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8/1807

  经过短暂的商议,二人将自己所属亲卫私军合拢一处,组成一千多人的弹压队,一面弹压,一面对外宣称,已经决定出城迎战明军,各营各回驻地,若滞留街道上,立斩不赦之类的话。
  这样一来,明面上安抚了中军营,随着中军营追杀汉营的行动中止,汉营也慢慢退去,返回驻地。
  可这场营啸,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后果。
  原本城中同一阵线的军队,因双方拼杀出现了不小的伤亡,产生了裂隙。
  这种裂隙,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弥合的,特别是汉人心里的阴影是巨大的,他们生怕满人什么时候突然又向自己挥刀,如果是战场上,被他们从背后挥刀,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种阴影侵蚀着他们对满族本就不多的忠诚。
  可济席哈、蓝拜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他们只是在紧急商议,安抚了中军营之后,是否按照承诺出城迎战。
  在反复地商讨和确认之后,济席哈、蓝拜二人终于决定,按承诺出城迎战。
  但出城,并不是出南门,而是北门。
  因为二人有大将之风,契合了孙子“未战先虑败”的兵法,二人认为,万一战事失利,己方骑兵可以原路返回北门入城,敌军就算追击,也只能尾随,只要在城墙上布置妥善,以己方骑兵的速度,一定可以先一步敌军骑兵退入城中。
  次日凌晨,海州城北门,三千六百清骑鱼贯而出,然后转身,分两路扑向南门外,一路直击吴淞营炮兵阵地,另一路准备迎战风雷骑并进行拖滞,以掩护前路突袭敌军炮兵。
  ……
  此时海州城爆发战斗并不是孤例。
  凤阳府定远城中,广信卫指挥使李过和刘体仁,在接到吴争的申饬书之后,不得不作出选择。
  是假戏真做,脱离大将军府独立,还是遵从大将军令,对凤阳城发起强攻。
  前者一开始就被二人共同否决,原因很简单,投敌,他们做不到。
  李自成的在天之灵和死于清军之手的数十万大顺军将士亡魂,都不会答应。
  可如果不投清,仅占据一个小城的广信卫,怎么在夹缝中生存?
  那么不用选了,遵令行事即可。
  可问题是,凤阳城至少有三万以上的清军,且是阿济格驻地,西怀远、东临淮,皆驻有不少于二万敌军,形成东西侧翼。
  以广信卫一卫之力,强攻凤阳城,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过、刘体仁纠结于,这是不是吴争故意借阿济格之手,使双方拼个两败俱伤,来消耗广信卫的实力。
  二人踌躇多时,想不出一个两全之策,只能一咬牙,先打了再说。
  不过二人还是多了个心眼儿,他们确实是进攻了,可目标选在了临淮。
  原因很简单,临淮与凤阳城距离不远,且在凤阳城东侧,如果进攻凤阳城,那么广信卫必受怀远、凤阳、临淮三个方向的合击,广信卫肯定抗不住。
  如果选择进攻临淮,那么,最多就面临临淮与凤阳城两路,与三面受敌相比,两面受敌那是轻松不少了,况且,广信卫可以向东泗州撤退,泗州与扬州、淮安接壤,到时脱离应该不成问题,总比全军覆没要好太多了。
  关键是,从理上说,李过二人并没有抗令。
  因为凤阳和临淮二城敌军几乎是同声连枝的,不管攻哪城,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这就让李过在吴争面前,有了分辨的可能。
  于是,广信卫全军出动,李过亲自率一部,强攻临淮,而刘体仁率一路,进攻东濠水东岸,如今被清军占据的原明飞熊卫驻地,以策应李过,随时为李过东撤断后。
  由于之前李过与阿济格之间眉来眼去,双方士兵相互“团建”,感情“日新月异”的进展,如今广信卫突然翻脸,恶颜相向,直接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飞熊卫驻地三千清军,被刘体仁以超过三倍的兵力围歼。
  就象李过自己也承认,吴争并没有亏待过广信卫,按广信卫编制人员,火枪、火炮的换装早已完成,所缺的,只是后面扩编的那部分兵员装备和李过、刘体仁借机擅自扩编的近万人装备。
  而此次进攻,李过、刘体仁心里已经有了准备,李过带走了所有重炮,而小炮全留给了刘体仁。
  因为临淮是坚城,而飞熊卫驻地,小炮就能扫平。
  近六百门的虎蹲炮,用了仅仅一个时辰,方圆三里地的飞熊卫驻地几乎直接被荡平。
  刘体仁甚至连清扫战场的命令都没下,迅速下令,全军调头,扑向西面原明英武卫驻地。
  阿济格在飞熊卫、英武卫驻地各驻扎了三千人,用来防范李过。
  当然,在阿济格看来,李过缺少进攻的勇气,最多只是根刺,成不了威胁到性命的刀。
  可惜,阿济格并不真正明白,李过与吴争之争的仅是权利的争执,可对满人,那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飞熊卫驻地三千清军,一个不留。
  倒不是刘体仁不想留,实在是留不得。
  一是时间太急,二是万一走漏了风声,短时间攻不下英武卫驻地,那么,必会被从凤阳城闻讯赶来的清军所拖滞,为李过断后从何谈起?
  
第1643章
南北三个战场(三)
  刘体仁率前锋急袭英武卫驻地,可他依旧还是慢了一步。
  广信卫本就是被赶出京城南下的溃军,从河南一分为二,大部分追随了忠义夫人、李过等人,另一部分去了陕甘,当时辎重丢失,数十万人难以裹腹之时,不多战马就成了维持生计的不二选择。
  后来李过所部辗转于湖广九江一带抗清,被吴争收编。
  他们缺少战马,从湖广至江西更无法补充、编练骑兵。
  所以,广信卫只能靠两只脚丫子奔跑,步行的速度嘛,能怎么快?
  加上之前,占据了绝对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的广信卫,荡平飞熊卫驻地不设防的清军,用了一个多时辰,就算刘体仁率前锋迅速脱离,向西奔袭,赶到英武卫驻地又花了半个多时辰,早已被斥侯侦知飞熊卫驻地军情的英武卫清军,不但已经严加防备,同时还派人向凤阳派人了告急信使。
  刘体仁这次,算是遇上了硬茬了。
  他的三千前锋,一头撞在了英武卫驻地,三千严阵以待的清军身上。
  随即爆发了激战。
  到了这个时候,刘体仁心里其实还不着急,只要凤阳府敌人援军不立即赶到,那么,他所部跟在后面还有四、五千后军可以及时赶来,以七、八千对阵三千,此战还有可为之处。
  这边两军拼命厮杀,杀得天晕地暗,杀红了眼。
  此时,凤阳府的阿济格,也确实被吓了一跳,李过敢以鸡蛋碰石头?
  阿济格是真想不通了,明明吴争杀死了李过的长子,李过怎么还这么想不通,非要与自己死拼,阿济格甚至派人许诺,给李过一个巡抚当当,虽说不能和建新朝的国公爵位相比,但总算是一州“土皇帝”,这与李过现在的困境相比,那是轻松惬意多了。
  但既然李过出招了,阿济格自然也不会怕他。
  阿济格随即下令,派出一千骑兵为先锋,后续一万汉军(原徐州驻军),急往南增援。
  那么,阿济格任谁为主将呢?
  这任命,就非常有意思了。
  阿济格任章京爱松古为主将,爱松古是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初时追随努尔哈赤,后追随多尔衮,可多尔衮死后,爱松古受到了牵累。
  好在他虽然不读书,可心机还是有的。
  在多尔衮南下徐州之后,爱松古就预感到不对劲,他迅速改旗易帜,投了阿济格。
  所以,爱松古并非是阿济格心腹。
  而他的官职章京,确实是拿不上什么台面。
  按清廷军制,领兵者基本可以称为章京,这就象汉人口中的“将军”一样,不管是不是真的将军,或者不管是上将军还是偏、裨将军,那都是称将军。
  而清廷的章京就更夸张了,昂邦章京(相当于明总兵)、梅勒章京(相当于明副将)、甲喇章京(相当于明参将)和牛录章京(相当于备御官)。
  而牛录章京,满编也就是三百甲士。
  也就是说,爱松古这章京真拿不出手。
  那么问题来了,阿济格从原徐州驻军中选了一万人,随爱松古去增援被刘体仁突袭的英武卫驻地,这一万汉军的将领又是谁呢?姜瓖!
  姜瓖原本是明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官,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攻克太原后,姜瓖自知兵力不如人,又无后援,随即投降大顺军。
  而李自成没当几天皇帝,就被赶出了顺天府,大顺的官帽还没捂热的姜瓖,一把撸下了头上官帽,改投了满清。
  他投清之后,跟随阿济格攻打山西、陕西地区,论功封为统摄宣化、大同诸镇兵马的将军。
  按理说吧,他算是追随阿济格不少时候了,就算算不上心腹,那只是也混了个脸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况且,姜瓖可是实实在在清廷封的将军衔,比爱松古这章京拿得出手啊。
  如果比起二人手下人马来,那就更没法比了。
  可阿济格愣是将二人调了个个,让爱松古做了主将,而姜瓖屈居副将,这等于后世,让一个营长当了旅长的家,是可忍孰不可忍哪。
  姜瓖不能忍,头可断血可流,脸子不可丢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8/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