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1/1807

  夏淑吉板着脸道:“你一个女儿家,就算去了江北能做什么?是上阵杀敌,还是运筹帷幄……听姐姐的,安生待在太平府,至少可以鼓动民众捐钱捐物,为北伐军筹些粮草补给……”
  “不。”夏惠吉出言反对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你是女儿家……”
  “那又如何,巾帼不让须眉!”夏淑吉抢白道,“只要不把自己当成女子,你便是战士,古有木兰代父从军,今有惠吉替兄北伐!”
  “呸!”夏淑吉被妹妹的话给气笑了,“就凭你……也敢妄言代兄北伐?”
  夏惠吉跳着脚道,“吴王殿下说过……冲上去,或许你能活着,但退一步,倒下的就一定是你。他还说过……命运或许不公,但时刻谨记奋斗二字,就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改写命运。”
  夏淑吉“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古怪地看着夏惠吉道:“你……怎么记得吴王殿下这么多话,不会是……?”
  夏惠吉小脸涨得通红,连连跺脚道:“明社中人,哪个不记得殿下说过的话?姐姐若再如此……我……我……我不依!”
  “好,好,我信就是了。”
  “什么叫就是了?这是真的!”
  “我信,我信!”夏淑吉连声应道,慢慢收敛起脸上的笑意来,“你不能去江北,我不同意,就算我同意,二弟也不会答应……听姐姐的,留在太平府,等建阳卫凯旋的捷报。”
  “姐姐是说,哥哥会出兵?”
  “会!”夏淑吉坚定地答道。
  “姐姐如何知道?”
  “夏家的男人,或许会犹豫,但绝不负人,更不会负国!”
  ……
  世间事,往往变数是偶然的,但真要寻根追底,就会发现,其实一切偶然,都是必然。
  播下的种子,终究会发芽。
  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
  吴争前世,只是个升斗小民,没有万丈豪情,也没有出类拔萃的能力。
  所依仗的,最多是千年后的见识,这其实在后世,司空见惯。
  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之中,不负人已经不易,不负己,就更难了。
  这话听起来有些古怪,但事实就是如此,唯心,不可欺。
  吴争无法用超于常人的识海去迅速改造这个时代,也没有能力去点石为金,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潜移默化地去改变人心,而改变人心更不易,吴争只能从身边人慢慢地开始改造。
  譬如张煌言、张国维、熊汝霖,譬如钱肃乐、廖仲平,又譬如马士英。
  
第1311章
第一个变数
  人心都是肉长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许多时候,吴争的播种是无意识的,但不代表着播下的种子,不会,发芽。
  尝到过自由的滋味,不会再有人愿意做奴隶。
  吴争就是用这方法,才改变着辖下各府的士人、商人,以及千万民众。
  政令如此、赋税如此、用人如此,乃至颠覆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也是如此。
  吴争从没有下一道政令,严禁怎样、怎样,往往都是去尝试着推行,让民众去“品尝”一下新政的味道是甜是苦,然后再顺水推舟颁布新政,农税如此、商税如此、创办三大学院免费教学亦如此。
  大将军府辖下十余府之地,千万人口,狂热的崇拜者不多,可几乎没有人反对吴争,连原本视吴争为异类,恨吴争不共戴天的陈子龙,如今也归入吴争麾下,成了汉明半月谈的总编。
  打烂一个旧世界容易,重建一个新世界太难。
  军队所擅长地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春雨润物细无声,明末的中原,连年战事,早已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一面要驱逐鞑虏,一面要复兴文明,如果再起内战,打烂了这天下,想要复兴,必事倍功半。
  吴争只能也只会用这种笨方法,去慢慢地改变这世界,这种方法,无法立竿见影,它需要时间。
  但,只要是种子,就会发芽。
  不管你是无意播撒,还是细心呵护,它终究会破茧百出。
  这,便是这场大战的第一个变数,不以吴争或多尔衮的意志为转移。
  多尔衮认为,义兴朝与吴争之间的“杯葛”,必然会使得义兴朝廷对此战袖手旁观,只有消耗了吴争的实力,皇权才能稳定,事实上,多尔衮真得“料事如神”。
  可人心,很难预料,哪怕预料到了,或许就因为天气阴晴、一阵轻风,亦或者一滴眼泪,有了变化。
  就在同一天,廖仲平的左营悍然出兵了,夏完淳的建阳卫,紧随其后,二者从无联络,仅仅相隔了半天。
  这样的变数,谓之人心所向,他们或许不仅仅为了吴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为的是,这片经历了残酷战乱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百姓,汉人百姓!
  ……
  夜风习习。
  谷雨之后的风,已经明显带着热意,吹在脸上,熏得人浑身懒洋洋的。
  然而仪真城头上上的夜风,却带着浓浓血腥味。
  “娃儿,哪里人?”
  城楼的阶梯边,一个老兵倚坐着,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布包,摊开来,珍惜地嗅了嗅,然后一粒、两粒地数了数里面不多的茴香豆,叹息了一声,从里面挑了两粒。
  放在掌心,重重地咬了一下牙龈,然后毅然将其中一颗大点的豆子,递给了身边的一个年轻的士兵,面带自豪地说道:“来,娃儿,吃颗茴香豆。”
  年轻的士兵木然地看了豆子一眼,头都没抬,就微微摇头,“不吃。”
  老兵一瞪眼,“小子,别不识好歹,这可是战前,我媳妇托人来绍兴府带来的……眼下可不多了,否则,好歹给你两颗。”
  年轻的士兵闻听,突然目光中有了些神采,他抬头看向老兵,“长官也是绍兴人?”
  老兵一怔,乐了,“你也是?”
  “唔……”
  “哪县哪村?”
  “以前是山阴县,如今是会稽县。”
  老兵眼睛一亮,笑道:“我明白了,你家在舍子桥?”
  “您知道啊?”
  “那是……其实说起来,咱家离舍子桥也就几十里路……昌安门外。”
  “那可真是近了。”年轻的士兵这下来了劲,“我舅舅家就在昌安门……此战之后,您得空,可以去我家……”
  可话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低,不但声低,头也渐渐垂了下去。
  老兵望着他,轻轻地叹了口气,老兵心里明白,这孩子,该是害怕了。
  “读书人吧?”
  “唔。”
  “军校学生兵?”
  “不。”少年摇摇头道,“战前大将军府征兵时参的军。”
  “难怪……”老兵点了点头,“别怕,咱一定能赢!”
  “我不怕!”年轻的士兵突然直起脖子大声道,声音很大,引来边上士兵的侧目。
  不过都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冲老兵会意地点了点头。
  年轻的士兵却感觉不到,他扯着嗓子大声道:“我是家中独子……我是主动投军的,我怕什么?”
  老兵将茴香豆慢慢放进嘴里,然后舔了舔嘴唇,用唾沫去化豆子,让它变得软一些。
  “娃儿,怕是人之常情……不瞒你说,我还怕呢。”
  “你……”
  “不诳你……我是真的怕。”老兵滋了两口豆子,舍不得嚼烂,仰天悠悠地说道:“家中就剩孩子他娘了,我若战死,孤儿寡母……怎么活呀!”
  年轻的士兵慢慢地坐了下来,“你……你说得是真的?”
  “干嘛诳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