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4/1807

  说到这池二憨又生起闷气来,跺脚骂道:“这宋安……少爷将重任交托于他……但凡他能稍尽些心,亦不至于如此!”
  鲁之域不敢再接这茬,转移话题道:“眼下军粮告急……将士就算没有弹药,亦可持枪冲锋,可肚子里空着……哎,要不……咱再派人向徐州求援?”
  池二憨闷声道:“不成……王爷但凡有办法,岂会数次派人求援无果?既然没有办法,又何必再派人烦扰王爷?”
  鲁之域实在没别的法子了,他低头叹道:“……我听闻,吴易率部向杭州城……被王爷一纸军令,给制止了……真不知道,王爷想做什么?”
  池二憨冷冷道:“王爷自然是有王爷的主意……咱们,只管奉令行事!”
  “是……池将军说得是。”
  ……
  要说这天下,如今徐州是最“安静”的了。
  不是因为战火已经远去,也不是因为吴王坐镇徐州城。
  而是,徐州之前数次易手,最后一次易手前,吴争下了道令,那就是土地改革。
  由此,在清军接手之后,还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民乱。
  原因很简单,怕被北伐军“劫富济贫”的地主们,在战争之前逃离徐州,他们的田产、地产在北伐军的支持、引导下,被当地民众瓜分。
  结果,北伐军退向凤阳府,士族、地主们回来了,能忍气吞声吗?
  结果秋后算帐,还勾结徐州清军残害民众作为报复、震慑,结果适得其反,谁肯轻易将吃进肚子的东西再吐出来?
  一场大规模民乱暴发了。
  也正是这场民乱暴发的时机巧,正值北伐军第三次攻徐州城,结果一气呵成,收复徐州。
  之后,蒋全义令麾下军队,在徐州城内进行了一次血腥地清洗。
  但凡参与勾结清军残害百姓的士族、地主,皆在这场清洗中被杀。
  所以说,如今因鲁王登基,引发的两个阵营的民众“互殴”现象,在徐州府根本看不到。
  徐州,已经没有另一方“民众”存在的土壤。
  屁股决定脑袋,更决定立场啊!
  当时吴争为此,没少压制蒋全义,但现在,吴争却在徐州享受着蒋全义“残暴行径”所带来的安逸。
  不可谓不讽刺啊!
  但今日,徐州城也闹腾起来了。
  起因,是时任徐州权知李颙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庶民的胜利!
  
第1986章
南返
  徐州在明初隶属北直隶,后改属南直隶。
  它的地理位置,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军事、文化以及商贸的集散地。
  李颙的这篇文章,让原本安静的徐州城,闹腾起来。
  不可谓是一种奇景。
  李颙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以天下皆乱,唯徐州一隅清静之地,从而来印证吴王殿下当时下令进行徐州土地改革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他在文章中指出,如今徐州的清平,是庶民阶层对菁英阶层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从而证明,被世人视为弱者的群体,其实才是真正的强者,前提是,须有德高望重之人领导。
  不可否认,李颙是想拍正在坐镇徐州的吴争的马屁。
  眼见着半个华夏已经纳入吴王囊中,就算再“清流”之人,那也得拍拍即将成为至尊之人的马屁不是?
  所以,李颙将这篇文章,以官府邸报的形势,效仿江南“汉明半月谈”的方式,通传辖下各县并贴上了衙门布告栏。
  然,这篇文章遭到各县生员、学子地一片讨伐之声。
  原因无它,只因李颙在文章中有这么一句——庶民的胜利,是天意的选择!
  这就很奥妙了。
  吴争在徐州搞土地改革,一是徐州不是府,只是因地理位置紧要,又是自古军事要隘,人口也就二十余万。
  人少好办事嘛,再怎么乱,也乱不到哪去。
  再则,当时吴争是想给清廷挖,说难听点,管它波浪滔天呢!
  所以,吴争连在杭州都不敢做的事,直接一声令下,在徐州做了,这其中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徐州的地主、富豪们大都已经逃了,阻力小更好办事。
  可现在,徐州几乎已经成了战争的后方,百姓们也已经自认是建兴朝子民了。
  这个时候,李颙声称庶民的胜利也就罢了,还说庶民的胜利,是天意的选择,那也让“许多人”按捺不住了。
  这“许多人”,就是读书人。
  因为他们自认是菁英,而吴王殿下此时正坐镇徐州。
  天意的选择,谁是天意,不言而喻。
  这还能让那些自认菁英的读书人,坐得住吗?
  他们感到急迫,因为杭州大将军府至今未开科取仕,除了举荐之外,更多的官是留用和军队退役人员。
  没活路了!
  ……
  吴争想笑,可笑不出来。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闹革命很难,但还是预料不到,仅李颙自发所写的一篇文章,就会这么难!
  其实,吴争也不完全认同李颙的文章,在吴争看来,怎么能称是庶民的胜利呢?
  应该是,汉民的胜利。
  更准确些,是天下汉人的胜利!
  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也包括,菁英!
  譬如,也包括李颙自己!
  一篇文章而已,还不是他作的文章,何至于此?
  所以,吴争选择了沉默,也是,这个时候,吴争哪有心情、时间去理会这档子事?
  可怜李颙开始时,还兴致勃勃地在徐州城内开设讲坛,与诸方学子、生员坐而论道,奈何来者气势汹汹、络绎不绝,到最后也就偃旗息鼓、闭门不出了。
  可他心里怨艾啊,心道王爷啊,您就不能发个声,助我一臂之力吗?
  吴争要南返了,不是率军南返,而是只身南返。
  去的也不是杭州府,而是庐州府。
  ……
  江南乱局持续至今,已近月。
  无数的人,在这场动乱中死伤。
  然而,趋势并未减弱,反而越来越炽烈。
  军队的不参与,让站在“当今天子”朱以海这边的民众,气焰越来越高,仿佛,真成了拥立新君的有功之臣了。
  而拥戴吴王的民众,因吴王的沉默,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虽然太平府女署极力地倡导各府生员学子和织女们一起,维持正义、拥戴吴王,可毕竟皇与王有区别,民众渐渐地开始散去,毕竟,背后有一家子人要照顾。
  失去了城外各方民众呼应的杭州城内百姓,也渐渐地平静下来了。
  也对,时间越久,越撑不住嘛,这些民众只是普通民众,凭的就是心中一股气,没有后勤没有银子贴补,谁撑得住?
  朱以海乐啊,周如璋自然而然,就成了朱以海面前的第一红人儿。
  朱以海一下就将周如璋破例晋为文华殿大学士,离入阁,就一步之遥了。
  这让朝堂诸重臣敢怒不敢言,连对朱以海忠心耿耿的熊汝霖,也天天紧绷着脸,只是没有出言反对罢了。
  ……
  而这时,变故发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