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914部分在线阅读
“胖了许多呢,腰上都有肉了,虽然也天天想办法控制饮食,可就是瘦不下来。”
“要瘦干嘛,你现在哺乳期,应当多吃点营养。”
“可是三郎你不是喜欢瘦的吗?”
阿侬产生确实恢复的很好,这产生不过半年,居然已经恢复的小蛮腰都出来了,连腹部马甲线都有了,很难想象这是个还在奶孩子的女人。
不过蛮族的女子确实要厉害的多,岭南许多蛮族女子都没有什么做月子的习俗,往往挺着个大肚子照样操劳家务,甚至有的还会下地干活,出去帮助采集打猎,孩子刚生第二天照样下地。
他们的孩子也没中原那么金贵,很小的时候一样带着风里来雨里去,几个月大,已经扔在地上到处乱爬了,浑身脏兮兮是常事,可说来也怪,这些养猪一样粗放式抚养的蛮族孩子们,往往却都长的很拙壮。
当然秦琅有时也怀疑,是不是一些先天较弱的孩子,可能直接就这样被淘汰掉了。
做为秦琅的第五个儿子,之前阿侬来信向他问名,秦琅选了个同是单人旁的俭字,秦俭秦五郎。
一见面,那孩子都半岁了,长的虎头虎脑的,大热天的,身上仅穿了个小肚兜,眼睛乌溜溜的,十分讨人喜爱,对谁都不认生,秦琅初次见,他照样不怕,还伸手来抓他胡子。
“存忠被选入羽林宫了,还是北门长上,从七品职。”秦琅提到阿侬与前夫的儿子秦存忠。
那小伙子在京城很努力,崇贤馆、国子监读了几年书,然后进入左卫亲府中郎将府任翊卫,当差表现不错,得到皇帝点名赞赏,选入羽林宫成为天子讲武堂门生侍从,接着又调入了玄武门外的北门屯营千骑营,当选北门长上,成为千骑营的常驻武官。
“以他的表现,等羽林宫里五年期满,到时起码也能做个折冲府的果毅都尉,或是起码也得是个越骑校尉,或者直接留在千骑营或是羽林军做个校尉,总之前途无量,十年内,必入五品。将来若再立战功,待他四十岁左右,进三品武阶也不是问题的。”
阿侬想到遥远长安的儿子,跟自己越来越陌生的孩子,上次见他,已经跟自己生份了,身上甚至找不到半点金鸡垌蛮的样子了,他完全就成了一个中原汉人,甚至也以汉人自居,他自己主动把侬姓改成了秦姓,自己当初替他争取的保留姓氏也都白争了。
这孩子可能这一生都不会再回到岭南金鸡垌了。
“三郎,如果将来你要把五郎送去长安,一定要让我也跟着去,大的已经不要母亲了,这个小的我不想再失去。”
“胡说,不管存忠如今心在中原,他终究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他只是人在长安,积极想要融入进长安罢了,孩子是上进的,这并没有错。”
阿侬在那扑哧笑出声来,也不知道为何就笑了,甚至控制不住,无法收敛,笑到后面眼泪都出来了。
“你们男人啊,总想着功名利禄,又有几个真心愿意把心思放在家庭儿女上呢,就说你三郎,年纪轻轻,功成名就了,可不还是整天在外奔波,不说我这个在岭南的了,就是在长安平康坊卫国公府里的那几位侍妾,你又有几天时间陪过她们?我们女人啊,一辈子就是在那等待期盼中渡过的,盼丈夫归来,盼丈夫陪伴,然后盼有个孩子,等生了孩子,盼他健康长大,可孩子长大后,转身就又奔波在外了……”
“你笑起来的样子很好看!”秦琅赞道。
“呸,别左顾而言他,我说的是实话,也早想明白了,男主外女主内嘛,天下是男人的,家庭是女人的,其实啊存忠有自己的志向是好事,我也不会真怪他。我现在只想着好好带五郎,我也不希望官人你为五郎谋什么爵位官阶封赏,甚至我并不愿意他将来也去长安生活,不管是去读书还是当侍卫,最好是不要去,就陪我留在岭南就好……”
“我知道我老了,都说纳妾纳色,我年老色衰了,好在三郎给了我一个孩子,足够了!”
秦琅诧异的打量着她,“你怎么突然这么多愁善感起来了,老说这些话做什么,谁说你老,你不过三十左右,正是女人最好的年华啊,其实你看,你也就比我大那么几岁,人说女大三抱金砖呢,我现在不也二十六了吗?怎么总搞的你比我长了一辈似的,难道你想要我叫你阿姨,或是侬姨娘?”
“阿侬姨娘好,小侄秦琅拜见!”秦琅笑着道。
阿侬忍不住笑了,“你二十六,风华正茂,我三十二,豆腐成渣,哪能一样呢。”
秦琅在她脸上揪了一下,“你看,还挺嫩的啊!”
“反正比我的脸嫩多了,你瞧我的脸多粗糙,我才是豆腐渣了!”
“哼,人家说正事,你却总是胡搅蛮缠!”
“好了,你看你,伤心的奶都溢出来了,快去喂小五吧,要不该饿哭了,或者,你先喂我一顿也行,我也饿了,我看你鼓鼓囊囊的,多喂一个也够的。”
“滚!”
阿侬笑骂着推开臭不要脸的秦琅,刚才心里积起的那点情绪,倒也全没了,“要吃奶,找你的阿姹夫人去!”
秦琅冲着她那丰腴的背影喊道,“别总胡思乱想了。”
第896章
封臣的封臣
秦琅回了封地,虽然也仅是路过,只能短暂逗留,可是武安州秦家的一众家老封臣们却是早就提前赶到,都要来拜见主公。
码头没能接到秦琅,还有些纳闷。
好在都督府阿侬很快让人通知大家,明早卫公正式会见诸会,于是大家便又都赶回家,各自准备了。
四更天的邦子刚响过,太平城中各处豪宅大户便都灯火通明起来,武安州封地建立数年,秦琅却长年不在,如今终于来了,大家当然都赶着来拜见。
当初秦琅规划太平城的时候,是采用了内外城加东西厢城的设计,再加上没有包在城墙内的码头区,和在城北的卫公堡,整个城其实是内外三层共六城的设计。
最内城,是牙城,也称衙城,武安州都督府衙、武安州衙两个衙门一块牌子合署办公,另外还有太平县衙、太平港市舶司等诸多衙门机构,全都设在衙城里,衙城里还有一支专门的牙军驻防。
外城也称为罗城,实际上是居民区和商业圈。外东城里有太平东市,仿长安东市设置,为大型市场,另有专门划给武安州的官吏、封臣骑士们等的宅基地,供他们建宅第,虽然不少骑士封臣都各有自己的采邑领地,但考虑到他们也经常要来太平城办事等,所以特预留了宅地。
除了东市和贵人们的住宅外,外东城还有数所学校。
而外西城,则有西市,西市则又称为蕃坊蕃市,这里是规划给胡商们的住宅区和胡商市场,统一集中在一个片区,易于管理,也方便蕃货的交易等。
码头区也称港口区,这里也是仓库区,货栈区,同时还是工坊集中区,大量的手工商业作坊集中在这一片区,虽然不在城墙保护之内,但也有坊墙、坊门等,并有专门的巡罗队等,其实也是十分安全的。
相比起来,倒是北城其实最小,北城被称为卫公堡,其实就是秦琅的府邸。牙城里虽也有都督府,但那相当于官邸,而城北的卫公堡,就完全是秦琅的私宅。
虽然不大,可其实却是一座十分雄伟坚固的城堡,有独立的防御体系,十分坚固,小也只是相对于太平城来说,其实这座卫公堡占地三百亩,实际建筑面积也有一百多亩,拥有大小三百多个房间,十几座院落,比长安平康坊里占了一坊四分之一的二百亩卫公府还大了许多。
尤其是因为地处岭南,秦琅身为这里的领主,所以城堡修的很高,不是长安城里受种种限制,没有什么高楼的那种。
站在主堡的顶楼,甚至能够将整个太平城和港口一览无余,连十余里外的海岸也看的一清二楚。
整个太平城是一体规划,一直在修建之中,不断的扩充,因为提前规划好留好了空地,并预设好了渠道等,使的整个城池虽然一直是个大工地,但却并没有那种乱糟糟的感觉。
秦琅的卫公堡因为主人不在,所以更是进展缓慢,到眼下也只是完成了主体城堡建筑,还有不少地方都没完工。
不过倒也不妨碍秦琅居住。
外东城中,一众家臣们早早起来,此时天还未亮,夜风微凉,倒是很舒适。这片城区里豪宅遍地,当初预留的宅基地都很大,最小一块也是五亩,多数是十亩。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不得不说秦琅当初的考虑还是比较周到的,这也算是给家臣们的一个福利待遇,可相对来说也是惠而不费的事,毕竟规划的时候,整个太平都还只是一座渔村,一片荒地又不值钱。
这些年,家臣们或在州中任职,或在领地镇守,对于太平城中秦琅分的宅地都很用心,各家都花费了不少精力和钱财建筑宅第,到如今,上东城的住宅区,成了整个太平最富庶的贵族区。
一栋栋宅子,或长安京师之风,或东都洛阳之貌,又或广陵扬州式样,都是建的十分漂亮。
为太平城也是增添一景。
夏夜里,各家的仆人们举着灯笼,上面写有各自阿郎的封号、职事,里面点的是武安州特产鲸油蜡烛。
武安尚武,虽说岭南少马,但这些多数来自中原的封臣骑士、武士们,却多是骑着高头大马,全是来自河套、青海甚至是契丹,以及西域大宛康居的宝马。
没有人坐车,更不会有人骑牛骑骡,而轿子这东西是不可能有的,这玩意在长安,也只有那些德高望得的老臣,才能得皇帝特旨赐坐,否则谁敢让人抬着走?
一栋栋豪宅门打开,一个个封臣骑上马,带着家丁前呼后拥汇聚上街,遇到左邻右舍的还相互打起招呼来。
这场面,倒有几分长安城中官员们朝参时的景象。
武安州这几年发展不错,世封制度也基本上稳定下来,多数是来自于中原贵族勋戚家庶出子弟的这些武安州骑士等,如今在这边都攒下了一份家业,谁也不愿意轻易再舍弃这些。
先前大家在北边打蛮子打的正猛,结果皇帝一道诏令,硬生生的收走了武安州东西北三面好些个地方,不少骑士们一度想不开,花那么大力气开拓地盘,硬生生从蛮子手里夺来的,如今朝廷说收走就收走了,谁都不好受。
可秦琅发话下来,这事必须遵旨,没得商量。
卫公发话,又给出了一些补偿措施,最后总算让大家勉强接受下来了。
这次秦琅路过封地,大家全都赶来拜见,其实也还是想当面跟秦琅抱怨几句,再仔细问一问这事情还会不会再有反复。大家辛辛苦苦,谁都不想到时长安一道诏令,就让大家的辛苦付之东流。
尤其是如今句町蛮被打跑了,左右溪蛮彻底归附改土归流,朝廷又是改设正州,又是分封宗室功臣过来世封永镇,这让一些家臣们觉得,朝廷有摘果子的嫌疑。
特别担心会得寸进尺。
朝廷以卫公平蛮功大,特推恩分封其四子,在武安州各分封一县,这是不好的苗头,大家还是更相信卫公,很担心这样的分封,到时会使的武安州的未来不可预测。
打起蛮子来大家都很勇悍,都舍得拼命,建起采邑领地来,也舍得下血本投钱财,如今各个的这份家业来之不易,都想从秦琅这里拿个承诺。
说来,其实大家都是大唐的子民,但是自从中原南下起,这些大族豪门的庶子们,其实就已经与中原与家族甚至是与大唐割裂了,他们来到蛮荒,白手起家,辛苦创业,这一切都是自己打拼出来的。
相距长安五千里之遥,曾经的家,还有那个朝廷,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遥远了,现在武安州才是大家切身的利益相连,秦琅这个领主,才是他们的主心骨。
连普通百姓都懂一句老话,端谁的碗服谁的管,他们是大唐子民,可更是卫公秦琅的家臣,他们的采邑领地,都是卫公推恩再分封给他们的,他们所享受的那份税赋收入,实际上也是卫公从自己的那三分之一两税中,再拿出三分之一来给他们的。
还有划给他们的采邑村子,田地矿山树林水泽等,这些都是秦琅给他们的,而不是朝廷直接授给他们的,所以他们当然只会记在秦琅身上。
在武安州,秦琅的话,也理所当然的比朝廷的管用。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
虽然秦琅只是大唐的一个封臣,武安州这块世封地,也不是分封出去的独立王国,秦家也只是享有世袭武安州都督之位,但其它的官职,实际上是由朝廷派授,只是现在惯例是秦琅举荐,朝廷也不会驳回罢了。
可大家依然还是认为,武安州就是秦家的了,他们既是唐臣,更是秦家之臣。
秦琅其实也很清楚这里面的细节,他本来也不想把有些事情弄的太高调,就比如他在太平港前,得知码头上站满了来迎接他的封臣骑士、武士等,他于是就故意换了身青衫悄悄下船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