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1505

  他极有才干,但也最懂察颜观色,在杨广手底下时,知道杨广不是那种纳谏之人,所以就百般奉承,而等到了李世民手下当官,知道李世民的性子,是好谏天子,于是也经常提出不少有用的谏用。
  李渊和李世民都因此称赞裴矩,说他是隋朝的奸臣,却是大唐的忠臣,爷俩都对裴矩很重用。
  本来八十岁了,早该退休了,可李世民还还一直在重用着他,虽说夺位之后就把裴矩罢相了,但这老头还一直活跃在中枢。
  李纲一死,李世民最先想到的太子詹事人选是秦琅。秦琅拒绝后,他马上就想到了这个老头。
  李纲和裴矩,可以说虽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两人其实却是完全不同的为官之道,李纲就是那种一刚到底的耿直人,而裴矩则是个极聪明的人,老板要我做什么样的人,我就是什么样的人,而且这种人极有本事,老板想到的他替你做了,老板想不到的他都能替你想到做了。
  所以说,裴矩虽说给六个老板打过工,但给四个老板当过宰相。
  就算八十岁了,皇帝也依然对他信任不疑。
  相比之下,他们同时代的另一个大佬苏威这方面却又差的多,苏威前两年去世,也是隋朝宰相,杨坚杨广爷俩时他都是宰相,几起几落,当宰相的能力那是极为强悍,哪怕是高颖和杨素都不曾压倒过他,但这位后来在杨广死后,虽也投了宇文化及、李密等,但在李密失败归唐后,他却跑去投了东都,做了杨侗的上柱国邳国公,王世充称帝后又当了太师,等王世充败了想再投唐时,李渊父子已经都十分恶心他,拒而不见。
  武德六年时在老家孤独的去世。
  苏威、李纲、裴矩三人里,苏威无疑是能力最强的,但这老头有个特点,就是怯懦。毫无原则立场,本事大的很,可对谁都是软骨头,管他是宇文化及还是李密、王世充,他谁都能纳头就拜。
  相比下,裴矩要强上不少,起码名声保持的还是不错的。
  秦琅当然清楚裴矩的底细。
  若是直白点,他觉得自己跟裴矩倒是更像一些,有点同类人的意思,就是那种不会轻易为理想而牺牲的人,不像李纲,耿直忠厚,进谏进谏再进谏,你不听谏我就辞职,再不济我就称病不出。
  李纲他们那些大臣,是真的能为理想而拼命的。
  但裴矩不会,秦琅也不会。也不是说他们就是那种曲意逢迎的奸臣,只是不会那样正面刚,他是那种你不听我的也没关系,我打不过你也没关系,但我不会轻易下战场,你不听,那我就换个思路来,找个其它方式劝你。
  现在打不过,我继续找机会,迂回绕后等所有方法都可以用上。
  哪怕实在不行,我也可以暂时先假装投降,总之就是要保存实力先,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裴公名门之后,两朝宰相,能力是没的说的。”
  李世民盯着秦琅,“你不喜欢他?”
  秦琅看皇帝的样子,知道李世民心下已经做了决定了,所以马上就改了语气,“臣对裴公没有什么意见,只是裴公今年也八十了。”
  “朕观裴矩倒还是十分精神的样子,又精通典制,就让他担任太子詹事吧,你好好协助他,将来这个位置朕还是要交给你的。”
  “陛下,东宫如今一众名儒正臣,裴公哪需要我协助。”
  秦琅说的也没错,现在东宫詹事李纲去世,裴矩接任,而左庶子是于志宁,杜正伦,右庶子是孔颍达、张玄素,另外太子中允李百药、太子冼马刘洎等。
  更不用说在东宫兼职的宰相、大将军们了。
  东宫的配置是极为豪华的,不过从这些兼职现象也可以看出,其实现在李世民对于东宫并没有完全放手,或许是因为太子承乾还过于年幼,所以现在东宫并没有真正给予什么权力。
  大家也都是过去兼个职,真正的东宫官都只是低级官吏,更没啥权力。
  “朕打算让于志宁、张玄素等也在崇贤馆兼任直学士。”皇帝说道。
  或许是因为是抢班夺权上位的,所以李世民对于太子承乾简直有些过份的宠爱了,恨不得给太子打造出一个小朝廷来。
  看的出,皇帝是想加强太子的能力和权力,以免自己的儿子们将来也出现夺嫡争位的可能。
  在他想来,只要太子够优秀,又够有权力,那么便无人可再动摇太子的地位。他却不成想,其实太子地位最大的威胁,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太子年轻的时候,都是能深得皇帝信任的,但太子一长成,几乎不可避免的就要让皇帝感觉到挑战和威胁,尤其是那些寿命长的皇帝,活到六七十岁,便不可避免的要整日猜忌了。
  “朕准备拔一笔钱给太子,这笔钱由你来保管。”
  秦琅有些意外,怎么突然又说到钱了,再说拨钱不也应当是给詹事府吗?
  “你小子生财有道,那个马球联赛现在可是火遍长安,听说日进斗金啊。”
  “陛下,马球联盟每月向朝廷纳税不少呢,绝无偷税漏税之举。”
  李世民笑了笑,“朕当然不怀疑这个,朕只是说给太子笔本钱,你来保管,你用这笔钱来教导下太子经济之道,朕现在可是深有体会,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而国更不可一日无钱。”
  “谢陛下,臣定会兢兢业业,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朕也没什么大期望,给你十万贯本钱,以后东宫的开销,就由你们自己解决了。能做到吗?”
  秦琅想了想,东宫上下官吏奴仆得有几千人,开销可不小,但十万本钱也是意外之喜了,只要操作得当,一年赚的收益充抵开支,应当是没什么问题的。
  对于皇帝如此大方,他还有些意外呢。
  不过他挺赞成皇帝这种想法的,承乾虽然才九岁,可早点学习下经济,尤其是真正的上手操作练习经营,这才是最有效果的办法嘛。
  西晋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可要不得。
第287章
锄和日当午
  六月杏黄。
  正是麦收的时节。
  八百里秦川,也终于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
  此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麦浪似乎一夜间就变的金黄,席卷着整个渭河两岸。对于今年的麦收,朝廷上下极为重视。
  皇帝携皇后、太子,率宰相文武百官,到南郊司农寺下的田里举行秋收仪式。
  李世民接过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递上的镰刀,亲自割下了第一束麦,长孙皇后则弯下腰把皇帝割下来的麦子扎成捆,太子承乾把这束麦子捧起,转交给右仆射杜如晦。杜如晦则将他递到了司农寺卿的手里。
  布谷鸟在远处的地头,盼黄盼割的叫着,也来凑一份热闹。
  李世民一口气割了一行麦子,直起腰来,浑身都是汗水,他扶着腰,对旁边的秦琅道,“以前顶盔贯甲长途奔袭作战,都不累,现在割一行麦子就有些吃不住了。”
  秦琅拿起脖子上的汗巾,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有些无奈。
  这本来就是作个秀而已,你非要这么认真的割这么多,怪谁呢。
  别说李世民不习惯收麦子,就是他这么年轻,可这热天,又没风,麦地里弯着腰割上一垄,也有些吃不消了。
  在所有的农作物中,麦子的成熟期应当是最短的。
  杏黄时,麦也熟了,也就是在六月初的半月前后,如不赶紧收割,麦粒就会炸裂脱落在地里。若是遇上雨天,未能及时收割回来的麦子还会长芽,百姓称之为芽麦子。
  芽麦子就算抢收回来,可磨面之后做出食物口感也极差,擀的面条不够筋道,烙的煎饼能成整张。
  “陛下,去喝口水吧。”
  李世民收起镰刀,虽然有些不服输,可确实有些吃不消了,皇帝没当多久,可既位后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宫中,放在政务上,让他的身体已经有些吃不消这烈日酷暑了。
  这块地是司农寺的,名义上当然是皇帝亲耕的。
  秋天时,皇帝也确实在这里扶犁耕地,春天时也过来碾过麦苗,但这不过是名义上的亲耕。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就如同长孙皇后也如历代皇后在后宫中养蚕织布一样。
  李世民捧着一束麦子回到树荫之下,长孙皇后赶紧倒上茶水。
  刚才皇帝在前面割麦,皇后便带着公主们在后面拾麦穗。
  “陛下,今年的麦穗长的不错,应当有个好收成。”
  秦琅手里也拿着一把麦穗,这块地的麦子可以说是块实验田,选用的最好的麦种,深耕细作,从没缺过水,又用了太仆寺的马粪肥,再加上草木灰,所以这块地的麦子当然长的好,麦穗沉甸甸的,但这并不能说是普遍情况。
  外面百姓的麦子就绝没有这么好。
  不过今年夏收,起码关中的麦子是丰收了。
  李世民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顿觉心里舒畅了许多。
  “是啊,终于盼来了个丰收季节,去年灾情不断,今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真是撑的十分辛苦,幸好撑过来了,朝廷统计,关中饿死的百姓不足往年十之一,并且没有出现大量逃荒现象。”
  说这话的时候,李世民是有些自豪的。
  毕竟,武德九年,每年都有关中百姓往关东逃荒,每年官府都会有大量因饥荒饿死的百姓统计。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如今分任左右仆射,今天也都穿着短衣草鞋,戴着草帽,倒是一副乡下老农打扮。
  “陛下,太史局说最近可能会有雨,所以得加紧时间抢收麦子,得跟老天爷讨口饭。”
  李世民点头,“之前三郎也跟朕提过,说要放个夏收长假,各衙休假十五天,国子监崇贤馆也要放假,让大家都回家帮忙收麦。官员们还要下去乡村,督促夏收。一定要保证这来之不易的麦子,颗粒归仓。”
  麦子一夜之间熟了,到处都在忙抢收。
  这种时候,家家男女老少齐上阵,而地主富人家也是早早开出了优厚条件到处招揽雇佣临时麦客来收麦。
  平时舍不得吃的荤腥,这个时候也都要备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