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04部分在线阅读
武英殿内,吵得是天翻地覆。
岳乐回京述职,他在承天殿里随了满汉群臣的口诛笔伐。
连洪、范等原本是同一阵营的官员,也对岳乐横加指责。
这确实是太丢脸了。
皇帝亲军第一次出征,竟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用老范的话说,丢死先人了。
只是不明白,老范他的先人是谁?满族还是汉族?
如果不是福临执意保全岳乐,岳乐得当殿被下狱待罪。
但饶是如此,岳乐也被削爵一级,由安亲王贬为亲郡王待罪。
可这样一来,“众愤”难平啊。
这不,散了朝,就闹到宫中武英殿来了嘛。
“皇上,此战无非是安郡王大意失致,建兴朝不管是人力、物力,都难与我朝相提并论,况且连年战争,建兴朝早已外忧内患、难以周全……若说此时对我朝发动一场决战,这……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第1699章
是真傻,还是装傻
“臣附议,范大学士所言句句在理。”洪承畴大声道,“敌人欲决战……这无非是安郡王要脱罪的一面之词,据臣所知,江南大将军府已陷入困顿,数年战争,财政早已千疮百孔,此次吴争执意调北伐军至长江一线,无非是想讹诈我朝……如果我朝当了真,恐怕正中了吴争奸计,令国朝颜面尽失……贻笑天下矣!”
岳乐已经回府待罪,没了岳乐的武英殿,让福临有些心里空落落的。
福临敬重洪、范二人,可福临同样清楚,这二人所擅长的不是打仗,他们虽也知军,可毕竟上不了战场,特别是这二人垂垂老矣,如今敌军又是火枪又是火炮,加上令人头痛的水师,他们的话……作不得真!
福临征询的目光,转向了他的叔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入关前,一直在南征北战,福临相信,济尔哈朗应该能给予自己一个中肯的建议。
济尔哈朗一反往日的“活跃”,今日一直沉默着。
此时见福临看向自己,他眼角余光往洪、范二人方向一瞥,然后稍一斟酌,抬起头来,慢慢上前。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济尔哈朗,如今清廷,唯有叔王可以决言军政。
济尔哈朗开口了,语气很慢,“皇上,老臣以为,南面建兴、永历两大伪朝,其北伐之心绝非虚词……!”
这话一出,洪、范等人脸色一变,心中一紧,这叔王今日是咋滴了?不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吗?
然而济尔哈朗话锋一转,话速也快了起来,“但,老臣一样认同二位大学士所言,此时建兴朝……绝无力北伐,这不过是吴争小儿故弄玄虚罢了,试想,海州之战,安郡王虽然败了,可海州不过是区区一座小城,敌军一样伤亡惨重,并不占多大便宜,囤于长江沿岸的敌军主力,坐视海州大战而不增援,原因不言而喻……再则,凤阳府大战已经持续两月,敌军远途进犯,已经疲惫不堪,特别是泗州、盱眙方向的敌军,如果不是敌军广信卫在南边牵制住了英亲王心力,英亲王或许早已派重兵扫平,而囤于长江沿岸的敌军主力,依然选择了坐视……皇上,敌军在长江沿岸囤兵高达十余万之众,可凤阳、泗州、海州三面开战,皆不增援,只有敌广信、吴淞等卫,合计三、四万兵力参战,而建兴朝京军左营、建阳卫皆在渡江后囤兵不动……故臣以为,建兴朝眼下财力不足以支撑起一场数十万人的决战,它的宣战,不过是迫于吴争的权势,虚于委蛇罢了!”
济尔哈朗的一席话,令武英殿中一片寂静。
赞同的纷纷颌首,不赞同的,一时也找不出合适的话来反驳。
毕竟,济尔哈朗所说,言之凿凿,有理有据。
福临脸色一霁,和声向济尔哈朗问道:“那依叔王之见,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济尔哈朗低头稍一斟酌,答道:“无非是四个字罢了。”
“请叔王指教。”
“内修外交。”济尔哈朗道,“虽说建兴朝无力北攻发动一场决战,但我朝不得不早做防范之举……至于外交,则需皇上遴选贤能之人,出使应天府,解除两朝误解,冰释前嫌,以化解当前战事,为天下黎民造福!”
这话可谓是大义凛然啊,不知情的人听了,还以为济尔哈朗是个自小研读圣贤书的得道之人哪。
可这话就是让人听了舒坦。
福临原先心中因一万亲军覆没的块垒,迅速化去,被济尔哈朗这么一说,这场战败,倒象是为了天下黎民谋福祉了,自己成了圣明之君,着实可喜可贺啊!
啧啧,果然是舌头无骨,怎么说怎么成啊。
福临头转向洪、范二人,“二位先生对叔王谏言,可有异议?”
洪、范二人心中正大松一口气,哪会有异议,“叔王所言,老成谋国,臣等附议。”
福临试探着问济尔哈朗道:“叔王心中,可有出使应天府的合适人选?”
济尔哈朗回头扫了洪、范一眼,道:“老臣心中倒是一个人选……还请皇上参详。”
“是谁……叔王快快讲来。”
“钱谦益。”
这名字福临熟悉,自己人哪,倒多尔衮、清算多尔衮,也有此人一些功劳。
于是福临下诏,“即召钱谦益入宫见驾……另,鉴于此战之败,新军急需补充兵员……着安郡王岳乐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另,着户部拨出相应银两……”
除了济尔哈朗,所有人面面相觑。
敢情,闹了半天,反救了岳乐、成全了钱谦益?
都道天有不测风云,可谁能知道,不测的是风还是云?
亦或者是……风云?
……
武英殿决定得是应对的框架,具体细化落实,自然有六部和相应官员。
洪、范之所以不赞成岳乐的说法,并非他们二人想不到岳乐所担心的事。
事实上,最不愿意清廷败亡于建兴朝之手的,就是洪、范等人。
在他们眼中,建兴朝是亡明的鬼魂,而他们无疑是亡明的罪人。
鬼魂一旦复活,他们就得做鬼去。
所以,他们恐怕是最盼着满清万万年的人了。
可洪、范为代表的降清汉臣们,更不希望与建兴朝打一场没有把握的决战。
如今的形势,非常恶劣。
入关占据顺天府,窃居华夏宝鼎之后,清廷兵分三路,一路西北、一路湖广、一路江南,原本以为,最容易的就是江南这路了。
容易的事,自然是多尔衮、多铎一脉的份内事了。
只要扫平江南,这一路就能和湖广那路在闽粤之地会师,如此就算是西北陕甘一时半会无法肃清残敌,只要这两路调头北上,自然可以抵定,一劳永逸。
可惜,就是江南这最容易的一路出了问题。
五年下来,清廷在扬州至宁波这一狭长地域,折损了超过二十万大军,其中有八旗的真金白银不下二万人,同时还折损了多铎、博洛等一批悍将。
这就造成了江南这一路清军,无法达成与湖广中路清军的会合,致使在后来大西军挥师北进时,中路清军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第1700章
误判
如今,长江以南,包括闽粤之地皆已落入大西军、北伐军手中。
闽粤十万大军非死即降,此变局引发了西北那路,以吴三桂为首的降清明军,因此而心神大乱。
这一乱,陕甘、蜀北的大顺军残部,等于有了一口气,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也对,这些降清明军本来就是墙头草,还能要求他们对清廷忠心不二吗?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于是清廷立即改变战略,下令西北一路清军迅速东返,战略收缩,只要离京城够近,自然就能管得住。
可这样一来,地盘就越来越小,岁入也就越来越少。
都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清廷此时除了要养满蒙八旗、汉八旗,还接手了过百万投降的明军,之前占了大半华夏土地,尚能周全,可如今,怎么养活?
除了节流,还得开源,可源哪是那么好开的?
正在这时,有人主动送来了“开源”之道……江南商会。
多好,只要将银子放进去,一年至少是六七成的利,一年半下来,利息就回本了,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安全的赚钱途径吗?
当然,还是有的。
劫掠嘛,哪怕是改了说词的劫掠,满人之前没少干。
可现在不一样了,满人要坐天下了,还能这么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