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1505

  如今毕竟不是秦王时代了,哪里还能让皇帝御驾亲征呢。
  前朝的杨广最喜欢御驾亲征,结果于战争毫无益处,还导致了几次大败。
  亲征高句丽,不放权给将领们,导致辽东城攻破而又未拿下,甚至导致了几十万大军奔袭平壤城行动的全军尽没。
  还有北巡雁门关,被始毕突袭包围,害的隋军更是被动无比。
  皇帝御驾亲征,绝对会是个最坏的想法。
  一场大国战,不是说打就能打的,朝廷计划是要到秋后发起进攻,所以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但前期有许多准备要做。
  比如要攻颉利,肯定得多路出击。
  要选将,要征召府兵,调禁军等,要调集粮草,运输到前线基地。
  等一切准备好,其实也差不多就到秋后了。
  这中间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到夏收。
  主要还是这个时代无论是通讯,还是运输,又或是兵马集结等,都太费时间了。
  之前秦琅在塞北用兵,那都是冒险用奇,出动的都是边军,数量少,行动快,不用天下各地征召集结啊等等。
  更何况,朝廷要打颉利,还得争取漠北的铁勒啊,东北的奚契等的配合,最起码,得让他们别掺和帮颉利。
  对颉利用兵的事情,已经讨论了太久了,中枢已经定下了要出兵讨伐的策略,时间就在秋后,就是对统兵挂帅的人选犹豫不决。
  现在秦琅力排众异,要为李靖担保。
  李世民想了许久,终究还是下了决心。
  “拜李靖为兵部尚书,加封代国公,授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代州都督张公谨为副,统领中军。”
  “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曹国公李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黄君汉为副将,统领左军。”
  “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段德操为副将,统领右军,沿黄河而进。”
  “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从灵州往西北挺进。”
  “安北大都护府长史李大亮为畅武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副将,经狼山口出击突厥后方。”
  “右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咬金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牛进达为副将,镇守燕云地区,防止颉利东逃!”
  李世民做出部署。
  “共部署六路北伐大军,大军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
  “卫国公、参政秦琅,同平章国计戴胄,负责后勤粮草军械调度转运。”
  “开府仪同三司、赵国公长孙无忌,为观军容使!”
  “秋十月,兵马齐备,粮草充足,则六路齐出北伐!”
  李靖挂帅,长孙无忌监军,秦琅则负责后勤。
  为了能让李靖挂帅,李世民终于给李靖晋封为代国公了,本来李靖的功劳早就足够封国公了,只是一直压着,现在要用他挂帅,当然得先封赏一番,总不能六路大军齐出,主帅只是个县公,其它诸路总管或是副将,都反而是国公吧?
  那李靖如何能号令诸将?
  现在李世民直接给李靖加封代国公,还拜他兵部尚书之职,这一下,谁敢不听从李靖号令?
  向来桀骜不驯的尉迟恭,皇帝仍然让他呆在鄂州,根本没打算让他上场,跋扈的侯君集,也留在长安继续统领羽林禁军,连兵部尚书都给他下了。
  天策府第一大将秦琼,这次也没再启用,就在家继续休养。
  主攻的任务还是给了李靖和李世绩,最靠近颉利的李大亮,这次反而是迂回包抄的任务,柴绍则也侧面支援,程咬金牛进达也只负责堵路。
  至于李道宗,则是在更遥远的河西负责牵制和看守西大门。
  李世民很霸气的宣布完部署后,没有人敢置疑。
  先前皇帝一直没表态,所以大家争论了许久,现在秦琅力荐李靖挂帅,皇帝终于下定决心,金口一开,便成圣旨。
  皇帝扫过众臣,目光落在秦琅头上。
  “让你负责后勤,你没意见吧?若是你想上前线,朕可以调整一下部署,你做李靖的行军长史也行,或者直接统领安北大都护府,率李大亮等直接出东受降城,直攻单于台也行。”
  秦琅笑笑,“这么大场面的国战,名将纷纷上阵,臣这个二把刀就不去献丑了,臣还是安心在后方坐镇,筹运粮草器械,做好后勤保障吧。”
  “后,那就此决定。”李世民朗朗道,“此为我大唐绝密做战部署,在座诸公切不可外泄半个字,从现在开始,我们还有半年的时间可按此部署。”
第380章
十八学士
  清晨。
  雾气为天空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
  那群小麻雀又雀跃而至,从庭院树梢上飞落到了廊前,对着秦琅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甚至有调皮的跳到了他的肩膀上。
  这伙麻雀一开始只有三五只,如今已经扩大到了十八只。
  鱼玄机嫌这麻雀吵,秦琅却喜欢这些小家伙,甚至能够分辨出每只的不同,还给这些麻雀取名十八学士。
  秦琅手里握着一卷字典手稿,对着鸟儿吹着口哨。
  这些小家伙立即全都跳到了秦琅面前。
  打开一个木盒,这里面却是秦家养殖场养殖的蚯蚓,个头肥硕,在那里扭来扭去。
  一盒蚯蚓倒在地上,十八学士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围抢,十分兴奋。
  “听说三郎家养了一群麻雀,还取名十八学士,我以前是不信的,可今天亲眼所见总算信了。”
  翰林学士、转运副使马周笑呵着摇头,“陛下有十八学士,如今你这十八学士,可是有些不好啊。”
  秦王府有十八学士,后来弘文馆有十八学士,再后来崇贤馆也有十八学士,再如今翰林学士院也有十八学士。
  “十八学生这么多,也不差我这几个吧?”
  秦琅笑呵呵道。
  “你啊。”
  马周无奈摇头,秦琅行事,总是喜欢出其不意。“你自己既是翰林学士承旨,又是崇贤馆学士,你给麻雀也叫学士,不也是有损你学士之名嘛。”
  “这些麻雀天天叽叽喳喳的,我觉得倒很像学士啊。”
  马周无语,低头瞧了秦琅手里的那卷书。
  “你这书编的如何了?”
  “正在编。”
  马周说的是秦琅手里的字典,暂名贞观字典,是一本字书,不过与说文解字或者是历朝的其它字书不同的是,这本字书是秦琅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字典书。
  隋朝的切韵一书,算是最近的字书了。切韵成就很高,细分的话切韵其实是属于韵书,按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书,强调的是韵调,着重划分韵部,实际上就是分韵编排的字典。
  但韵书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强调发音,切韵采的就是古洛下音的读书音,他其实跟平时讲话不太一样。
  如李世民他们平时其实讲关中话更多,但在诗赋文章上,却采有的是洛下音,如科举考试也要求做诗等用的韵,必须就按这种读书音来,要按标准的韵书来。
  历代的韵书各有一些不同,虽都号称是采用中原音,洛下音,可都会有一些不同,这其实就好比民国时的四川话啊北京话官南京话啊等等有区别是一样。
  不同版本的韵书,采用的标准也不一样,不过大体相同。
  比如切韵就按平上去入声分韵,有一百九十三个韵,按反切发声分音。
  反切法,其实就相当于是一种拼音法,但是用两个字来切一个字音,其实还是有些不太标准的。
  相比之下,秦琅觉得还是他自己小时候学的汉语拼音的拼法,比反切法更精准方便。
  拼音法其实也是一样有韵,且有韵母和声母,韵母里还分单韵母和双韵母。
  比起隋人所修的切韵里的反切法,明显拼音法更高效更精准的,毕竟一套拼音也就那么几十个声韵母,小学一年级就能学会了,能够拼出各种音来,但反切法却是要用汉字来切字音,识字不同的话,可就不好切了。
  秦琅倒也不是闲的没事来搞这玩意,实在是他发现自己的几个弟弟们读书方面缺少天赋,如今让他们开蒙,结果这切韵怎么学怎么不会。
  满口的山东齐州话,还夹一点关中音,就是学不好这洛下读书音。
  老师教的还不错,可孩子们学这反切法确实累,只能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明显效率不太好。
  所以秦琅打算把汉语拼音弄出来,虽说如今的读书音跟后世普通话语音完全不同,但其实关键的是声母和韵母这套东西学会了,那么再套上读书音就行了。
  这其实就好比用拼音标方言是一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