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5/1505

  “你不知道,你还年轻,有些事情就要多看多学。皇帝虽贵为天子,但权力并不是凭空来的。皇帝要治理天下,靠的是治权,治权从何而来?治权说白了就是人事。”
  皇帝并不是靠那个头衔就能拥有权力,否则为何太上皇会被赶下御榻?为何杨广会被弑杀?
  李世民是自己宫变争夺到的皇位,在御榻上也坐了六年了,对于皇帝的权力本质越发的深刻了解。
  皇帝任命官员管理百司诸州县,代皇帝行使治权,掌控天下。
  太上皇当年就是被李世民夺了治权,而李世民能夺权,关键是先夺了其中关键的兵权,再有一个,也是李世民军功着著,在朝野威望极高,甚至不论是宰相还是大臣将军们之中,已经有许多人是他李世民的人,皇帝的治权,其实早就已经被他分掌了大半。
  皇帝失了治权,也就失了天下。
  “圣人,卫公向来忠心耿耿……”
  “朕当然知道,否则你以为秦琅凭什么能五拜五罢宰相?朕眼睛很明亮,看的很清楚,秦琅有才能,也聪明识时务,最重要的,朕知道秦琅是自己人。他爷俩都是秦王府旧人,皆朕之心腹,秦琅更是朕的女婿,也是你的老师,朕难道会不知道他忠心可用?”
  对于皇帝来说,谁是忠心可用之臣,这点非常关键。
  李世民当了六年皇帝,主要干的就是一件事情,不断的调整人事,选有能力的人提上来,把忠心的人放到关键。
  皇帝一步步的把武德朝的宰相们踢出朝,把长孙无忌秦琅房玄龄等提上来,这里面的操作很复杂,进进退退。年轻的太子还看不明白,可李世民却是煞费苦心。
  “知道朕为何有时侯特别重用长孙无忌和秦琅吗?甚至比对房杜还更破格重用?”皇帝难得的对儿子说这些,“朕继位之争,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收回治权。从哪收?从裴寂、封德彝这些太上皇的心腹老臣那里收回,但是权力的交接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裴寂等老臣也绝不会甘心的拱手相让,所以朕让长孙无忌、秦琅在前前锋打头,让房杜二人在后。”
  “不是他们比房杜更厉害,而是他们两人身份比房杜与朕更亲,房杜若是冲在前,可能便是汉文帝之晁错,朕想保都难。可无忌和秦琅皆朕之心腹亲贵,一个是朕的妻兄,一个是朕的女婿,他们就算错了,也没有谁敢迫害,朕大不了将他们贬谪,回头再提上来。”
  即位之权,抢班夺权如此,后来改革朝政,也是如此。
  李世民用长孙无忌和秦琅两人在前面打头阵,然后用房杜、戴胄等在后面,一步步的把一众老臣踢出朝堂,收回大权。其间也是反反复复,长孙和秦琅都曾百日罢相,数拜数罢,老宰相们也是进进出出。
  都是为了平衡局面,一次次的妥协与交易,最终才换来了如今的局面。
  “秦琅在辽东虽是为国,但做的事影响太坏,太多人弹劾,朕罢他相,也是以退为进,否则这事若是继续下去,秦琅就不只是被罢相这么简单,现在他只是罢相降阶,其实没多大影响。”
  皇帝虽是天下之主,可也不能事事亲自打头冲锋,更不可能站在百官的对立面却硬干。
  皇帝要做的是保持超然的地位,让下面人去做事,甚至是争斗,皇帝保持平衡便是,这样皇帝永远站在裁判的位置,便永远是超然的。
  如杨广那般亲自下场,怼天怼地怼空气,可最终败的还是皇帝。
  当皇帝的,心中有杆秤便好。
  “知道为何朕要让秦琅出巡东南吗?知道为何出了这事,还依然让他继续出巡吗?”
  “老师忠心能干。”
  “哈哈哈,确实,秦琅年轻聪明又有本事,关键是他能打敢冲。福建、广东、广西、广南此东南沿海四道,朝廷控制非常薄弱,有太多的俚越豪酋长势力,大唐立国之初,对他们也只能是加以笼络,给予各种特权,甚至给了自置官吏的南选大权。好在朝廷近年已经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外敌,对内也完成了新朝改革,如今兵强马壮,财赋充足,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整理东南了。”
  秦琅就是皇帝的先锋大将,让秦琅去冲锋陷阵,既是相信他的能力本事,也是秦琅不比其它人,他身份亲贵,不用担心出事。
  “你可知道党仁弘?”
  “前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广州刺史,因贪污而治罪。”承乾答道。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党仁弘是朝中难得的治吏人才,不论是太上皇还是朕,都对他评价极高。他不仅是员能打的武将,治理地方也很有才干,尤其是在西南诸州,对于治理蛮夷向来强硬。”
  “可最后却落得贪污百万被治罪的下场,朕亲自出面都保不住。”
  “圣人为何要保一个贪官?”
  “呵呵,贪官。”李世民笑了。
  “党仁弘是贪官也不是贪官,确切的说他是被害了,是岭南的冯盎等土豪们陷害了他,有人处心积虑的设了一个局,做的天衣无缝,这事闹起来,朕也无法保下他,只能将他押回朝治罪。”
  “党仁弘前朝时只是一个低级武官,家世也不显贵,他也不是朕的心腹,所以冯盎等人敢这样做局害他。若是秦琅在广州,你以为冯盎敢这样吗?就算秦琅也如党仁弘一样被做局了,但以他跟朕的关系,朕要强保他,也是没问题的。”
  承乾没想到这事情还有这样的内幕,更想不明白的是,皇帝既然知晓这些,为何还保不住党仁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官,莫非王臣。”
  “这话听听就好,朝廷对于东南控制还太薄弱了,真正掌握着东南的是冯盎等一个又一个豪强,他们虽然已经归附朝廷,可依然还有很强的影响力,当地的百姓只知道他们而不知道朝廷,这几年朝廷也在不断加强对东南的控制,但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里,甚至会有反复,党仁弘这样的朝廷官员落马,也可能还会继续发生,直到朝廷对于东南的控制权,已经打破了旧有平衡,完全占据了上风……”
  秦琅这次巡省东南,就是朝廷趁着如今北方接连大捷,扫清了外患之后,对东南发起的一次进攻。
  折了党仁弘一员大将后,李世民派出了秦琅这样级别更高,能力更强的宰相出马。
  就算万一进攻不利,以秦琅的身份,也不怕有失,甚至因为他的身份,东南那边也必然会有顾忌,不敢过份。
  这是一种博弈。
  也最最赤果的权力斗争。
  “大理寺五次奏报要处死党仁弘,岭南无数官员上奏弹劾党仁弘,诉其种种罪状,但是朕知道党仁弘是被人构陷的,他确实贪了,但也是被人所害,朕一次次在朝堂上力保,可那股势力从东南到朝堂,却很强,一直逼近朕处死党仁弘,朕最后下了罪已诏,这才保得党仁弘免死,却依然只能除削官除爵为民,迁于武安州。”
  “很多事情,不是你表面看到的那样,关于秦琅,你不必过于担忧,这小子聪明的很,五拜五罢宰相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你也尽管安心,朝中也没有人敢继续问罪于他,此事就到此为止了。”
  承乾大受教育,想不到事情这么复杂。
  “你与苏氏,便在年底完婚吧。”李世民突然道。
  承乾愣住,对于苏氏,他一直不太满意,尤其是有了裴氏之后,越发就觉得苏氏不合心意了。
  可是关于这事,他却没有的选择。
  “圣人,儿臣想接裴氏回东宫。”
  李世民望着承乾,“你想给她什么身份?”
  “请圣人赐裴氏良娣!”
  李世民摇头,太子之妻为太子妃,妾侍有良娣二位、良媛六位、承微十位、昭训十六位、奉仪二十四位,良娣正三品,奉仪正九品。
  比之隋朝太子妾侍只有良娣、保林、才人,又多了许多。
  “裴氏毕竟是犯官之后,朕便先授他为奉仪吧,待以后再慢慢提升赏赐不迟!”
  “裴氏你可以接回宫去,但是与苏氏的婚事也不能拖,婚期便定到秋收之后,正式迎娶完婚,成婚之后,早点也苏氏生个嫡长子。”
第775章
秘密
  福清坊,又名福清坞,或叫福清庄园。
  这是福州刺史治下的一块飞地,这个人口超过五万人的热闹之地,却不在衙门的登记之上,犹如一个黑洞一般。
  秦家没来之前,这里是一群又穷又凶的流求安置番夷,既不上户籍,也征不上一文钱税赋,连役也征不上。
  一直以来,福州衙门把这些岛番,其实就跟那些漂泊于沿海海上的疍民一样,官府根本没把他们当人。
  秦家来了以后,这些让人看着头疼,听了都讨厌的番夷,居然成了赚钱货,秦家在原名郭牢山的地方,起名福清,建起码头港口,开辟庄园、作坊,搞起了樟脑香加工,弄起了商屯种植,各种手工商品作坊,弄的有声有色。
  本来福州衙门也曾想过要把福清纳入管辖,最初想要在这里设个乡,后来又想干脆置个县,准备派官吏过来管理,但秦家直接到福州衙门拜见了上任刺史。
  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谈了什么,但事后刺史再不提设乡置县派吏之事,福州衙门每年安心的收着那边主动送来的税赋,还有额外的捐献。
  福清在州衙档案上,登记为商屯,并按朝廷规定,鼓励商屯,对于商人雇佣百姓或用奴隶开辟荒地,许为永业,并免税头三年,再减税三年。
  新建手工作坊等,也免费用地,并免前三年半税。
  秦家很大方,虽然朝廷有种种鼓励政策,可秦家该给的一文没少,还另外年年捐献大笔钱粮,义仓粮、社仓粮都是超额输给,另每年的台风来临,或是遇水旱灾情,也都主动捐赠粮食。
  又给州里的团练、联防等捐赠不少,靠着这些,福州虽然换了刺史,但对于福清这块地方,完全给了自治之权,信守承诺,一个官吏衙役也没派到这边来捣乱。
  福清完全由秦家在管理。
  差不多四万的流求番民,加上秦家带来的上万人,这里比一般的县城还热闹。
  但秦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港口码头很热闹,但这里仅是一些商铺作坊,离码头十二里,龙江口上游点还有一座城。
  名叫福清坞,可实际上确实跟一座城没什么差别。
  甚至是内外两重,再加上关厢。
  内城是管事们、工匠、护卫居住之所,外城则是商铺、作坊区、仓库区等,在外城之外,也有大片的房屋,却是规划给那些番人的住宿区、食堂等。
  整个福清有一支人数达到五百人的商团护卫,另外从屯田奴隶、作坊工人,商铺伙计等中,也组建了几支联防队,整个地区的治安还是很不错的。
  秦琅巡视了不算大,却很热闹的福清坞,进城前还顺便巡视了遍龙江两岸的屯田。
  目前已经开垦了有一千六百多顷地,其中大部份地是直接从流求人手里买来的。
  这十六万多亩地,现在一年能为福清坞带来差不多五十万石粮食,不但完全能够供给福清的五万余人口,还有不少剩余。
  原本流求人在这里二十多年,填补肚子也困难,可秦家来了后,带来的是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还带来了许多先进的铁制农具,又运来许多牛马耕种田地,还在这边使用了林邑国的稻种,一年两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