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侠剧开始(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1240

  有意思的是,轮到了王誉的时候,两位老师好像多看了两眼。
  莫非咱老王现在就出名了?
  接下来,那就是本次的主要对手,周静之老师。
  周静之的名气可不小,我们国内的知名编剧,出自他手的剧本基本上都能保证质量。
  这次他带了一个助手,叫顾岩。
  最后便是史亢,这位一看就很有趣,五短身材,脖子跟脑袋连成一体,最有趣的是他的胡子。
  真的好像那个龟丞相的八字胡。
  他倒是没有带助手,但很明显,他不够格挂名,也不够格做评委的,所以,也是对手之一。
  寒暄过后。
  “那么接下来……”
  “也不要耽误时间了,咱们就把剧本拿出来吧。”
  陈老师快人快语,倒是让周静之多看了两眼。
  也不多话,余自立掏出之前准备的剧本,接着便是周静之的剧本过来,另外还有史亢的。
  果不其然,那两位老师并没有准备什么剧本,他们认真观看其他人的。
  剧本也算是书,看书就需要安静,此刻这戏院里,没人说话,仿佛针尖落地也能听的清楚。
  “不错。”
  “很好。”
  两位老师初步看了三个剧本,都点了点头。
  难道是不分胜负?
  现在要比的可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前十集,别小看了这前十集,因为这个故事单元等于是给整部戏奠定基础!
  接着,便是互相传阅。
  等王誉看到周静之的剧本之时……果然,不出所料!
  见大家看的差不多了,郑万隆老师笑着发言,“在我看来,你们三方的剧本都不错,而且,在引出乾隆微服出巡这件事上,都用了乾隆生母成迷这个民间传说。这很好,查先生曾经以海宁陈氏的故事,写出了《书剑恩仇录》……”
  这查先生当然就是金大师,而万老师并非是说大家用旧梗。
  事实上,关于乾隆的生母,只是民间传说不确定,在清史的官方记载里还是很明确的,但这不是戏说嘛,如此确实可以借鉴一下。
  但,紧接着。
  “我跟王振前老师看了都觉得不错,那么,你们能互相说说对方剧本的优缺点吗?”
  这简直是比赛场上的发令枪响,告诉在座的文人,可以互相开喷了。
  如此……
  王誉突然间说了一句话,“杜小月唱京剧……我记得很清楚,满清时期不准女子登台唱戏。”
  此话一出,本来和谐的戏院,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周静之脸色一变,心中暗道:这姓王的小子,有两下子!
第074章
权与钱,绝杀!
  “关于女子唱戏这件事,历朝历代都有记载,而且,清朝时期也有许多记载,怎么就不让登台呢?”
  “确实,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就算是元明,也都没什么大不了,而至于清朝嘛,是到了清后期,女子才可以唱京剧。”
  “你为何如此强调后期跟京剧?”
  “这就是所谓的大清律法,京剧就是不让女人来唱,至于我说后期,是因为清后期还讲什么法呀,卖官鬻爵都是常事,女子登台唱戏自然不算个事儿。”
  “那既然不算大事,王大编剧为何纠结这个细节?”
  “若是有观众揪住这细节不放呢?我相信这部戏要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听过一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若是有人对这个细节挑毛病,从而影响了整部戏的评价,这怎么办?”
  “你这是故意夸大!”
  随着王誉挑出在清朝时期女子不能唱戏这个毛病,《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戏的‘文斗’就正式拉开。
  身为《戏曲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王振前边听边微笑。
  文人打嘴仗,这根本就不算什么,自古以来,笔战文斗,就没停下来过,解放前那会儿比现在激烈的多了。
  就说鲁迅先生那一篇篇的杂文都是怎么回事?
  那其实就是笔战!
  而且那个时候更加的凶险,一个闹不好就有性命之忧。
  现在嘛,平和的多了,咱们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但有些东西,也确实得讲上一讲,说上一说,不然就会出问题。
  就说这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是一部反腐剧,摆明了是借古讽今,当然了,咱们讽刺的是那些贪污犯,对那些想伸手的家伙做个警示。
  自然,叫老百姓一看,也高高兴兴,乐乐呵呵,这算是最好。
  现在所争的杜小月,王振前也是知道。
  因为那个‘乾隆’拖的有些久,所以,在之前大家也做了一些交流。
  杜小月跟莫愁这两个角色,演员没定下来,但剧本里面已经定了。
  这定的是人物性格,也就是角色的大概轮廓,但具体怎么写,就看他们三个编剧团队的了。如此做法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按照这个人物性格去找演员。
  现在的情况就是,三个剧本,就有三个杜小月跟三个莫愁,但性格大概一致。
  有趣的是故事,这三个剧本竟然大同小异!
  奇怪吗?莫非是互相抄袭?
  还真不是。
  王振前看的很清楚,也想的很明白。
  乾隆下江南,以生母成迷这个民间传说做引子,这实际上是常见的手法。
  而三个剧本里面又全都提到了贪污案的起源,是大水灾。
  为什么写水灾?
  去年发生的大洪水,咱们国人上下一心,扛住了,挺过来了!
  所以,这是联系现实,而且,也是警示,谁敢在这次的灾后重建里面搞事情,看看咱们这部戏吧,你们还能有那和珅聪明?
  然后,以生母来作为整个贪污案的关键一环,这其实也是剧本编写里的常见手法,这么写容易制造出戏剧冲突,也更能震撼人心。
  当然了,到了这个地方,三个剧本都有所不同。
  周静之的本子里面,乾隆生母是幕后最大的贪污犯,她的钱庄进行洗钱,给许多官员提供了融资渠道。
  而最终,她与乾隆相认诉说的真相是,自己恨这大清!
  她与亲儿子不能相见,这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积压数十年,终于让她找到了这个机会。
  到了史亢的剧本里,他这嬉笑怒骂的小段子挺多的,文字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感觉,讽刺意味很强。
  乾隆生母的这个剧情,他最后给写成了一个大骗子!
  就是说,整个的这生母成迷,本身就是假的,就是为了骗乾隆老儿。
  但这个写法……感觉有些怪怪的。
  最后,便是陈闻贵他们团队的这个剧本。
  大法会?
  反清复明?!
  这读到后面,实在是让人吃了一惊。
  当然,这个情节安排其实并不如何突兀,在前面是做过一些铺垫的,比如杜小月跟莫愁告状的途中,就遇到过大法会的阻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12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