽说皇帝开了道口子,旧读书人可以入江南学院回炉三年,重新入仕。
  可江南学院每年能容纳多少人,怎能解决天下数以百万计的读书人?
  九年了,无数旧读书人,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就是在家当宅男。
  这令想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无不变得失望、颓废、怨恨!
  这也是近些年来,在杭州府,每每有民乱发生时,就有这些旧读书人,不管不顾地冲在前头的根本原因。
  
第2323章
定都之争(八)
  夏完淳也摸不清皇帝的心思,但夏完淳一样认为,皇帝对旧读书人不信任的执拗,会引发祸事。
  所以,夏完淳在犹豫,他一边不忍拒绝徐孚远等人为圣贤继绝学之善意,一边亦同样觉得,自己不该与皇帝决意相悖。
  此时的夏完淳已经懂政治了,或许不及面前徐孚远等,但亦不逊色太多。
  就在夏完淳迟疑不决,大有咬牙做出决定之时。
  突然,从堂外跑来一名内院侍女,在门口急禀道:“禀老爷……亲家两位少爷在后院打起来了……夫人请老爷赶紧去后院……!”
  夏完淳认出此女是妻子身边的大丫环,可夏完淳想不明白啊,亲家两位少爷,自然指得是妻子钱秦篆两个兄弟钱熙、钱默二人,可这两人都是知书达礼之人,岂会在后院打起来?
  再则,妻子钱秦篆又怎能劝说不了两个兄弟,非要自己去劝架?
  迟疑间,夏完淳心里一动,遂起身罗圈一拱手,“还请诸位世叔伯见谅……容我去趟内府处置些家中琐事……见笑了!”
  徐孚远等人,虽然心中奇怪,但也不好阻止,毕竟,上门是客,总不能客欺主吧,再则,夏完淳是去内院,也不是出府,等等也就回来了,耽误不了多大功夫。
  于是,皆微笑着让夏完淳去了。
  ……
  夏完淳连奔带跑地进了后院。
  可一到,就发现妻子和两舅子,在院中亭子正襟危坐着品茶。
  哪有侍女所说的,打得鸡飞狗跳?
  夏完淳满腹疑问地上前,“夫人……后院出了什么事……怎会派人来唤我回来?”
  钱秦篆微笑着起身,钱熙、钱默二人也微笑着向夏完淳见礼。
  “你们……你们这是……?”
  “夫君且先坐下说话!”
  钱秦篆微笑着,牵着丈夫的手,坐在石凳上,然后三人各自落座。
  夏完淳心急啊,外面还有那么多世叔伯等着自己办大事呢。
  “夫人,究竟何事……需要诳骗为夫回来?”
  “夫君请先回答我……正堂里那些个大人们,来见夫君所为何事?”
  夏完淳有些意外,妻子向来不问自己公务,他微微皱眉道:“诸位世叔伯一起来寻我,自然是为国事……夫人一介女流,还是莫问为好。”
  钱秦篆正色道:“我今日必须问个明白……夫君啊,陛下刚刚登基……此时最忌讳朝臣聚众结党……你应该知道啊!”
  夏完淳闻听,也觉得妻子所说在理,哪朝哪代,也不允许朝臣聚众结党啊,特别是新君登基,这不明摆着授人以柄吗?
  夏完淳想了想,道:“……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诸位世叔伯想向陛下进谏,又担心份量不够……所以就来请我,想由我领头入宫劝谏陛下……!”
  夏完淳大致将徐孚远等人的意思,对妻子简单说了一遍。
  钱秦篆听完,脸色一沉,急问道,“夫君答应了?”
  夏完淳疑惑道,“我心里想着,这也是于国于民有益之事……可正想答应呢,夫人就派人来了!”
  钱秦篆轻吁一口气,“绝不能答应!”
  夏完淳一愣,“为人臣者,闻上有不妥之处,自当力谏……夫人这是……?”
  钱秦篆沉吟了一下,摇头道:“夫君方才说……他们是因自觉份量不够,才来请夫君出面?”
  “是啊。”
  “份量不够?”钱秦篆轻喟道,“夫君是被他们诳骗了!”
  夏完淳脸色有些沉了下来,“夫人怎可如此诋毁世叔伯们……?”
  钱秦篆看着自己的丈夫,叹道,“夫君啊,若这事仅是向陛下陈情、劝谏……何须份量?”
  夏完淳一愣。
  钱秦篆手指点了点丈夫的额头,“若要份量,就算加上夫君,在陛下眼中,也称不上什么份量啊!”
  夏完淳闻听,心头一震,惊骇道:“夫人的意思是……他们要逼宫?”
  “逼不逼宫,我还真不知道……但我要问问夫君,夫君是想悖逆陛下心思,与陛下离心离德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