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4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6/1505

  于是兄弟俩个,便坐在凉榻之上,凭栏观月,一口柳浆,再撕条牛肉干,贼有嚼劲,再来两颗豆子,嘎嘣脆。
  “听说阿侬把杨氏女接进来了,还以为你今晚又要做新郎了呢。”秦用打趣着道。
  秦琅笑笑,“阿侬自做主张,不过那杨家姑娘倒是挺有意思,很聪明的一个姑娘,言谈犀利。”
  “那你还跑来找我喝酒?”
  “我们这里招兵聚马,正要去攻打人家坞壁,你说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下的去手?”秦琅摇摇头,他又不是那种毫无道德观念的人,吃光抹净就不负责了,那样做他会有心理负担的。
  兄弟俩个倒是难得有这样喝酒聊天的时候。
  半坛柳浆下去,兄弟俩一起去放了泡水,再回来继续喝。
  “真要灭掉杨家?”秦用问,“你对越城蛮和金鸡垌的蛮子们不也留有余地吗?”
  “你想替他们说话?”秦琅问。
  “我只是觉得,不管怎么说,杨家毕竟也是从中原来的,在这天南之地,到处都是蛮子,汉人可不多。”
  “杨家七世祖从中原南迁的,迁到岭南都七世了,其实他们早就没把自己当成汉人了,朝廷也是视他们为俚帅的。”秦琅说道。
  “可他们终究还没有改汉话乡音,他们也没有断发纹身成为蛮夷啊。”
  这就是兄弟俩的华夷观念不同了,在秦琅眼里,所谓华夷之分,不是以血统区分的,而是以文化为区分。
  夷入华夏则为夏,华夏入夷则为夷。这个入夏入夷,不是指迁到华夏或蛮夷之地生活,而是指迁到该地后,又接受了当地文化,改用当地文化后。
  这就好比后世许多中国人移民到美国或者澳洲去,刚去时还好,但是二代三代之后,他们的后人完全融入当地,学习的是外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也改说英语,他们甚至有些慢慢的连家乡话都不太会说了,这些人又如何算的上是中国人呢,他们只是香蕉人,外表看着黄可内里已经是白的了。
  这也正是老祖宗们所说的华夏入夷狄则为夷了。
  而大锤公子秦用却还是觉得如杨家这种虽然都迁到交州七代了,但人家毕竟还保留着华夏语言、服饰等许多传统习俗,所以他们依然应当是自己人啊,跟那些蛮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在对待他们的时候,应当宽松一些,当成自己人对待。
  “李贲、赵光复、李佛子这些人都是祖上来自中原的汉移民后代,可是他们造反时,可都没把自己当成汉家人。”
  “就算是三国时的交趾太守士燮同样是中原移民后人,但他照样趁中原三国混战,而趁机割据自立,分裂四十年。而从西汉起,交趾南面的占人就屡屡叛乱起事,到东汉永和时,占人杀官夺城,自立为王,此后恰逢中原乱起,东汉末年连三国,魏晋交替五胡乱华,南北朝并立争不休,也让占人的林邑国从此稳固,直到如今林邑都一直分裂出去。”
  在秦琅看来,你把这些汉移民后裔的土豪们当同宗兄弟,他们可没把你当自己人,但有点机会,就要造反,就要割据,甚至要建国称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季元其实跟李贲、李佛子这些自立称王的人没半点两样。
  所以这种人,秦琅从不觉得他们是自己人。
  从本质上来说,这也不是这些人的错,只是说身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导致的结果就不同。这就跟汉末三国一样,曹丕刘备孙权,他们也本是汉臣,但有机会也一样会称帝建国。
  刘备在蜀中建国,跟公孙家在辽东建国,跟士燮在交趾割据,实质上是没有半点区别的。
  若说区别,也只是辽东蜀中江东等地毕竟是中原本土,就算分裂也很快会统一,治下也是以汉人为主体,但交州远离中原,汉人数量少,蛮夷们才是主体,若交州割据,最终还是会走到跟中原割裂的对立面去的,不仅是政权,甚至是文化等也会如此。
  杨家本质上没错,若是混的好,说不定能成为历史上播州杨家,能称雄七百年。当然,他遇上了秦琅,他的谅山被皇帝拿龙杖一划,就给圈进了秦琅的武安州封地,所以秦琅不可能封他个谅山州刺史,让他逍遥自在。
  杨家想诉诸武力,拳脚见下真章,以武力来迫秦琅让步,这种先例秦琅怎么可能开,更不可能妥协。
  这种时候,杨家是蛮是汉,对秦琅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等攻破杨家谅山坞后,再来谈汉蛮之别吧!现在,只有敌人,没有汉蛮之分!”
第456章
委屈
  虫娘举起秦琅的信呈给他,“这是卫国公的亲笔手书,阿公,你看看吧,考虑一下他的提议。”
  杨季元接过,拿着信在手里翻来覆去,并没有马上打开信封。他的目光重新投到孙女身上,一声轻叹,杨季元伸出右手抚过孙女的头顶。
  “你都已经进了门关,为何又要回来?”
  “卫国公让我回来再劝劝阿公。”
  “你既然进了门关,那就是秦琅的人,生是秦家人死是秦家鬼,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已经不再是杨家人了。”老头摇头叹气,“这个时候你还回来做什么呢?”
  虫娘说自己在门关下站了三天,卫国公也没有半点怜惜之意,最后是阿侬夫人私自接她入关,可秦琅看到她后,只说了几句话便转身走了。
  “姓秦的看来是铁了心要跟我杨家开战了!”杨季元叹息,送上门的女子都不要,这是在向他示威呢。
  “你不该回来的,你进了门关,还进了秦琅的宅子,那么不管他有没有睡你,在外人眼里,你都已经是秦琅的女人了,你就算回来了,将来也不会有人愿意再要你的。”
  老杨一声叹息,叫来手下。
  “把虫娘和她的嫁妆再送回门关,另外再添一千两黄金。”
  “虫娘,你替阿公转告秦琅,其它的条件我都可以答应他,唯独编户齐民纳税服役这个不可能答应他。只要秦琅肯给我左溪其余诸垌主蛮王一样的条件,我也可以跟他们一样归顺他,但是若让我跟侬家一样跪伏在他的脚下,这不可能。”
  虫娘想不到回来后是这个结果。“阿公,虫娘是杨家人,不去门关。”
  “你已经是秦琅的女人了。”
  “不,我跟卫国公只是见了一面,说了几句话而已。”
  “那也一样,去吧。”
  老杨无情的挥手,让人把孙女带下去。
  杨勖不解问父亲,“姓秦的都铁了心要跟咱们打了,咱们何必还要把虫娘送回去,还又搭一千两黄金?”
  老杨头有些烦躁的盘着手中玉如意,“虽然事到如今,可只要还有一线机会,总还要试试的,若是能不打,最好还是不打。”
  “阿爷,咱们怕姓秦的做什么?他能拿下水口,拿下门关,可未必就能动的了我们谅山。”
  “你知道什么?”老杨瞪了儿子一眼,他本来派人去左溪,带礼物去见扶三等诸蛮王,原想诉说秦琅的蛮横霸道和不守左溪的传统规矩,想告诉大家唇亡齿寒的道理。
  可谁知道,左溪蛮王们都忙着在扫荡水口寨和金龙垌,忙着抢人抢钱抢地盘,谁也没空搭理他。
  而更坏的消息则是,那些人非但没人愿意帮他,甚至还已经接受了秦琅的传令,纷纷向门关秦琅处派出了人马。
  虽然数量不多,可哪怕只派了一个,这也意味着他们是站到秦琅那边去了的。
  而派往南面交州去的人,据说在见到李大亮后,这位新任刺史并没有接受他的重礼,只是让人给他带回一句话,说莫要抗拒天命,反抗朝廷,别再走李贲李佛子等人的老路。
  这话警告意味十足。
  也让杨季元坐立难安。
  虽说杨家坞堡兵多墙高,可猛虎也怕群狼的撕咬。
  杨季元半生江湖,本以为左溪的蛮王们能知道辱亡齿寒的道理,若是大家一起联合起来,秦琅也不敢过于相逼,就如之前谈殿宁长真等人反抗朝廷一样,闹一闹,表明下态度,朝廷也就会知难而退,息事宁人。
  那些愚蠢的蛮子啊。
  秦琅随便说了几句空话,扔了点甜头,再亮出刀子吓一吓,他们就真的服服贴贴了。
  今日灭水口,破金龙,他日又降金鸡,再来打谅山,他们不帮还助纣为虐,那么下一次,当秦琅要对左溪那些蛮王也亮刀时,他们怎么办?
  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有人懂。
  怪不得岭南百越群蛮,部族众多,可千百年来,却从没有成过势的,瓯雒的蜀王子泮,南越国的赵佗,甚至之前的李贲李佛子,还有士家,冯家等,稍能成些气候,割据一时的,那都是中原南迁之民,或是汉人后裔。
  自己怎么就没早想透这一点呢?
  现在骑虎南下,秦季元不甘心就归向秦琅称臣,可也深感孤单力薄,也就只能一边备战,一边再送孙女送钱了,只要秦琅还愿意谈就好,说不定能谈出一个勉强满意的结果来呢?
  人越老,胆子越小。
  杨季元不像儿子们那一样一味喊打喊杀,真打起来,胜负难料。就算是杨广当年调兵一百一十二万东征高句丽,可不也败了吗?
  打仗从来就没有必胜一说。
  打仗,那是到了最不得已的时候,最后的手段,一个老江湖,是不会轻易的把所有的家当都堆上赌桌的。
  想了想,老杨对儿子杨勖道,“你是虫娘的父亲,我知道你肯定不舍虫娘,万一,我是说万一。”
  老杨让儿子写封信由虫娘捎回门关给秦琅,暗表投诚之意。
  杨勖不解,“儿子岂是那种背叛家族之人?”
  “你别急,我是说万一。我们家从中原来岭南,历经七世,于这瘴疫蛮荒,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份家业,不能到我手里给断送了。无论如何,都得留条根再续下去。你现在给秦琅写信,先留个准备,万一杨家真的逃不过这劫,到时还得指望你!”
  老杨告诉儿子,万一到时秦琅非要灭了杨坞,守不住时就让杨勖开城投降。为此,他还特意安排杨勖去主持一个副坞,并让他把他家的女人孩子都带过去,另外也挑了其它几房的聪慧孩子过去。
  狡兔尚有三窟呢。
  老杨这样安排,确实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我另外还叫人秘密送几个孩子去交州,从那里坐船出海,分别去林邑和广州。”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6/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