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1505

  魏晋以来,谱学兴盛,当时士族为了显示其高贵的出身和防止庶族假冒,非常重视家谱,讲究郡望,会有专门的人定期修订家谱,甚至社会上也有人专门研究谱学,整理天下有名的郡望和族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谱学。
  因此但凡有头有脸的家族,那都是清清楚楚有谱可查的。
  谱牒,也就成了大家族的组织构成条件之一,有了谱牒,即使是同一姓,也能知道其出身于哪一家,也知道其到底是士族还是庶族。
  谱牒有三种,一种是家传,一种是家谱,还有一种则是百家谱。家传类似于家族名人传记,不是记载所有人,而家谱则是一家这谱,会把这个家族代代相承的详细情况都记在上面。
  至于百家谱,也称为世谱,这是谱牒最高等级,必须是官修,不是一家一姓的谱,而是把全国的士族家谱汇编,将所有天下士族姓氏、郡望都列入进去,每姓士族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和血缘关系。
  魏晋以来,历朝都会官修谱牒,十分重要。
  历城秦家以前只是齐州士族,勉强算是个二流士族吧,这次李世民特让礼部出面帮秦家整理家谱,并将秦家谱系添到全国的百姓谱中去,这可就非常不简单了,是真正的抬举秦家。
  让秦家也正式进入顶级士族之列。
第325章
氏族志
  跟家庙和百家谱一比,封妾荫子就算不得什么了。
  秦琅心中一动。
  “陛下这是要修百家谱?”
  马周点头,对秦琅的敏锐佩服,“陛下有意要修氏族志,以便刊正姓氏。”
  秦琅一下子就懂了,所谓以便刊正姓氏,其目的也就十分明确了,就是要刊正姓氏。天下姓氏各以郡望,有门第之差。历朝历代都会刊正,实际上就是要重新排一排这些家族的排名地位。
  至于刊正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王朝兴替后,新旧士族阶级也是有变化了的。就如同当今天下,四大地域集团,山东士族、江左士族、关中士族和代北士族。关中士族和代北士族组成的是关陇集团,江左士族也是在南北统一后,积极的向关陇靠拢。
  山东士族则是处于没落阶段,但名望依然很高。
  李唐起自关中,本身是关陇集团一员,但经历隋乱后,其实关陇集团在唐初几乎消失了,剩下的关陇贵族不少,但已经称不上关陇集团了。
  山东士族其实也没落了,可名声在那。
  朝中政治上得意的是旧关陇贵族们和山东军功新贵们,可名望最大的却是山东士族,这当然与朝廷政治形势不符,更对皇权不利。
  所以李世民要修氏族志,要刊正姓氏,其实用意非常明显了。潜台词就是山东士族的名声跟他们的政治地位不配,要把他们的门第排名降一降,换谁上来?
  首先当然是皇家了,李家起自关中,但之前也一直跟五姓七家靠拢,说自己是七家里面的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算是七宗里比较特殊的一个,他这个陇西不是指一郡一家,而是指秦时的陇西郡,如今指的是整个陇右一带地区,陇西李家指的也是好些个李氏家族,李虎李渊非要也往陇西李凑,其实人家五姓七宗私下里是不承认的。
  哪怕现在李家坐了天下,可真论门第,唐李却还在赵郡李和陇西李之下,李世民岂能甘心?
  以他那性格,他坐了天下,那唐李自然就应当是天下第一了,不但要做诸李中的第一,还要做整个天下姓氏家族中的第一。
  除了要拔高皇家的地位,李世民也有意要把他最信任可倚的山东将门给抬高地位,甚至李家起家的关陇集团,也肯定要抬一抬,总之就是要让姓氏门第跟政治地位相挂钩,进一步的把山东士族给打下去。
  秦家原本就只是二流士族,现在李世民却要给秦琅这个前宰相首建家庙,又要为秦琅修家谱,让秦家入百姓谱氏族志,这用意还不明显吗,就是又想让秦琅做那搅屎棍而已。
  原来的谱学传统,划分门第是要看历代做官的情况,列为门阀的,那都是累世冠冕之家,皆为郡姓。
  啥叫郡姓,这个郡里某一姓最强,称为郡姓,比如琅琊郡王氏,王姓就是琅琊郡姓,还有兰陵萧姓、弘农杨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柳氏等等都是如此。
  若是按这种标准,那么现在朝中的王公宰相们,多数倒只能排在二等三等去了,反倒是在朝中没啥地位的旧士族如崔卢郑王等依然要成为一等。
  这就是李世民不爽的地方。
  他一直在研究士族门阀,还真让他想出了一个突破口,除了继续打压,以及加大科举进士科录取庶族寒门弟子做官外,他还想通过以前旧士族们倚仗的谱学来反制他们。
  他们不是喜欢拿谱学来抬高身份吗,那我就刊正姓氏重修谱牒。
  这是釜底抽薪之策。
  旧士族的百家谱修订标准是以郡望为主,尚姓。而李世民打算来个尚官尚爵,按如今李唐朝廷的官职爵位来论姓氏门第之差。
  官高爵高,就排到前面,你崔卢郑王等家族若是官职爵位不如人,就排到后面去。
  搞明白了皇帝的背后用意,秦琅不用的头疼。
  这是真拿他当搅屎棍啊。
  这任务可不轻,他甚至都不想掺和进来,他赞成打压旧士族,因为旧士族不下去,他们这些新贵怎么上来嘛。
  可他却不愿意自己去打头阵,旧士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好对付的。
  他更喜欢闷声发大财,咱是新贵,只要坚持几代,那自然也就从暴发户变成贵族世家了嘛。
  可李世民想刚正面。
  偏还要拉他出来打头阵,这不是倒霉催的嘛,怪不得说李世民这么大方,追赠曾祖县公,又是赐封庶子袭爵,又是敕命玉箫为乡君呢。
  原来都是为了让他秦琅好冲锋在前。
  秦琅留马周吃饭。
  马周现在是皇帝面前的红人,翰林院学士承旨兼转运司副使,整天侍奉君前,号称半个宰相。
  “天热,弄个水盆羊肉吧。”马周倒也不客气,他虽然都成半个宰相了,可依然好酒好肉,秦琅几次提醒他要管住嘴迈开腿,小心得糖尿病,但马周却坚持不了,或者说也没这时间。
  他现在太忙了。
  今天趁着来宣旨,也算偷得半日闲了。
  姜丝煸炒香后倒入开水调味,水再次烧开后倒入肥嫩的羊腩肉,肉煮熟,撒入葱花即可出锅食用。
  肥嫩的羊腩肉,一大盆汤,确实喝起来十分爽。
  马周喝的满头汗,放下盆,见秦琅似没啥胃口。
  “天恩浩荡,怎么还好像不高兴?”
  “我哪能高兴的起来,皇帝这是把我架火上烤啊,你也是聪明人,以我为引子来修氏族志,这水深着呢。”
  马周抹了把嘴上的油,“三郎你向来天不怕地不怕啊,还怕这?”
  “我这人吧确定不怕事,但我也不想主动去惹事啊,这还是要惹整个士族,我虽狂,可也不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并不想主动跟所有士族为敌,又没啥好处。”
  “好处就是历城秦家可能会成为大唐一等家族!”
  “修本氏族志,我秦家就变一等家族了?或者说若我家是一等家族,没这本氏族志就不是了?”秦琅反问。
  秦琅有时觉得李世民做事很急。
  打压旧士族不能急,慢慢来嘛,只要坚持不懈,有个二三十年,旧士族肯定就大不如前了。
  口头上争谁是天下第一,有啥意思。
  与其去争这玩意,何不多赚点钱?
  能干的事要干的事多的去了,费那口水心神做什么?
  新税法刚推行,肯定还有不少错漏之处呢,多花点心思在这上面不好?就让崔卢郑王在那里争谁是天下第一谁是士族领袖好了,难道他们真还能盖的过大唐皇族李家?
  说到底,还是李世民的不自信。
  他兵变夺位上台,所以更迫切的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反正他已经打定主意了,若是李世民让他来牵头搞这什么氏族志,他坚持不答应。
  ……
  秦琅去谢恩。皇帝果然跟秦琅提到了修氏族志之事,还直接提出要让秦琅牵头,就组织现在东宫修九经正义的这些名士大儒们,这些人里本身就有不少谱学专家。
  秦琅直接拒绝了。
  李世民有些意外,然后怒瞪秦琅。
  “朕难道待你不薄?”
  秦琅当然不能反对,也反对不了,秦家现在已经一门四公了,两个实封国公,齐国公和翼国公,两个虚封爵,一个济南郡公一个历城县公,你有啥脸说待之不薄?
  “臣只是认为,修氏族志,涉及到谱学,得找一位这方面的权威来主持,这样修出来的氏族志才能有权威性,能让人认可,我不行。”
  “你牵头主持修九经正义,就干的很好,如今用现成的班子再修一本氏族志,顺便的事。”
  秦琅岂不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哪会轻易上当。
  硬是不肯答应,他于是向皇帝举荐太子詹事裴矩。
  裴矩德高望重,又是名门出身,他牵头再合适不过。
  “臣还是专心修九经正义的好,而且陛下刚交给我建皇家钱庄和内坊当铺的差事,我也分身乏术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