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7/1807

  “哦……何话值本王一坛佳酿去换?”
  冒襄突然正容,抱拳、曲膝,大声道:“臣恭请殿下升阶,即皇帝位!”
  文人,狂生,就喜欢来这种招术。
  豆大的事,经过他们的嘴,愣给你说出一片大天来。
  所有人都惊出了汗,吴争反而笑了,“看来本王今日给你一个明社主事的职位,低了。冒辟疆,你是不是心中不满了……才来向本王发牢骚、抱怨?”
  “臣恭请殿下升阶,即皇帝位!”在吴争看来,本该就坡下驴的冒襄,再一次大声重复了这句话,让吴争原本腥松的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冒襄,你意欲何为?
  “这么说,你没有醉?”
  “臣没有醉!”
  “既然没醉,那本王就不能当你说的是醉话了?”吴争正容道。
  “理该如此。”冒襄非常洒脱地答道。
  “蛊惑主上意图谋逆,按律该当何罪?”
  “当诛,三代连坐!”冒襄回答得非常干脆。
  “你不怕?”
  “怕。”冒襄不加思索地道,“但襄以为,王爷不会杀臣,也不舍得杀臣……因为臣是忠臣。”
  “你很有自信。”吴争淡淡地一挥手,“许多人都认为了解本王,但本王认为,你不该这么快了解本王的,有人在怂恿你?”
  “臣心中有话,还请殿下容臣把话说完。”
  “讲。”
  “臣接下来的这番话,并非要恭维王爷,也无意恭维王爷。”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冒襄,让马士英和李颙惊出了一身汗。
  “继续讲。”吴争干脆将眼睛闭上了,谁也不知道吴争此时是喜是怒。
  
第1474章
文人的嘴
  “都道天下无主,有德者居之。然,以襄之见,狗屁!”冒襄面不改色地大声说道,“天下无主,有能者居之,方为正理!”
  “何解?”
  “能,非才能,实力也!观天下之势,北方清廷如同蛇吞象,如果有十年亦或者二十年容它缓缓图之,或真可一统天下,但王爷数年间从江南崛起,已经断了清廷南下的可能,永历朝晋王北上,更是断了清廷西进之路,经王爷江北一战,清廷颓势已现,收缩自保已是不可逆转之势,北伐功成,仅是时间早晚罢了……”
  “如今天下,就如汉末群雄争霸,三足鼎立之局,王爷在东,延平郡王在南,永历朝在西……如果早几百年,臣必定会认为日后天下共主,会出现在西南……”
  “哦……为何?”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川蜀地利得天独厚,相较于各方而言,如同化外之国。”
  “继续讲。”吴争不置可否。
  “可今时不同往日,王爷的北伐军火器犀利、势若雷霆,再无须顾忌坚城厚墙,加上经济东移,朝廷岁赋沿海占了六成……加上天下人才,江南占据七成,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只要王爷愿意,定可成就不世伟业。”
  “按你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南面延平郡王也符合,为何说本王就可成就伟业?”
  “延平郡王出身卑贱……”
  “本王出身一样不高贵。”
  “不。”冒襄断然道,“王爷高贵!”
  吴争忍不住睁开眼睛,疑惑地问道:“本王为何自己不知道?”
  冒襄一本正经地道:“虽说坊间谣传王爷是惠宗后嗣,王爷却并未借此以宗亲自居,已为天下人赞赏、认同,更可贵的是,王爷先人,数代尽心守护惠宗后人,忠义之心,唯天可表……王爷乃忠义之后,天下谁人敢说王爷出身不高贵?”
  吴争瞠目结舌,自己的出身,竟还能这般解读?
  这读书人的嘴,太能了。
  冒襄道:“永历虽有大义在身,可强臣弱君,手中并无一丝可与王爷逐鹿的本钱……”
  “本王想问,义兴朝已有天子,你,是在劝孤篡位自立吗?”吴争冷冷地问道。
  冒襄丝毫不为吴争声调中的冷所动,他坦然道:“王爷想来比臣更清楚,义兴朝天子,处境怕是与永历并无二致。”
  “你说得对。”吴争竟点点头道,“不过正如你所言,只要本王愿意,定可成就不世伟业……可本王想问的是,孤不愿意呢?”
  这下冒襄惊愕起来,这世道还有不愿意君临天下之人?
  “你说你未醉,本王给你说话的权力,但既然不是醉话,你在本王面前所说的一切,将是你获罪的理由,因为你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在酒肆可以狂言时政的白衣读书人。”吴争淡淡说道,“不教而诛是为虐,孤问你三个问题。”
  冒襄额头有汗珠子落下。
  “义兴朝天子再弱,也有不少忠于宗室之人,一旦本王废君自立,义兴朝必起内乱,到时内战一起,无力北伐,孤岂不成了民族罪人?何解?此为其一。”
  “永历朝远在西隅,相较于大西军三十余万人而言,孤的北伐军才二十万,一旦孤篡位自立,永历帝自然不甘雌伏,必起兵讨伐,到时孤便是两面受敌。何解?此为其二。”
  “南海延平郡王郑森,名份上隶属永历,虽说历来听调不听宣,但出于本王水师在海上对郑家水师的威胁,一旦孤废君自立,其必与永历帝站在一起,孤便要面对三面受敌。何解?”
  冒襄汗如雨下,可他依旧梗着脖子道:“永历晋王送女至杭州府,殿下与晋王联姻,可分解西路之患……”
  吴争哂然道:“将军国大事系于与一个女子联姻的身上,何其荒唐?对于掌控三十万大军的晋王而言,他会为一个嫁出去的女儿改变他的立场吗……孤高看你了,冒襄!”
  这一声“……孤高看你了,冒襄”让在场人都心惊胆寒起来。
  任何一次“劝进”如果不成功,那么“劝进”者受到反噬的概率非常大,轻则黜落前程尽丧,重则死!
  因为“被劝进”者需要对外、对皇帝有交待,证明自己无异心,只是“奸倿”在作祟,“奸倿”理该诛杀,发平君愤。
  李颙自然知道这一点,在为冒襄捏一把汗的同时,将恳求的目光投向马士英,他自知在吴争心中的份量不够,不足以救助冒襄。
  马士英自然清楚李颙投来目光中的意思,但马士英清楚吴争的性情,这个时候,恐怕别人说什么,吴争都听不进去了。
  马士英与李颙凤阳府一行,二人之间几乎有了心照不宣的交情。
  所以,马士英急中生智,突然插嘴道:“臣已醉,不敢再叨扰王爷,请王爷允准臣退下歇息,臣酒醒之后,再来领罪。”
  李颙听闻先是一愣,而后突然会意过来,也连忙重复了马士英的话,请求退下歇息。
  他们的话中之意有二,一是向吴争说明,我什么都没听见。二是向吴争说明,我也不想再听见。
  许多事,没有听见,就等于没有发生。
  口说无凭,不见于白纸黑词,怎么说,都不为过,更不要说罪。
  马士英本就是此中高手,心眼忒多。
  李颙后生可谓,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
  吴争脸色不动,缓缓吐出一字,“准。”
  二人心中窃喜,正后退时,却听吴争道:“且慢。”
  马士英、李颙低着头目光轻轻一碰,大骇,以为吴争改变主意了。
  “把他带出去。”
  二人抬头见吴争的手指,正指向桌下鼾声依旧的鲁进财,心头一阵苦笑。
  马士英年已花甲、李颙虽年轻,却是个读书人,要抬动一个五大三粗的鲁进财,得多艰难?
  何况是个醉得一塌糊涂的鲁进财。
  不过二人心里很清楚,吴争怎会不知道二人抬动鲁进财的艰难,既然令他们抬出,那就得抬,恐怕这就是吴争给他们的惩诫。
  这让他们知道,王爷心里其实跟明镜似的。
  
第1475章
以何赏不世之功
  马士英、李颙二人几乎使出吃奶的力气,边拖边拽地将鲁进财拖出门外,累得一屁股瘫在了地上,喘气如牛,起不来了。
  不想,这时鲁进财睁开一只眼,轻声问道:“出来了没?”
  马士英、李颙大愕,四目交汇,苦笑不止,谁说这是个莽汉,心眼着实不比人少啊。
  ……
  “在孤还没想好怎么处置你之前……说吧,你的用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