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807

  岳乐反而不慌了,他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
  “额驸,本王提议双方休兵、握手言和……本王保证,天一亮就带人出城。”
  黄驼子在一边急道:“大人,不可放虎归山哪!”
  岳乐喝斥道:“你好大的狗胆!”
  沈致远突然一挥手道:“成交。”
  岳乐一听大喜,顾不得追究黄驼子的“大不敬”,道:“那本王下令撤兵,额驸还须约束手下,不得追击。”
  沈致远沉默了一会,问道:“王爷离开盐城,打算去往何处?”
  岳乐倒也不虚言,直说道:“由云梯关渡河(黄河)北返……”
  说到这岳乐看了沈致远一眼,“放心,本王无意将此事上告朝廷。”
  这话让沈致远一声冷笑,“上告也无妨,王爷并无沈某任何证据,倒是王爷设下鸿门宴,想要杀人夺权,上千将士都看在眼中。”
  岳乐一阵尴尬。
  沈致远没有继续羞辱的意思,话锋一转,道:“王爷想必是忠于朝廷的,可今日之事,若被摄政王知晓,虽不致性命不保,但削夺爵位是免不了的……不如,沈某为你指条路,可保你无罪反而有功。”
  “额驸不妨说来听听。”
  沈致远道:“扬州战局起了变化,兴化城失,对淮安的包围,已经失效……沈某此次奉摄政王钧令,率新军南攻和皋、通州,就是为重构包围网。王爷若有心立功,不如率己部出城西向,收复兴化,以配合我部南下。只要王爷夺回兴化,此功必可让王爷更进一阶,不知王爷意下如何?”
  岳乐自然不信沈致远会一片好心,可他确实意动了。
  兴化离盐城不远,自己麾下骑兵三千余众,一个急行军,当天就能兵临城下,这是其一。
  其二,扬州府还有友军骑兵在,如果汇合一处,大有可为。
  其三,一旦会合扬州骑兵,更可以对沈致远攻通州进行监督。
  岳乐思忖了一会道:“本王需要带走城中一些火枪、火炮。”
  “可以。”沈致远无所谓地一口应承下来。
  岳乐盯着沈致远的眼睛,狠狠道:“若你反叛,本王必率大军灭你!”
  “请便!”沈致远挥挥手道。
  ……
  “大人为何要放岳乐离开……这么好的机会,可惜了。”黄驼子是真感觉可惜,因为不但放走了岳乐,还放走了三千多的骑兵,而这支骑兵,将会引向兴化,造成北伐军的更大伤亡。
  黄驼子疑惑地看着沈致远,他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沈致远不会是真有了自立的意愿了吧?
  沈致远看了黄驼子一眼,耐心地解释道:“此时双方的兵力相仿,甚至岳乐还多几百人,就算最后胜了,也是惨胜,这些人手跟了我两年多了,是掌控城中新军必不可少的助力。再则,我若在此真的杀了岳乐,清廷能善罢干休吗?况且不仅仅是清廷,怕是连多尔衮也会不容,杀一个宗亲郡王,这事太大了……如今清吟及一众长林卫的性命皆在多尔衮手里捏着,不可莽撞啊!”
  黄驼子一脸的不信,他摇摇头道:“一旦硬拼,确实会让我部损失巨大,可大人将岳乐三千多骑兵引向兴化,岂不一样造成我军巨大伤亡?到时王爷怪罪,大人又将如何自圆其说?”
  沈致远微笑起来,伸手拍拍黄驼子的肩膀,道:“之前北伐军收复兴化的战报,说得很清楚,北伐军有一支骑兵,想来应该是吴王在淮安受降的祖大弼部……既然有这支骑兵在,加上有北伐军火枪兵配合,岳乐占不了多少便宜。”
  黄驼子有些被说服,他点点头道:“这倒也是……可岳乐明明要北返,大人为何要故意将他引向兴化?”
  沈致远道:“来……看地图。”
  黄驼子上前几步,凑了过去。
  沈致远指着云梯关道:“岳乐如果从云梯关渡河北返,无意之中就会与徐州大军,形成对淮安城的东西夹击之势,至少,会与海州守军联成一片,岳乐部是骑兵,这对吴王是个极大的威胁。”
  说到这,沈致远又指着兴化道:“兴化在两天前被北伐军攻占,加上岳乐天亮赶去,至少需要一天的功夫,这三天时间,足够兴化北伐军与淮安府取得联系,甚至是两军会师,如此一来,你想,岳乐赶去,会形成怎样的局势?”
  
第1342章
举世伐清
  沈致远的话,令黄驼子眼睛一亮,“大人的意思是……此次引岳乐至兴化,是让岳乐被我军南北合击?”
  沈致远笑而不语。
  黄驼子有些兴奋起来,“大人眼下不能自己动手杀岳乐,于是便将岳乐引向兴化,借兴化我军之手歼灭他……好计啊,属下佩服!”
  沈致远微笑着,再次拍拍黄驼子的肩膀,道:“如今你放心了?去,传我将令,大军天亮集结,留下三千人守城,余者随我南下。”
  黄驼子一愣,“大人,难道真要攻和皋、通州?”
  沈致远皱眉道:“没完没了了?传令去,听命行事!”
  黄驼子稍一犹豫,转身传令去了。
  ……
  举世伐清。
  天下举世伐清的格局,就在吴争这样不经意地挥洒中形成了。
  准确地说,恐怕吴争战前也无法预料到,最后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很难想象,天下纷乱之际,会出现这样“齐心”的一幕,几乎是全天下汉人伐清的局面。
  吴争以一己之力,渡江攻扬州府,落入多尔衮算计始,这场战争就偏离了事先的设想。
  北伐军从二卫参战,直到整个大将军府辖下全民动员,新征召十五万精壮(征召还在继续),至今已经参战的人数,达到十万余人,这还不算非正式战斗人员,在江北各府县的长林卫和数战中的归降人员,譬如淮安、大河二卫及祖大弼部。
  而廖仲平和夏完淳二部的“异动”,粉碎了张同敞“坐享其成”的计策,彻底打乱、粉碎了张同敞和朱媺娖想要借此战削弱北伐军、整固皇权的设想,因为如果廖仲平、夏完淳这二部人马脱离朝廷,那义兴朝也就剩个空架子了,这导致了义兴朝迅速颁布国战诏令,举国伐清。
  而此时,李定国的大西军虽然无法按原计划全军北攻湖广,那是因为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进攻贵州,命吴三桂由嘉定(乐山)出叙州(宜昌)进攻川南(之前被孙可望攻下的各府,如今成了永历朝掌控的地盘)。
  清廷的目的是要用两路夹击之策,实现对大西军的合围。
  事实上,清廷这个部署,还要略微早于吴争发动扬州战役,而让清廷下决心动手的,正是被李定国放走,北上湖广投清的孙可望,是他向清廷献的计。
  当然,那个时候,多尔衮为吴争挖的坑,已经“完工”,但孙可望的归降,一样让清廷动心,所以,多尔衮原本想在扬州歼灭二卫,切实削弱北伐军的有生力量,这样吴争就无法在短期内威胁江北,清廷可以从容解决西南、西北战事。
  可不想,原本估算三、五天就解决的扬州战事,因无法攻破淮安城,而僵持下来,至今已近一月,清廷无法承受同时三面开战(清廷还有同时在围剿肃甘周边大顺军残部),这才有了弃多尔衮,准备与义兴朝重新和谈,集中一切力量,平定西北、西南战事的决策。
  当然,多尔衮树敌太多,又不被福临待见,也算是借此扳倒权臣吧。
  原本打算送独女与吴王联姻,并率军北伐的李定国,不得不临时改变既定战术,分兵应对。
  好在因为原本就打算举旗北伐,经过这些日子对大西军的整肃,原本孙可望的军队已基本对李定国俯首听命。
  历史带着巨大的纠偏力,生生朝着该发生的,慢慢回到原有的轨道。
  李定国随即将大西军分为两路,以刘文秀为北路军主将,白文选、王复臣为副将,迎击北面吴三桂大军,李定国亲率东路军,以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向东北方向进攻湖南。
  李定国的出战阵容非常强大,步骑十万,战象二百头,得益于吴争的资助,从江南商会辗转而至的第一批火枪、火炮得以及时补充,李定国出战阵容中,有了一支独立的八千人的火器军。
  自此,大西军正式以明军身份,开始与清军主力正面交锋。
  虽说义兴朝、北伐军、大顺军及大西军几方势力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各方势力几乎就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向清廷坚起了中指,一个“举世反清”的北伐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也宣告着,清廷对黄河以北的控制力渐渐丧失,怕从此难以过上好日了。
  ……
  多尔衮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部署有了漏洞。
  但多尔衮无法、也无力改变。
  一个主帅无论怎么有军事才能,要是无法有效控制手下诸将之心,那也是白搭。
  因为此时,原本被刚林、祁充格拖延的朝廷旨意,已经正式宣读,几乎所有参战清军,都已经知道朝廷要与义兴朝和谈了,旨意明令,就地防御、攻击即止。
  清廷同时派出的钦使及和谈使团,已经渡过黄河。
  这对于多尔衮而言,就是釜底抽薪啊。
  试想,除非举旗造反,多尔衮还有什么应对之策?
  多尔衮不是不想造反,可问题是,有多少人愿意去追随一个有今日无明日的主帅呢?
  多尔衮真正感觉到了穷途末路的悲凉之意,看着站在自己榻前脸色惶惶的多尔博,和伏在榻边的东莪,多尔衮长吸一口气,喝道:“来人……传刚林、祁充格来见。”
  ……
  刚林、祁充格一副急匆匆的表情,火急火燎地三步并成一步赶来。
  “禀王爷,刚刚得到消息,义兴朝向我朝宣战了……义兴朝卫国公夏完淳率建阳卫三万六千人,攻破和州,正向滁州进发。义兴朝左营都指挥使廖仲平率军渡江救援仪真,得手后北攻天长……”刚林气都没喘均匀,就说出了一连串的坏消息,显然,这时刚林已经不在顾忌,会不会造成多尔衮一时气急,再次咯血,“王爷,战局不妙啊!”
  祁充格决定再“补刀”,他接着刚林的话头急道:“禀王爷,吴争率二卫攻破沭阳后,兵分两路,一路西攻宿迁,一路北攻海州……王爷,海州守军不足,难以抵挡敌人强攻,若海州一失,后果不堪设想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