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4/1505

  所以李渊那边重赏徐世绩,这边对李密越发猜忌,最终用了一招欲擒故纵之计杀了李密,他先派李密去山东招降旧部,然后却又半路追回,李密在长安,本来也没啥想法。
  可这离了长安,哪还愿意回去再做冷板凳,他幻想着回去徐世绩那里还有地盘人马,还能东山再起呢。
  结果等他一拒旨意,马上就被唐将半路截杀了。
  徐世绩也算借刀杀人,报了当年李密火并旧友翟让,并砍了他脖子一刀的旧仇了,李密一死,他在李渊那里自然也就地位大涨。
  不过在后来洛阳、河北皆连平定之后,李世绩的地位却开始有些尴尬起来。因为李世绩在唐朝这边的备注,始终就是一方割据枭雄,他被李渊划分到幽州罗艺、江淮杜伏威这些人一个组的。
  虽然归附大唐,但有地盘有人马,这些都一直是为李渊所忌惮的,所以李渊找机会杀了封吴王赐姓李的杜伏威,后来又把赐姓李的燕王李艺征调入朝,对于李世绩,李渊是高爵厚禄的赏赐着,却也一直很小心的提防使用的,对其的信任,跟秦琼程咬金这些较单纯的将军相差甚远。
  而李世绩这人年轻时吃过李密火并的亏后,也谨慎小心的多,绝不轻易站队。在武德末年的太子秦王激斗之中,李世绩始终保持中立,这也让李世民对他心生不满。
  所以贞观朝以来,李靖这样以往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有些防范的大将,最终都还是重用了,可对于李绩,却一直按在并州。
  李绩已经在并州呆了六年了,虽然说并州地位重要,李绩能以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职,久镇并州十分难得,但如李绩这样在武德初,就已经在军界排名前几的大将,到现在一直都不挪窝,也充分的显示其处境的尴尬。
  李靖都已经封公拜相风光一轮,然后以一品衔的开府仪同三司致仕退休了。
  李绩虽然在新皇即位后立即把世字去掉,可到现在本品也仅是正三的金紫光禄大夫。
  当年的瓦岗三巨头,现在死的只剩下他一个,瓦岗出身的众多兄弟,许多都成了公侯大将,可李绩六年没变动一下。
  这个尴尬处境啊。
  而秦琅知道,历史上,李绩在并州一呆就是十六年啊,整整呆了十六年,皇帝就好像完全忘记了李绩一样。
  直到李世民都快死了,他好像才想起来这么一个人,让李绩开始担任新太子李治的辅臣。
  整个贞观朝,李绩真的很独孤寂寞,他的第二春是在高宗李治时期才到来,当时开国大将,除程咬金外,大多已经凋零,唯李绩年轻又能打,特别是在山东集团里的资历威望,让李世民晚年安排他辅佐李治,以平衡国舅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
  说到底,李绩还是被李世民猜忌提防的,谁让他又能打还年轻,最关键的是以前是当大哥的,皇帝潜邸班子里最能打的那批人,几乎都曾是李绩的小弟部下。
  天无二日,大哥也没有两个,李世民要当大哥,李绩自然只能一边晾着,尤其是他在玄武门的表现,更让李世民对他不信任。
  “李绩在并州镇守表现挺不错的,估计不会入朝,这御史大夫,我看十有八九还是张亮。”
  秦琅得出这个结果,张亮是皇帝心腹,张亮是草包将军,所以张亮可能要调去御史台。
  “那老师是不是可以再回去任兵部尚书?”承乾问。
  秦琅却是摇了摇头。
  弹劾案还才刚开始,哪有这么快得出结论,估计御史台这次也不会轻易收手,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一时半会还不出结案,所以他复相也不可能。
  至于兵部尚书这个职务,秦琅相信李世民肯定还是更愿意交给自己的心腹的。
  秦琅虽也是皇帝心腹,但不是那种真正的贴心人。
  最有资格当兵部尚书的应当是李靖或秦琼,要么柴绍和李孝恭,可皇帝恰恰不可能再让他们当兵部尚书。
  皇帝用人,可不是看谁最有本事,而是看谁最符合他的利益。
  代国公李靖、观国公杨恭仁,都在忙着收拾行李,要前往陇右封地就藩,其实秦琅也想南下安南封地一趟,可惜他现在被弹劾期间,不太适合离开京师。
  管他谁当御史大夫,谁当兵部尚书吧。
  虽然嘴上这么说着,可秦琅还是进行了一番暗里活动。
  朝堂上暗流涌动,长安城的百姓们却都看花了眼,实在是变化太快,先是秦琅罢相,接着是房玄龄罢相,然后宰相长孙无忌去西域镀金失败,也跟着被罢相,然后就镇守西域。
  再接着新任御史大夫韩仲良翻车了,免御史大夫外放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侯君集加阶光禄大夫,授吏部尚书,加参预政事衔,复相。
  兵部尚书张亮迁御史大夫,仍参预朝政。
  鄂州都督尉迟敬德征召入朝,拜兵部尚书,参预朝政。
  原扬州长史李袭誉入朝,授御史中丞,侍御史崔仁师升御史中丞。
  兵部侍郎崔敦礼出使海东四国回京。
  连向来嚣张跋扈的尉迟老黑都拜相了,长安好多人这才想起来,原来这老黑还活着啊,大家都快把他忘记了。
  侯君集、张亮、尉迟恭拜相,房玄龄、长孙无忌、秦琅罢相,三进三出,这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看不明白了。
第741章
书接上回
  秦琅觉得李世民是个杂耍高手,两只手里能同时倒腾十几个球,却能保证球不落地,虽然看着惊险,可皇帝却稳稳当当。
  转眼间,停职在家已经三个多月。
  夏天在一场场细雨之中悄然离去,桂花飘香,秋天来了。
  平康坊,大戏院楼上。
  秦琅和房玄龄在喝茶,两人现在偶尔也会相互拜访一下,有时秦琅甚至会拉着房玄龄到平康坊听书看戏喝茶。
  这生活倒确实悠闲,反正没有职务在身,御史台也没有人紧盯着他们。自韩仲良去职,张亮改任御史大夫后,御史台的办事效率明显不行。
  秦琅和房玄龄的弹劾案迟迟不能结案,那边李玄道案却是越查越大,已经牵连进去十几位三品以上重臣,至于三品以下的就更多了。
  皇帝一直没有下旨要结案,于是这个案子只能深挖下去。皇帝甚至已经开始掀起一轮全国性的反腐败调查。
  长孙顺德晚节不保,若仅是赵案收的那几千亩地还好,可是随着调查深入,长孙顺德被查了个底掉,尤其是镇抚司等几大特务机构全面插手后,长孙顺德脸面全无。
  最后还是长孙皇后再次出面,向皇帝求情,希望能够留些脸面。
  于是皇帝下旨,追夺长孙顺德历年贪污受贿的钱财、土地、奴隶、姬妾等,削去镇军大将军阶,夺去其薛国公爵位,世封以及一千户实封,令长孙顺德回洛阳老家反高官孙顺德被一撸到底,好不容易挣来的一千户实封薛国公,和陇右的世封封地都没了,除籍为民,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好在长孙家的产业没动,只是追回了他贪污受贿的那部份。不得不说,做为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当年李渊给的免死金牌也被收回去了,算是折抵过了。
  刘弘基的下场要好点,他的情况没长孙顺德那么严重,经过各司调查后,李世民对他法外开恩,免去他卫尉寺卿之职,将他由任国公,改封为夔国公,一千户实封和世封地都给予保留,皇帝进授他辅国大将军之武阶,许他致仕,出京就藩,俸禄待遇依然保持不变,不用减半。
  毕竟刘弘基当年跟李世民关系极好,出则连骑,入则同榻,这也是刘弘基三次仕途跌倒了,头一次是随李世民攻薛举,浅水原大败,事后为李世民背了锅,除爵免官。不久后起复,但又牵连到李孝常和长孙安业的谋反案中,再次除爵免官,去年才再次起复,结果又栽了。
  这次爵位倒是保住了,本品还加了一级,到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了,可是却被致仕退休了。
  “啪!”
  “咱们书接上回,却说那武牢关前,吕布跨下赤兔马,掌中方天画戟,杀的十八路诸侯一路后退三十里,正议无人可敌,忽小校来报,吕布又来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
  楼下大堂,一名瘦高个老头,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站在书桌之前,口若悬河,正在说书,说的是近来正在长安风靡流行的《三国演义》。
  四面早坐满了人,京中几大报刊都在连载三国演义,也有许多说书人看中这书的老少皆宜,士商皆喜,于是都改说三国,但要说这三国说的好的,还得平康坊大戏院的这位伍先生。
  据说以前做过教书先生,后来平康坊里兴起说书,这种原本是寺院俗讲佛教故事的模式渐流传起来,一些好的说书故事深得喜欢,而平康坊等兴起的茶楼酒肆里也争相雇佣说书人吸引客流。
  这位伍先生便也弃了穷苦的教书生活,改做了说书人,因为节奏掌握的好,伍先生渐成京师最有名的说书人。
  房玄龄也很喜欢听书,手里捧一只紫砂茶杯,闻着袅袅飘荡的茶香,听着伍先生那精彩的说书,没有各种烦心劳累的政务,确实够悠闲舒适的。
  “欲知后事,咱们下回分解!”
  “啪!”
  一声惊堂木,伍先生足足讲了小半个时辰,又一回讲完了。
  众人喝彩声起此彼伏,却都还觉得听不够瘾。
  这时戏院里有人上前讨赏,众人纷纷掏钱打赏,这个三五文,那个七八文的。
  这时一名伙计突然在楼上高喊一声,“房相爷有赏,银开元一枚!”
  一枚银开元,价值两千钱,就算大戏院是平康坊有名的场子,但在一楼大厅里听书喝茶,一次有两千钱也是绰绰有余了。
  若是在外面,这两千钱,都是那些小民一家一年的净收入还有多。
  如今买头猪才千钱呢。
  伍先生赶紧向着楼上躬身致谢。
  “秦相爷有赏,银开元一枚!”
  伍先生赶紧再拜谢。
  楼下倒没怎么惊讶两位相公在一起,事实上最近经常能看到这两位罢相的相公一起喝茶看戏听书的。
  “三郎,跟你商量个事,你能不能把这三国书稿一次印出来?搞这种连载,那真是要命啊。一旬才能看一章,简直是痒痒的难受啊。”房玄龄早就知道了这如今风靡长安的三国乃是出自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之手。
  其实秦琅也没故意隐瞒,毕竟他在报纸上连载三国,笔名是青莲居士。而长安读书人,早就知道这青莲居士其实又字太白,有时也叫李白,有时也号称谪仙。
  反正都是秦三郎就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