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1505

  而长安到西域的高昌(吐鲁番),朝廷官方说法是四千三百里。
  这么一想,其实也不远啊。
  “你看,从长安到交州,其实跟长安到高昌国,距离都差不多的。你看那么多西域商人往来长安,人家一个个不都活的挺好的?还有岭南的冯盎,不也来长安了?”
  “冯盎父子从岭南来长安,路上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而已,就算我们走慢点,顶多两个月也就能到交州了。”
  秦琅安慰着妾侍们。
  “能不能不去封地?”玉箫可怜巴巴的问道,儿子秦俊还这么小,她可舍不得让儿子跑到那么蛮荒偏僻的地方去。
  秦琅有些无奈,这么好的一块宝地,她们却这么嫌弃。
  “就藩一事,陛下还没决定呢,就藩肯定是要就藩的,不过现在这个世封之策才刚刚开始,我是头一个,真正的封臣名单都还没定下来,所以估计整个世封一事弄好,怎么也还得一年半载的,真正等分封好了,也还得准备个一年半截的吧,所以真正要就藩,估计没两三年不行,所以还是有时间做充足准备的。”
  “你们也不用担心,等这次冯盎朝拜完天子后,我会先随他南下岭南,替陛下巡视一下岭南,顺便呢先去封地瞧瞧,做些准备。等我在那边安排人建好城堡庄园那些,一切搞的舒舒服服的,才会迎你们南下的。”
  “大臣们难道都愿意去这些蛮荒之地吗?”玉箫问。
  鱼玄机马上道,“我估计其它大臣们肯定不会愿意去,起码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那蛮荒之地的,也就咱家三郎,好像突然被鬼迷了心窍一样,居然主动要求分封到那蛮地去。”鱼玄机嘟起嘴巴,她也刚刚怀了身孕。
  一想到路上都要走两三个月的时间,车船颠簸,一路到交州那地方去当野人王,就不由的愁眉不展。
  “如果大臣们都不愿意接触这流放般的世封,或许陛下的这个计划就会失败,那么我们到时候是不是就不用去那交州了?”玉箫也赶紧问。
  在长安多好啊,将来小秦俊长大了能去崇贤馆读书,能结交的都是贵族名门家的公子千金们,等崇贤馆读几年书,就入宫做侍卫,熬个五八年资历的就能外放为武官,有秦家的庇护,秦俊的前途一片光明,将来说不定也能当大将军,甚至晋封国公的。
  而一旦去了岭南交州,长安城里谁还记的他们?
  小秦俊将从小跟一群土著蛮夷们长大,他能学习到什么,能结识到什么朋友,将来又有何前途可言?
  看她们那担忧的样子,秦琅只能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交趾的武安州确实很遥远,但这总比云贵高原要强百倍吧,那可是在红河三角洲上的一片封地啊,这样的风水宝地,经营的好,秦家能够屹立千年不倒,可这些女人,却一脸嫌弃,千方百计想着不去,真是头发长见识短,眼睛只盯着脚下的那一小片地方,根本看不到远处。
第398章
长孙皇后
  立政殿中。
  长孙无忌坐在妹妹面前,长叹短吁个不停。
  “也不知道陛下究竟是受了谁的蛊惑,突然就想出了世封之策,而那个秦三郎以前觉得也还算是个年轻俊杰,谁料到这次也脑子里灌了屎一样的,不但赞成世封之制,更是变本加利,居然要把中原世封之策,改成边疆世封,这不乱弹琴吗?”
  长孙皇后在泡茶。
  红泥小炭炉子很小,配上紫砂的茶壶,便显的十分有品味。皇后从炭桶里夹出一颗颗敲好的小炭块,添进炉子里。
  相比起贵族世家们喜欢用名贵炭木,长孙皇后连核桃炭都不用,更别说什么乌榄炭、紫檀炭了,她用的只是普桑的木炭,她向来节俭,不喜奢侈。
  就如她身上的衣物一般,那些华丽奢侈的锦绣皇后并不穿,平时穿的居然是自己亲手纺织缝制的衣物。
  煮茶的水,也只是普通的井水,也没有讲究要什么灵泉水无根水之类的。
  水煮沸,把绿茶冲洗一遍,然后再加入沸水。
  沸水一激,茶香四溢。
  无须再额外的添加什么牛奶、盐糖,姜葱、胡椒橘子皮等,就这纯粹的茶香,就已经足够人陶醉了。
  “陛下这次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要推行世封制!”
  长孙皇后为哥哥倒了一杯茶,推到他面前,淡淡的说了一句。
  无忌眉头皱的更紧了,他知道这个妹妹轻易不会干预朝政国事,能说出这句话给他,已经不容易了。
  “你可知道究竟是谁跟陛下提起的世封制?”
  “据我所知,是陛下先找了萧老和陈老说起分封之事,两位老臣都提到分封是长久之道,陛下因此更坚定了分封之心。世封刺史,确实是出自陛下本人之意。只是如此被秦三郎推了一下,就变成了如今世封边疆的新策了。”
  长孙听的直叹气。
  皇后问兄长,“你觉得这世封之策不好吗?”
  “好什么好,哪有半点好?”
  皇后端起茶杯,轻轻转动着茶杯,“我倒觉得陛下考虑的长远,而秦琅之策其实是纠正了陛下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已经很不错了。”
  长孙无忌有些意外的望着妹妹,不明白他怎么也有这种想法。
  “难道你就不担心汉之七国之乱,西晋之八王之乱?”无忌问。
  “可汉家江山四百年,是周以来最长久的。”
  “晋可短命的很。”长孙无忌直言。
  “曹魏的国策,可也导致了司马氏篡位。不说曹魏,就说近代,宇文家是如何篡夺西魏,而杨家又是如何篡夺宇文家北周的?当初杨广又是如何被臣子弑杀的?这些都不得不防!”长孙皇后虽然平时不插事政务国事,可这却是个聪明的女子,对于天下大事,一样有自己的理解。
  知之莫若父,知夫莫若妻。
  长孙皇后能很清楚的感觉到丈夫的想法,知道他的初衷。
  大唐虽立国才十余年,可就已经经历了一次兄弟手足相残,子篡父位的宫廷兵变,这件事李世民不轻易提,但却永远插在他心里,让他时常难安。
  “妹妹啊,有些事情牵涉过深,不能轻易下决定的。皇帝想世封,秦琅推波助澜,可你知道吗?陛下的分封那是逆势而为,秦汉以来,分封制一代代的变化,那都是封侯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越来越强而变的,哪有还往回变的?”
  长孙无忌提醒妹妹,太子承乾是皇后的嫡子,也是他的外甥,将来这大唐还将是承乾继承的,所以承乾将来要继承的当然是整个大唐的好。
  若是把大唐东分一块西分一块的分出去,那承乾继承到手的就不再是完整的大唐了。
  皇帝一开始计划推行的分封之制是周王的分封之制,不但封宗室近枝,还要封异姓功臣,而秦琅现在更进一步,他以分封在中原不利于中央集权统一为由,提出把封臣分封到边疆去。
  听着好像是很不错。
  可长孙无忌却有很多担忧。
  一来是秦琅的分封制,其实才更接近当年周王的分封之制,当年周王是五等爵分封,公侯伯子男封国。而现在秦琅是搞九等爵分封,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封国也分九等。王国郡王国公国郡公国等。
  看似封到边疆蛮荒之地,威胁不了朝廷。可从长远来看,这却是最可能威胁到朝廷的一种,想想周朝的分封,最后不就成了春秋战国?
  两周八百年,各国打了多少年?
  周天子真正做为天下之主,又有几年?
  秦琅的分封制,虽分封偏远,可能统兵,能治民,能收税,还能置官吏,这不就是复古的封建开国?
  按秦琅的提议,世封的诸侯们不仅是世封刺史,他们还将能开国、开府,就是能建一套封国官吏,一套开府体系。比如秦琅世封武安州刺史,那么秦琅还获得开国和开府之权。
  则武安州衙外,秦琅还有资格开设卫公国幕府,以及开设卫国公府幕府。开国开府,能自置两套官吏体系。
  这两套体系跟刺史衙门可不同,那就是秦琅私人幕府了,幕府官吏名义上是朝廷官吏,可实际上就是秦琅的家臣。
  而当年杨坚可是废了无数心机,才算是彻底的罢撤掉了地方州县官吏自置属吏之权,罢撤宰相三公们的开府之权,甚至把王爵以下的开国、开府之权都罢了。
  现在秦琅就是开倒车。
  国官,府官,再加上秦琅还提出的封侯们按级别拥军,大国拥三军,小国拥一军,一军千人,另加上侍卫制度,封候们可拥有帐内、亲事两府,从九百人到百人。
  实际上,这些封国,就是一个真正的诸侯国,要土地有土地,要兵马有兵马,要官吏有官吏,甚至还有税权、治民权等等。
  长孙无忌如何能不担忧呢。
  可长孙皇后却并不怎么担忧,她很轻松的喝着茶。
  “阿兄你过虑了,你说的这些确实没错,可问题是秦三郎的分封是封在南疆偏远之地,实际上这些地方现在都是朝廷羁縻之地,都是蛮夷的地盘,朝廷并不能实际管控的,与其继续如以前般羁縻,任由那些蛮夷胡作非为,动不动就叛乱,倒不如可心试试秦三郎的办法,分封宗室功臣于蛮荒之地开国建府,以守境开疆。”
  “开府也好,开国也罢,甚至是侍卫权、土团兵权、税权、治民权等等,其实都是在朝廷实际控制地之外,那些蛮荒之地,条件艰苦,朝廷就算给了这块封地,可朝廷不给钱也不给人,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何况还要时刻面对着土著蛮夷们,所以说对朝廷来说,这些并不会是问题。”
  其实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为何能接受秦琅的提议?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提议其实都是有现成结果摆在那的,岭南的冯盎、宁长真、陈树龙、陈世略等这些人,其实就相当于秦琅提议的世封刺史于边疆的将来状况。
  冯家岭南经营二百年了,在岭南扎根立足,势力不小,能动员十万人马,家中拥有的奴仆就有一两万人,可那又如何呢,他们经历了数朝,对中央朝廷也从没有造过反。
  相反,对于中原的数个王朝来说,在无力插手岭南的时候,还正是靠着冯宁等这些汉酋们帮着稳定了中原,不但镇住了岭南俚僚的一次次叛乱,也在朝廷有需要的时候,听从诏令发兵帮助平乱、征讨四地。
  本就是化外之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控制,不给朝廷添乱,还能有所作用,其实朝廷就非常满足了。
  大唐世封的这些宗室、功臣,将来在偏远之地,慢慢的变成冯盎等这样的地方土皇帝,其实李世民有所预见,但他不在乎。
  若是能把黔中云南交趾等地,能够由这些封臣们镇住,不给朝廷添乱,还能进一步听从中央朝廷,那已经足够了。
  再怎么样,这些南疆的封臣们,总要比塞北的那些什么突厥人、铁勒人、契丹人等这些反复无常的胡人归附者强的多吧?
  可以说,秦琅的这个分封法,其实是让李世民喜出望外的,比他开始设想的还要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