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4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1/1505

  想想明朝万历朝时的播州土司之乱,那位播州土司杨应龙,他并不是什么蛮夷。他家祖上就是从唐代时过去的。
  唐宣宗时,杨家祖先本是太原人,后受诏命南征南诏国,战后,受朝廷册封镇守播州一地。
  这一镇守,就是七百年。
  播州地处后世贵州省,在唐朝时那是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更因为唐末时南诏国的兴起,大唐跟南诏屡次交兵,播州一带更是成不毛之地。
  从晚唐到五代,直到北宋建国,杨家一直就钉在了播州这块偏远之地上,世代镇守着,不管中原如何风云变化,杨家一直镇守着播州。北宋刚开国,当时也是并不安宁,对于遥远的播州杨家,便干脆下诏册封他们为播州军节度使,继续让杨家镇守。
  此后两宋一直承认着杨家对播州的统治权。
  到元朝侵入中原,忽必烈也一样封杨家当代家主杨邦宪为播州安抚使。
  时间到了明朝,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对于西南的这些土酋们,也一样行安抚羁縻之策,册封杨家为播州宣尉司,继续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杨家。
  从唐到明这七百多年的时间里,播州便被杨家经营为割据王国。
  直到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叛乱,朝廷发大军征讨,最终灭掉杨家。
  虽说杨家最终还是跟中原开战了,但从历史角度上来说,杨家对于播州地区的汉化是有功的。
  历史上杨家于播州,其实就跟现在岭南的宁、冯几家是一样的,都是北地汉人进入,历经多朝,因地处偏远,中原无暇顾及,所以便一直招抚,让他们自治。
  而这些人呢,也对中原并不敢有什么野心不轨,一直都很老实的当自己的土皇帝,中原朝廷也在名面上维持着对这些羁縻之地的统治权。
  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正是这一步一步的,中原汉家,才能逐步往长江以南、岭南,云贵高原发展。一步一步的,把这些地方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内。
  李世民想在中原搞世封刺史,秦琅反对,历史证明这样搞其实就是在搞分裂。但如果是分封边疆,那其实大有搞头的。
  本质上就跟冯盎啊、宁长真啊、杨家一样,还有如明朝的沐家,也都是这种。
  对于稳固边疆大有作用,甚至还确实能够开拓边疆,并同化当地蛮夷的。
  这样分封,总比直接把这些地方交给那些蛮夷们强,蛮夷们稍强点,可能就要叛乱,要袭扰,甚至再强点,就要建国啥的。
  北宋时的侬智高,再比如唐朝后来的南诏,再比如宋朝时自立的交国等,都是这样。
  相比之下,还是汉人豪酋们对中原更有向心力。
  “陛下,分封宗室、功臣于边疆,第一守疆卫边,第二屏藩朝廷,所以可以适当的多赐予一些权力。如封侯在封地可按实封数,给其建立封地乡兵土团之权,让其有对应兵力。”
  “并且许其每年在封地内,收取封地税赋三之一的权力,剩三之一归地方州县用度,三之一上缴国库。”
  “另按封臣爵位,食邑数,在封地划出一定数量的爵位永业田赏赐给封臣。”
  “授给封臣于封地内,举荐、征辟僚属的权力。”
  对于这个拥兵的数量,秦琅的建议是按实封数划分,实封千户以上,为大国,可拥三军,士兵三千人。实封五百户到千户的,为次国,可拥两军,两千人。实封五百户以下的,为小国,拥一军,千人。
  功臣们,实封数量若少于五百户的,封下州,五百到千户的,封中州,千户以上封上州。
  虽然秦琅说的是给封臣们领地内统领乡兵土团之权,没直接说给其它兵权,但这依然还是兵权。
  乡兵土团意味着不是常备军,只是有事才能征召,可终究是能够征召的。
  除此外,各封臣还能拥有各自的帐内府和亲事府这样的侍卫家兵部队,这个部队数量,则是按王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九等一百,爵加一等卫队加一百,王九百。
  军权。
  这才是能真正在边疆立足的东西。
  有了这个,才有可能如冯家宁家杨家等一样,在边地做个几百年甚至是千年的土皇帝。
  相比李世民之前所说的世封刺史的权力来说,无疑秦琅的这个方案,虽说地方偏了点,可倒还真是实封。
  有兵权,有税赋权,还有治民权。
  唯一缺点,就是地方偏了点,好多地方可能根本没有汉民,过去了治下可能多是蛮夷。
  可想一想,如当年冯家南下时,人家还不是就这样光棍的过去了,最终还不是立足生存下来了。
  能分封的,哪个不是顶级功臣贵族,谁没点家底?
  过去了建个城堡寨子立足,把自家的奴隶部曲带去,再想法子到中原招点贫困百姓过去,还怕发展不起来吗?
  魏征忍不住拍掌叫好。
  “陛下,臣以为秦学士此策甚妙,堪称让大唐长治久安之良策也,请陛下接纳。”
  不过除了魏征拍掌叫好外,并没有几个人愿意附和。
  主要还是在于这个分封法,他们都觉得是流放法。
  谁也不想离开中原繁华之地,尤其是离开政治权力的中枢,跑到边疆去当什么野人王。
  就算秦琅提出给封臣更大的地方,更多的权力,甚至给兵权,他们都没啥兴趣。
  野人王有啥好当的?
  李世民倒也心动了。
  可是看着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这些大臣们都不赞同,倒也不由的犹豫了。
  就如冯盎一样,当年也是北燕皇家,可跑到岭南二百年,得了啥?真的被同化成了南蛮子了,而当年冯家留在北方归降妆魏的那一支呢?
  如今成了京兆冯家。
  同样的祖先,不过二百年时间,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依然是中原衣冠士族,一个已经被中原称为蛮子了。
  更不用说,跟中原的五姓七宗他们比了,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眼里,虽然说平时也看不惯五姓七家,甚至经常要暗暗踩两脚,可实际上谁又不羡慕他们,谁不想让自己家族成为五姓七家呢。
  谁愿意自家最后成了岭南冯家、宁家?
  没谁愿意。
  在中原,才能成为世家名门,才能成为门阀,成为主流啊。
  跑去边疆,那就只能成为蛮子,甚至说不定哪天就被蛮夷们给俘虏烤了吃了。
  李世民犹豫再三,最后长叹一声。
  可当他目光最后在秦琅脸上扫过时,发现自己的女婿眼里有抹倔强的光。
  “秦琅,你提出此分封之策,那朕问你,若是朕按此策分封你于南疆,你可愿意?”
  “臣当然愿意!”
  秦琅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为啥不愿意?虽说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但世家也未必比边疆的土司们强到哪去。
  “当真?”
  “当真!”秦琅说的斩钉截铁。
  李世民有些意外,又有几分欣慰,这才是谋国之臣啊。
  “很好,取地图来。”
  李世民让人取来一张巨大的羊皮地图,上面是大唐江山舆图。
  “朕给你一个特权,许你自选封地,你在这大唐南疆指块地方,朕这就封给你!”
  “世袭罔替!”
  秦琅没想到皇帝居然不是这么个急性子,直接就把地图甩到了面前。
  看着这有些比例失调的地图,跟自己脑子里印象里的那副后世地图还是相差很大的,但基本上大致方向都还是没错的。
  东海南海。
  云贵高原,安南交趾!
  秦琅目光一一划过,倒是一时有些犹豫起来了。
  选哪呢?
  云贵高原无疑是性价比最低的,如今交通极为不变,而那些夷人势力挺强,虽然隋朝时曾经短暂的统治过那里,但唐朝已经放弃多年了。
  相比起来,倒是东南一带还比较好,不过两广那边,不太好插手,冯家冼家宁家陈家杨家等早就经营几百年了,他们也是费了好大代价才把俚僚人赶到山里去的,秦琅想过去抢地盘,现今来说不太方便。
  不想去云贵,两广又不太容易插足。
  瞧来瞧去,也就安南这边似乎比较好下手了。
  “陛下,这块地方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