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807

  “大人,何不趁此铲除刚林、祁充格二人,如今兖州府中满族文武,皆被二人收于座下,事事与大人抗衡,实为大人心腹大患啊。”
  沈致远看着清吟,摇头道:“切莫轻视了多尔博,他虽然年少,可既然多尔衮能将重担压在他肩上,自然有他的道理……切不说多尔衮在后续埋下了多少暗着,单就以多尔博而言,此时铲除刚林、祁充格二人,等于将我与他的矛盾放在了明面上。”
  清吟不解地问道:“大人是多尔博姐夫,素来相敬如宾……何谈矛盾二字?”
  沈致远古怪地一笑,“强臣弱君,历来是取死之道,这……难道还称不上矛盾二字吗?”
  清吟一怔,沉默下来。
  沈致远突然换了话题,问道,“若有一天,我与吴争对战于沙场,你又作何选择?”
  清吟霍地抬头,“大人何须明知故问,当日我当着吴王的面,已经表明,长林卫的清吟已经死了,如今的清吟,唯大人马首是瞻。”
  沈致远呵呵一笑道:“随口一问,不必放在心上……哎,可惜黄驼子回去了,否则,他倒是带兵的一把好手,我也不必事事亲历亲为,好轻松快些。”
  清吟奇怪地问道,“清吟一直想不明白,大人为何要放黄驼子回去,其实只要大人强留,黄驼子应该会留下,助大人一臂之力。”
  沈致远咧嘴笑道:“哄骗、欺瞒或许能让黄驼子留下,可终有一日,我会付出比放他回去更大的代价,或许比想象得还要大……清吟,强扭的瓜,不甜……你以为呢?”
  清吟脸色微微一变,用一种不太自然的语气,低头应道:“大人说得是。”
  ……
  陈名夏离开兖州之后,没有去往应天府,而是持节直往杭州府。
  “这是在威胁本王吗?”
  吴争听完陈名夏的话之后,蹩着眉头质问道:“小福临何来这谜之自信,认为可以用矿石、木材等威胁本王?”
  陈名夏微微躬身道:“王爷息怒,这其实不是皇上的意思……您知道,皇上就算是天纵奇才,也终究是个尚未及冠的孩子……这是新晋叔王济尔哈朗和洪、范二位大学士的谏言。”
  吴争看了马士英一眼,然后问陈名夏道:“这么说来,济尔哈朗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本王想不通的是,洪、范二人为何要火中取栗?如今天下局势,以他们二人之能,难道还看不透吗?”
  陈名夏稍一迟疑,答道:“立场不同,王爷自然是当局者迷。”
  “何解?”
  “洪、范二人,其实不止是洪、范二人,北方汉臣皆有此顾虑,一旦暗助王爷北伐功成,王爷将如何安置他们……?”
  吴争皱眉道:“孤为此之前有过明令……”
  陈名夏这还客气地打断道:“王爷确实有过明令,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徒、只要有戴罪立功的表现,可以从宽发落,甚至不予追究……可问题是,北方涨高臣要的不是不予追究……王爷能宽宏到原职留用、甚至不讲前嫌、破格擢升吗?”
  吴争的眉头越蹩越紧,他沉默着。
  陈名夏道:“恕下官妄言,如果是官爵、地位不保,这些汉臣宁愿继续曲身事虏……也属人之常情。”
  吴争突然问道:“陈大人又做何选择呢?”
  陈名夏稍作迟疑,“下官自然是愿意追随王爷鞍下听命。”
  吴争突然大笑起来,“看吧,北方也不尽是唯利是图之人,陈大人不就是弃暗投明了吗?”
  陈名夏苦笑道:“可……不是每个人都会作如是想。”
  吴争点点头道:“陈大人远来,必是旅途劳顿,这样……你先是官驿歇息,待本王想想,再作定夺。”
  “下官遵命。”
  ……
  “绝不能答应他们!”
  李颙愤怒地说道,“清廷想以这等低级的手段,逼迫王爷就范,如果王爷这次答应,难保不会有下次。”
  马士英点头道:“我认同中孚所言,虽然咱们确实需要北方矿石、木材等资源,可也不至于因此被人要挟,如今与番人已经签订和约,这些资源完全可以从海外购入……无非是多花些银子罢了。可若是应清廷条件,北伐军助闽粤清军与大西军为敌,那不单有损王爷威名,更会使得与大西军联盟破裂……太不值当了。”
  吴争听着,不置可否。
  过了一会,吴争突然道,“老马,你不尽职啊!”
  马士英惊讶起来,不解地问道:“敢问王爷,何处不尽职?”
  吴争悠悠道:“你这个汉奸当得……太不尽职了。”
  马士英大愕,随即反应过来,他辩解道:“王爷此话有失偏颇,马某一直向北方暗中出售火器,也为财政司带来巨大收益,奈何那些降清汉臣……只知道收取贿银,却不拿马某当自己人……哎,怪就只怪,在他们眼中,马某就不是他们一路人。”
  
第1500章
如何放手
  吴争脸色古怪,“这话让本王怎么觉得,老马你是在自夸啊?”
  马士英尴尬地辩解道:“王爷明鉴,马某确实与他们不是一路人。”
  吴争缓缓地点头,他知道马士英说得是实话,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不管是清流还是阉党,很少有将马士英当自己人的。
  就如马士英自己说的,不是一路人。
  合作但不信任,这就使得马士英无法真正地融入顺天府那个圈子,自然,也不会有人受马士英“蛊惑”。
  也就是说,马士英想当“汉奸”这个愿意,其实早已经失败了。
  不过失败归失败,火器的北销量却是非常恐怖,一年时间,从两大港出去的火枪就达到了五万杆,而清廷组建的新军,仅有沈致远麾下三万人,且早已配制完成,那么这些火枪的去处,其实不言而喻。
  新式火器在战场的表现,在江北前后两场战役中得到极大的体现,随着汉旗军私下向南方购买火器进行配备的风潮盛行,那些掌权的满族将领,为了己身的利益,声嘶力竭地阻止着组建新军,美其名曰“保祖宗家法、荣光”,可私底下,却不甘心宁可花更高的价钱,偷偷购回火枪,壮大自己,用后世的一句话形容,那就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更贴切一点,那就是“真香!”
  吴争原本同意马士英的建议,用马士英的“汉奸行为”,促成军工坊火器的泄密,来与清廷打一场“军备战”,可惜的是,马士英这人是真不“合群”,愣是将好好的“泄密”,搞成了一场“军购”,虽然马士英屡次下调了各型火器制造图纸的“泄密价格”,奈何人家不要,他们宁可高价购买现货,也不想花巨资去自己生产,奈何?
  不过无心插柳柳成萌的是,这一年的军购,使得北伐军二次换装非常顺利,且几乎没有额外支出,因为,换下来的老式火枪卖出的价格,竟高过了新式火枪的配制成本,也就是说,这一年北伐军的换装,不但没花钱,还赚了不少。
  从这一方面来讲,马士英还是有功的,这也是马士英可以“自豪”地在吴争面前说,“马某确实与他们不是一路人”这一句话了。
  同样,李颙也没有说错,在原料源头上受制于人,确实是个大问题,谁能担保有了这一次就没有第二次。
  而且,现实也不允许吴争让步,与李定国的联盟关乎北伐战略,而促成建新(义兴)朝与清廷的“和谈”只是战术,没有任何理由因为战术而改变战略。
  但现实同样让吴争为难,大将军府直到今日,所辖仅十三府之地,加上建新朝的十五府,也无法满足对火器原料的庞大需求,相较于北方,江南在工业原料上,确实受制于人。
  如陈名夏所说,清廷已经发出了“最后通牒”,那就是如果吴争不答应助闽粤清军抗击大西军,那么清廷将封锁对南的原料贸易通道,这将导致军工坊在未来两三年内,因原料的缺少而削减产量,这将导致北伐时间的推迟,并造成数以万计的雇工失业,这对此时江南刚刚萌芽的工业革命伤害是巨大的。
  最关键的是,据陈名夏所言,这项政策并非是小福临的意思,而是北方以洪、范为首的降清汉臣极力推动的,这更让吴争头痛。
  法不责众,一件事就算明知是错的,错的人多了,也就成为对的了。
  就象“汉奸”,如果北方有超过六成铁心当“汉奸”,那么,汉奸就不再是汉奸。
  到时北伐军除了杀光这些人之外,没有别的路可选,可这绝对不是吴争想要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仅北伐的难度会极大地增加,同时,因为北方势力的“高度团结”,会使北伐军付出难以想象的伤亡,这更不是吴争想看到的。
  吴争拖延着北伐时间,不仅仅是因为大将军府的实力尚有不足之处。
  过去的三年之中,吴争确立的战略是,以经济去“争取”、“诱降”大部分立场不稳之人,以军备去“拖垮”敌人的财政,以规模可控的战争去迟滞敌人经济的复苏,以西北、西南方向友军进攻去阻止清廷喘息的时间。
  后面三种方法做到了,可第一条,“争取”、“诱降”大部分立场不稳之人,却出了岔子。
  看着吴争长时间的沉默,李颙大声道:“王爷从绍兴府起兵,一路光复失土,建立不朽的功业,想当初不也只有三、五千人,可如今二十万虎贲,只要王爷一声令下便可北攻……”
  “你怎么不攻?”吴争冷冷道。
  李颙一愕,随即热血上涌,怒道:“只要王爷下令,颙愿为马前卒!”
  “饿着肚子能攻吗?”吴争淡淡地说道,然后抬手阻止李颙反驳道,“就算将士们可以饿着肚子北伐,那火枪中的弹丸、炮膛中的炮弹能从天上掉下来啊……中孚啊,孤刚刚才叫你向老马学着点稳重,你就当耳旁风?”
  李颙涌上的热血被吴争这句话“哗”地浇灭了。
  马士英适时道:“我倒是有个主意,只是……未必十分妥当。”
  吴争皱眉道:“太稳重也不行……就成啰嗦了。”
  “是,是。”马士英抹了把额头上根本不存在的汗,恭谨地道,“陈名夏……不可信。”
  “何意?”
  “如果北面真如他所说,汉臣一致推动了这次清廷逼迫王爷出兵之事,那么,陈名夏自然就是其中一员。”
  吴争眉头渐渐蹩紧。
  “陈名夏已居于清朝堂之上,就算他有弃暗投明之心,可到手的权力、地位,岂能说放手就放手?”马士英小心翼翼地说道。
  “孤早已许诺过他,可以重用他。”吴争辩解道。
  “王爷也能给他尚书职位?”马士英“不知死活”地怼了吴争一句,“就算王爷赐他尚书位,已经到顶了吧?可陈名夏若办成此事,清廷恐怕还有重赏……这样一比较,该怎么选,恐怕不言而喻了吧?”
  吴争愠声道:“在本王看来,昂首挺胸做个县令,也好过屈身事贼做个宰相。”
  马士英苦笑道:“所以王爷才有了今日的权倾天下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