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6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4/1505

  公卿大夫去狩猎,队伍浩荡旗飘扬。麀鹿惊慌速奔跑,公卿大夫追逐忙。牛角装饰好良弓,持弓待发不放松,我们驱赶群鹿首,鹿群踟躇向前冲。(群鹿奔跑)烟灰扬,进入猎围无处藏。麀鹿仓皇把命逃,它们趑趄且彷徨。我们驱赶出肥鹿,脚步沉重行怱怱,开弓搭箭正命中。
  几位书法大家赶紧让内侍给他们取来纸笔,把秦琅所念的抄录下来,然后围在那块石鼓前,对着那一个个籀文比对。
  秦琅没诵读前,他们觉得这些字全都神秘无比,可现在秦琅念出来后,他们再去比对,便感觉好像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籀文虽是大篆异体字,可毕竟也是篆字,而且他们也都识得传世的那二百多个篆字的,有些笔划还是有一些规律的,毕竟籀字再不象形象事,可也是有规律可言的。
  这么一对比,顿时觉得确实是这个意思,比如这木字的组成,比如这车字的组成等等。
  苏勖激动的直拍大腿,虞世南现场开始写石鼓文籀字和小篆对比。
  “想不到小秦相公如此博学多识,请小秦相公为我们解说一下,其它九篇石鼓文,这上面记录的是周朝何时之事?”孔德明问。
  “待我再细看看。”
  秦琅微微一笑,故做深沉的上前,绕着十块石鼓,左盯右看装做研究了那些石鼓文半天,最后在一众期待的目光中起身,向皇帝行礼。
  “陛下,臣初步判断,这是秦颂。石鼓诗歌通过从秦之建立、立国、发展到创立帝业这一发展顺序,对秦国有重大贡献的先祖烈公以及始皇帝的事迹进行了歌颂。既歌古也颂今,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秦人创业开拓的历史画卷!”
  “刚才臣念的那首石鼓诗歌,原本臣以为是描述狩猎的,先前虞公等也推测是周宣王或周文王狩猎的故事,但现在看来,那应当是描写秦国某一位君王征战开疆拓地的事迹歌颂。”
  “这首马荐,应当是秦颂十诗里的第一篇,按秦国历史,这应当讲的就是秦祖非子牧马建秦,复续嬴氏祀之事。而这篇应当是第二篇,讲的应当是秦襄公封侯始国之事,而这一篇应当就是秦颂最后一篇,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致天下太平之事了。”
  秦琅一篇篇石鼓诗念诵出来,那群学士们如痴如醉的奋笔疾书抄录,有人在那里验证秦琅所说的秦颂之说。
  “鼓,天子,净,平,宁,金,这些确实说明此鼓诗文内容,与统一六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的始皇帝史录有关!”孔颖达惊喜的喊道。
  而孔德明也马上指出另一首鼓诗里,“君子、涉、汧、舟、于水一方这些词,在指示这首鼓词内容与以兵七百人东猎,千里跋涉至汧渭之会的秦国第二代诸侯秦文公历史事迹有关。
  他们就跟在猜谜语一样,当秦琅揭开了谜底后,他们再来对照,就发现好像处处都有提醒。
  郑元璹见状,面色难看,心里也相信秦琅还真懂这些籀文了。
  “陛下,果真无上祥瑞啊。”郑元璹心念一转,马上向皇帝高声奏道,“秦地出秦鼓,录秦颂,此正是上天降下祥瑞,颂秦王之德。”
  秦王之德,既是千年前那个秦国秦王,也是如今曾做过秦王的皇帝。
  “臣请陛下封禅泰山,以报诸神之功!”
  孔颖达激动的奏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巡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孔颖达这话一出,李世民面色通红,如醉矣!
  拐来弯去,终于有人说出他一直想说的话了。
  “请陛下东巡,登泰山,立石,封禅,祭祀!”数名大臣紧随其后,高声奏请!
第663章
草率了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拓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天为封,祭祀地为禅。
  学士、秘书少监颜师古摇头晃脑,请求封禅。
  据说封禅大典,秦始皇时本就是一群齐儒唆使着秦始皇弄的,原本祭祀泰山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仪式,可他们却搞出了一个浩浩荡荡的盛大典礼,弄的还是君权神授的那套儒家观点。
  李世民脸上通红,心里高兴的不得了。
  不过做为皇帝,封禅这种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情也得悠着点,不能太过主动,否则容易被喷。
  李世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御榻上站起,负手而立,笑道,“封禅之事,不自取功绩,归之于天。譬如玄龄怀良等功臣,虽有益于国,却能自谦让归之于朕,岂似不言而欲自取也,若向泰山,功归于天,有似于此。”
  表面推推让让,我不是要去泰山向天邀功,为我贴金,只是要把这天下大安的功绩归于上天而已。
  魏征听到这话,立马出列。
  李世民心头一紧。
  只听魏征高声道,“朝中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臣意不然。”
  “若天下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魏征雄纠纠气昂昂,直面皇帝,一副战天斗地的模样,“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地,然后就觉得尽示其恭敬乎?”
  李世民心里那个卧槽啊。
  本来我只是表面客套一下,毕竟这种事情总也要来个三请三辞才好看嘛。百姓小民请客,也知道要推辞几下才显客气。
  你魏征难道看不出来,为何非要这般阻挠?
  还什么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汉武帝不也封了吗?汉武帝封禅,史书上不就比文帝名声大的多吗?
  这下谦恭也装不下去了。
  李世民恼怒的坐回御榻,盯着魏征,高声道,“隋末分离,群凶竞逐。是我提三尺剑,数年之间,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
  “又突厥强梁,世为纷更,如今却袭我衣冠,为我臣吏。殊方异类,辐辏鸿鼐,朕文教所来也!”
  “突厥败亡,吐谷浑灭,君臣为俘,安养之情,同于赤子,是朕仁爱之道也!”
  “还有林邑贡能言之鸟,新罗献女乐,拂菻贡能驭马之犬,倭国献侏儒,悯其离本,皆令返国,是朕敦本也。”
  “酬功录效,必依赏格。惩恶罚罪,必据刑书。割亲爱,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是朕崇信也。”
  “非朕苟自矜伐,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比年谷稼频登,疾疚不作,诚宜展礼名山,以谢天地!”
  李世民恼了,也顾不得矜持脸面一说,直接站出来给自己历数武功、文教、仁爱、敦本、崇信,王婆卖瓜,好一通自夸。
  最后可能觉得夸的有些过头了,才加了一句我这些不是自夸啊,只是为了弘扬圣人之道。就好比做了好事之后到处宣扬,然后说我这是不是为了自己名声,只是弘扬正气而已一样一样的。
  反正李世民亲自下场,告诉颜师古等一众曾经的秦王府学士们,要这样夸奖朕才对。
  封禅也是为了弘扬礼乐之制,正三雍之典,绝不是为了我李世民个人名声,不是想扬名万世,以耀祖宗的。
  当然,我李世民是绝对够资格封禅的,你看我自武德九年六月摄政,八月登基,到现在不到五年时间,政通人和、天下大治。曾经凌驾于中原之上的突厥,如今可汗特勤等贵族都已经跑到长安来做我的臣子,穿上了我汉家的衣冠,还有那反复无常的吐谷浑,如今其可汗伏允的首级都已经做成了黄金酒具,摆在大唐太庙里展览呢。
  我李世民哪里不够格?
  魏征也立即不客气的反驳。
  “陛下登天子大宝不过四年有余,前几年还在受外敌袭扰,天灾荼毒,这两年才算是政通人和,百姓刚过了两天安稳日子,陛下不想着继续修养生息,却就想着要好大喜功搞这种面子工程,实在是太膨胀了!”
  面对魏征这种毫不客气的反驳,李世民很气。
  “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
  魏征站在殿中,傲然不惧,“高!”
  “那德未厚?”
  魏征又道,“厚!”
  李世民压着怒气,“中国未安乎?”
  “安矣!”
  “那是四夷未服?”
  “服了!”
  “年谷未丰?”
  “也丰!”
  “符瑞未至吗?”
  “到了,这殿上不就是?”
  君臣俩个大眼瞪小眼,一句接一句。
  李世民连问六句,也是在给自己表功,你看看,我治理下的大唐,年谷丰登,四夷臣服,中国大安,符瑞呈现,这不是我李世民功高德厚的表现吗?
  魏征没反驳这个。
  但老魏依然认为不适合封禅,起码是现在不适合,你才当了几年皇帝,能有多大的功劳?
  再说大唐百姓才吃了几天饱饭,你不记得前两年刚从长安跑到洛阳去要饭,呆了两年才刚回来的事了?
  大唐虽说立国十几年了,可到贞观二年时,都还在打仗,贞观元年,才灭掉最后一个割据者梁师都,连续几年的蝗灾霜灾旱灾,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虽说已经连续两年丰收,粮食价格也确实大跌,可毕竟底子薄,再怎么比都还远不如前朝文帝时的开皇盛世,连杨广大业前期都不如。
  现在表面的兴盛之下,其实是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空虚的底子。
  这个时候跑去泰山封禅,必然文臣武将,百官随从,禁军护卫,车辇相随,浩浩荡荡规模宏大,估计十万人都不止,这么大的行动,肯定劳民伤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