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807


第1305章
艰难的选择
  钱翘恭木着脸答道:“是。”
  沈致远忙纠正道:“吴争是下过此令,但不是必须,而是尽力。”
  钱翘恭道:“上有所命,尽力即是必须。”
  钱谦益不由得沉默起来,他心里突然有了一种疲惫,自己是真的恨吴争,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吗?
  沈致远瞪着钱翘恭:“让一个女人冒险,这事你能做得出?”
  钱翘恭哂然道:“不知是谁,成天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沈致远急喘了几口,“……容我再想想。”
  ……
  “在你心中,她……真有这么重要吗?”
  东莪直直地看着沈致远,眼中的幽怨之意,已经显露在外。
  沈致远欲言又止,他确实为难,因为无法解释。
  “比我还重要?”东莪执拗地追问道。
  沈致远依旧沉默。
  许久,东莪幽幽一叹,“就算我去打探出方位,可王座之中,数百府卫,你要如何救人?”
  说到这,东莪声音颤抖起来,“今日钱将军重新执掌拱北城新军……你是想率军强攻阿玛王府?”
  沈阳远生硬地道:“如果格格能探出方位……可以不攻,只须潜入救人便是。”
  “你休要哄我……怎么潜入?”
  东莪不傻,如果王府能随意潜入,那多尔衮这些年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要杀他的人,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这其中,除了汉人,也不乏满人。
  沈致远在东莪面前,完全没有往日的随意挥洒,他迟钝地、干涩地说道:“若格格为难……就当我没来过……告辞。”
  告辞?
  东莪心中一痛,这是你的家啊!
  “且慢。”东莪咬咬牙,喊住了已经动步的沈致远,“你能保证……不会借此谋反吗?”
  沈致远愣了愣,点点头道:“我只救人,不……反。”
  “好,我帮你打探。”
  在东莪看来,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沈致远做出强攻王府的大逆之事,也只有遂了沈阳远所愿,才能让沈致远平安地活着,也只有这样,她才能不负阿玛的嘱托,等到阿玛回京。
  可惜得是,东莪终究年少,她想得太天真。
  这种事,要么不做,做了就是决裂,怎么可能停得下来呢?
  就算沈致远等人真只为了救人,那救了人之后呢?
  从睿亲王府救出人,天一亮,这京城不乱套了吗……不反,怎么出城?
  ……
  此时淮安府的黄河段,一场激战已经持续了两天。
  多尔衮六万大军,以清河、草湾、赤晏庙、安东四个方向,对南岸发起了全面进攻。
  不得不说,多尔衮的魄力很大,要么不战,战则决战!
  可惜这是黄河沿岸,如果换作是长江沿岸,这种攻势,只要沿江水师炮舰横向炮击,配合岸防炮,可以让吴争分分钟教会多尔衮怎么打仗。
  但在这里,吴争做不到,因为没有岸炮,水师战舰也到不了河道。
  好在吴争在攻破淮安城时,反应得快,开战前三天时间,开始令吴淞卫、泰州卫进驻清江浦、刘伶台等处,否则,这这种敌军四路齐进的态势,吴争也就只能下令兵力收缩,固守淮安城了。
  可就算如此,只有火枪和小炮的北伐军,在敌军的全力强攻下,也打得非常艰苦。
  因为敌人进攻的突然,开战第一天时,刘伶台一度失守,清晨时,驻守刘伶台的三千北伐军,面对着二倍于己的渡河敌军,以血肉之身硬抗满身皮甲的敌人,战至午后,三千北伐军几乎尽没。
  刘伶台一失,淮安城的北大门就直面敌人的兵锋了,好在鲁之域及时从东门调出六千人赶去增援,虽说没来得及救助三千守军,但终究是堵上了缺口,用了一个下午,才将敌人赶回了黄河喝泥水。
  事实上,如果多尔衮不是将兵力分散四个方向,那么刘伶台一旦失守,就很难再夺回。
  但这个突发事件,引起了吴争的警惕。
  多尔衮究竟想做什么?
  伤十指不如断一指的道理,多尔衮会不知道?
  吴争在地图前转悠了好些时候,眼睛无意中落在洪泽湖时,才突然醒悟到,不对,南面骑兵可以从凤阳府穿插,那么,徐州敌军,为何不能从洪泽湖进攻?
  这个想法,让吴争冷汗渗出,蒋全义的泰州卫守西、北二门,由于攻淮安城时,泰州卫伤亡巨大,实力已经折损不少,如果敌人真从洪泽湖来,那么泰州卫肯定顶不住。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将泰州卫撤回城中。
  可问题是,一旦泰州卫从清江浦撤退,刘伶台的吴淞卫便会独木难支。
  如果将吴淞卫也撤回,那么淮安城,就会被敌人三面合围,如果祖疯子南向的骑兵遭遇不测,待敌骑北上,淮安城真就成了一座孤城,到时十万计的敌人围攻,恐怕第一军援军抵达,也无法解淮安城之围了。
  一时间,吴争陷入了极度的为难之中。
  ……
  鲁之域、蒋全义被吴争急召赶来。
  吴争将自己的猜测述说了一遍之后。
  看着二人疲惫的脸,吴争苦笑道:“两天打下来,多尔衮给我挖下的坑,已经基本上显现出了全貌。事实上,真正的屠刀是两把,一是黄河对岸的这支驻防旗军,二是徐州八万人马,西、北两路夹击,加上南面的凤阳骑兵和东面盐城的那支火器军……我军还真得陷入了四面楚歌了。”
  鲁之域闷声道:“既然如此,末将以为,当收缩兵力撤回城中,再不济,二卫加上原淮安、大河二卫降军,也足有三万余人,守上十天半月,想来是没问题的……”
  “不成!”蒋全义立时反对道,“淮安城新附,民心本就不稳,我军一撤,无形中就给了民众我军败退了的暗示,如此一来,想要守城就更困难了。况且,有清江浦、刘伶台两个突出部,淮安城至少暂时还能安全,真到了固守城池时,很难想象,城中百姓会在四面被围后,还能象现在这般安静……王爷,绝不能撤,若此时一撤,我军必会陷入被动。”
  
第1306章
见证
  吴争微微颌首道:“我其实也是在担心,一旦我军撤回城中之后,再想往外突,就更不易了,固守城池听起来可靠,但事实上,死守城池往往是最不可靠的……唯有以攻代守,才是最有主动权的。但可惜的是,我军空有火器新军之名,眼下却无重炮可以阻敌,要将士以血肉之躯,力抗二倍于我军的强敌,着实是艰难了些。”
  鲁之域点头道:“王爷说得对,这两天打下来,我军将士确实打得很艰难,手中仅剩的弹药须省着用,每每一波敌人登岸,三轮射击之后,将士都是顶着刺刀冲锋,以肉搏退敌……王爷,吴淞卫到现在,伤亡已超过三千之数了。”
  吴争闻听木然,这个伤亡比例确实有些大了,相较于吴淞卫二万人而言,已经过了一成半,这才两天啊,一旦过了五成之数,溃败就随时会发生,这让吴争不由得怀疑起,自己在淮安当钉子的决断,是否是正确的。
  如果不是自己坚持将计就计,或许泰州、吴淞二卫可以安全撤回南岸,至少撤退一部分是肯定可以的。
  可反过来讲,如果真的撤退了,那么多尔衮还会与自己打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战吗?
  也就是说,只有将北伐军置于险境,让多尔衮觉得有机可乘,这场不对称的战争才能继续下去,才可以将原本固守在北方京畿的八旗军引下来。
  可这样做的代价太大了,原本以为是一场苦战,却不想,很有可能是……绝境。
  蒋全义见吴争脸色黯然,眼神一闪,大声道:“鲁将军,泰州卫的战损比吴淞卫还高出一些,已经近四千人了。可这能说明什么……敌人一样有伤亡,甚至因为他们是攻方,伤亡更大一些,打仗能不死人吗?”
  说到这,蒋全义朝吴争道:“王爷,就算将吴淞、泰州二卫拼光了,能将敌人阻截在黄河北岸,那就是胜利!二卫虽是北伐军主力,但真正的主力是第一军,真等到二卫拼光之时,我相信北岸敌军也是强弩之末,到时,起来增援的第一军,就可以摧枯拉朽之势渡河北伐……末将认为是值得的。”
  吴争有些动容,这话确实有些道理,真打到二卫全军覆没,显然敌人也会是伤亡惨重之局,这时如果生力军赶到,还真有可能做到象蒋全义描述的那样。
  可吴争随即想到另一点,他点着地图对蒋全义道:“徐州方向的来敌,又如何应对?你能以一万多人,抗八万大军几天?”
  蒋全义顿时沉默下来,他愣愣地看着地图。
  吴争轻叹道:“三天……也就三天,问题是三天时间,援军未必能赶到。”
  说到这,吴争不由地想起“祖疯子”这个新附的降将来,要是祖疯子能打通道路,与援军会师,那就好了。
  可吴争知道,这概率几乎不足五成,吴争数次见识过八旗骑兵,甚至是多尔衮的重甲骑兵,更是让吴争记忆犹新,哪怕是敌对立场,吴争也一样认为,同样的骑兵,祖疯子的骑兵,显然是打不过八旗骑兵的。
  “五天!”
  突兀的一声,让吴争清醒过来,转头讶然地看向蒋全义。
  蒋全义坚定地重复道:“末将愿立军令状……死守五天,若守不住,不用王爷动手,蒋某自己砍下自己脑袋!但末将只是不知道,鲁将军可否助末将一臂之力。”
  吴争愕然,自己能砍下自己脑袋?
  当然,谁都明白这只是种态度,可吴争想到的是,就算全军,也换不来一个蒋全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