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0/1505

  以前真正掌握着金融的,其实还是世族豪强们。
  不管是朝廷还是皇帝,就没有几个真正不缺钱花的。
  秦琅告诉皇帝,开元钱庄计划在每道都起码设立下一个分行,沿海的大港,运河上的重要州城,甚至也会设立,到时一年起码能有二三百万贯的收益。
  而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收益,实际上通过银行还可以调节经济,刺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繁荣,到时税收增加,这是隐秘的收入。
  “转运司铸钱监最近找到一种新的铸钱方式,通过这种铸造方式,比起传统的翻砂铸钱法,能节省极大的成本,朝廷各地现有铸钱炉百座,每炉一年可铸钱三千三百贯,全部一年可铸钱三十三万余贯。”
  “一炉岁铸钱三千三百贯,需要征役丁匠三十,费铜两万一千二百斤,铅三千七百斤,锡五百斤,每千钱费钱七百五,另外铸好的钱需要转运,转输费用昂贵,实际上铸造、转运钱币一贯,所耗费还不止一千,朝廷铸币一直处于亏空之中。”
  现在转运司铸钱局采用的方法一是改变钱的铜铅锡比例,其二是改进工艺,使的人工等成本下降,每炉铸造的钱币产量增加,其三就是降低转运成本,最重用的一点还是降点铜成本。
  现在利用开元钱庄,通过飞钱和银票,使的新铸的钱并不需要都往京师转运,这就节省了一大笔运输费用。
  再者现在朝廷加强对铜矿的管理,所有的铜矿允许私人开采,但商人要先取得牌照拿到许可证,然后还要交承包税,并且他们开采所得的铜,只能卖给官府,禁止私卖,这就和盐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朝廷又禁止铸造铜器,尤其是大型铜器,加之汰佛道后,朝廷也得到了大批的铜器,大部份融铸为铜。
  于是铜的成本开始大大降低,原来一斤铜八十钱左右,经过这番操作后,铜价现在直线下降,直接就打压到了五十钱左右,并且官府完全掌控了铜原料,先前一炉一年铸三千三百贯钱,铸一贯成本就要七百五,还没算转运费。
  而现在通过多方面的改进,一炉一年能够铸五千贯钱,人工等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铜原料、铜价都下降了,因此一贯成本从原先的七百五,已经直降到了四百五左右,实际上铸一贯钱就等于赚了三百,运输费用大减的情况下,实际铸一贯能得五百钱左右收益。
  百分百利润。
  一年能铸五十万贯钱,铸币就能得到起码二十五万贯收入。
  现在铸钱监百炉,一年耗费铜料三百万斤,消耗还是很大的。但每年新增五十万贯钱币入市,加上现在的政策下,使的百姓不再过多藏钱,又堵住了融钱铸器这个缺口和禁钱出国,那钱币量就是在逐步增长之中。
  “陛下,臣请求颁诏,禁百姓私铸,过去是钱荒严重,所以只能不禁私铸,现在必须要堵住这个缺口了,同时禁恶钱私钱流通市场,坊市商人拒收恶钱私钱,另外允许开元钱庄兑换百姓手中的私钱恶钱。”
  对私钱恶钱不是简单的一比一或一比几兑换这么简单,而是直接称重回收,铜钱按一半重量折铜料价,比如一千枚私钱若是重六斤,则计铜三斤,现在铜价五十一斤,于是这一千私钱就只折一百五十钱,给予回收。
  私钱恶钱一面是禁用禁收,一面是折半按铜价回收,恶钱私钱便在市场能以流通,百姓要么私藏在家发霉,要么就只能拿出来兑换开元通宝,但私藏恶钱私钱,超过一千文,就可入罪,举报有赏,也迫使着他们私藏这些私钱恶钱的风险增高。
  恶币驱逐良币,也是要有基础条件的,若是恶币不能流通,那么良币自然也不会被私藏起来不用。
  禁天下铸铜器,禁铜钱出国,禁私铸钱币,禁私钱流通。
  铜矿官有,民采官收。
  多管齐下,大唐开国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朝廷的这个麻烦问题,便迎刃而解。不会再铜贵难得,越铸钱越亏本,不铸则钱荒,钱荒则私铸更加横行,劣币盛行,则良币被珍藏不流通,这些恶性循环,终于被打破了。
  “你家中还有多少铜钱啊?”李世民笑着问秦琅?
  “陛下,臣家中仅留有铜钱百贯,其余皆存入开元钱庄,或为绢布也。”秦琅没告诉李世民的是,他家里其实还攒有不少金银,反正这玩意不是国家正式货币,也不在此次禁藏之列。
  “你可真是我大唐的财神爷!”李世民大声赞叹着道。
第276章
座师
  “学生拜见座师!”
  平康坊里,翼国公府。
  新科进士状元来恒带着弟弟榜眼来济还有探花上官仪,很是恭敬的向秦琅行礼。
  虽然论辈份,来恒兄弟称秦琅父亲秦琼为世兄,秦琅得称他们声世叔,但此次科考,秦琅是主考官,于是他们便得尊称秦琅为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这师生礼仪不可废。
  来家兄弟可谓是今春最耀眼的两个年轻人了,甚至连皇帝都在廷议时感叹说,想当年来护儿本是武将,可不料两儿子如今却同科中进士,甚至皆为一甲。
  而在金榜唱名那一天,长安更是上演了一出榜下捉婿的佳话。
  当朝尚书右仆射萧瑀派人榜下捉婿,抢走了新科进士状元郎来恒,而中书令房玄龄也同样榜下捉婿,抢走了榜眼来济为婿,连曾经出家做过和尚的探花郎上官仪,这回也被前宰相,观国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杨恭仁抢为女婿。
  进士科一甲三人,皆被宰相家榜下捉婿,一时传为美谈,而二甲三甲中也有上百人当天被京中高官重臣或是勋戚之家抢为女婿,轰动一时。
  不过秦琅很清楚这所谓榜下捉婿,倒也不是真的直接抢人,实际上,在放榜之前,其实榜单已经提前走漏了,所以许多勋戚贵族高官家早就开始行动了,那些尚未娶妻的俊才,各家纷纷派人接触。
  而来恒兄弟跟萧瑀、房玄龄家的联姻,其实就是秦琅在中牵线的,这些宰相们也注重联姻,比如萧瑀和房玄龄的女儿都已经与皇家定亲,同时萧瑀儿子又尚公主。
  另一方面,他们也注重与名门士族的联姻,比如房玄龄为长子就在寻求太原王氏或清河崔氏的联姻,当然,如来济这样的年轻俊才,家世也还不错,房玄龄当然也愿意嫁女招揽。
  秦琅做为媒人去牵线,与来家兄弟们其实没怎么多谈,只是说了句两家家风好,家教不错,女儿都是知书达礼守规矩的,而与他们家结亲,对于他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将来仕途之上自然也会有巨大的帮助。
  秦琅跟房玄龄是山东齐州历城县的老乡,而房玄龄和萧瑀儿子,又都是秦琅的连襟,所以大家都是亲戚,来家跟秦家那关系更不用说,这样的联姻,对于来家兄弟来说好处是看的见的。
  朝中有人好做官。
  这在唐时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来家兄弟也不排斥,秦琅这个媒倒是做的轻松,很快就设定了联姻之事,然后放榜之日,萧房两家按秦琅的提议,来了个榜下捉婿,轰动长安。
  这其实也是秦琅为两位世叔铺路,正是所谓的炒做了,效果也确实非常的好,本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榜眼,就很惊人,现在又来一个宰相家榜下捉婿,更让长安人兴奋了。
  秦琅瞧着今天一起来拜座师的这一甲三人,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俊杰,其实这三人家世都是很好的,来家以前是国公,大将军,上官仪家的家世其实比来家更好,上官仪父亲隋末时是江都宫副宫监,他祖父曾是北周和隋朝时的刺史。
  上官仪父亲和来恒兄弟父亲一样,都是在江都之变中遇害,因此在隋乱时,也是没落了,但毕竟也是高官子弟,不是普通的小地主豪强可比的。
  来家兄弟是得到了秦琼的帮助,而上官仪全靠杨恭仁。他这次被杨恭仁榜下捉婿,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上官仪父亲死后,他流落江南,为避祸只好在扬州剃度出家,研习佛典。上官仪毕竟官宦子弟,本身也是很有才气,所以就算当和尚,人家也当的很有名,杨恭仁罢相后,前往杨州出任大都督府长史,实际上的江淮地区一把手。
  杨恭仁在扬州认识了上官仪,杨恭仁是隋宗室观王之后,与上官家以前也是有些渊源旧识的,恰逢朝廷搞汰佛道政策,杨恭仁于是干脆劝上官仪还俗,并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
  秦琅记得历史上这三人,都曾做到了高宗、武后时的宰相,这次进士考试,秦琅确实很公正,没有半点循私,可三人还是能够杀出重围,名列一甲,这就是真本事。
  尤其上官仪,当了多年和尚,精通三论,是这方面的大拿,可人家解下袈裟,提笔考试,一样能夺得探花郎位置。
  这次科举考试,其实是有不少人来跟秦琅打招呼,想让他照顾下自家的子侄什么的,甚至有人直接想要个名次啥的,秦琅全都拒绝了。
  上官仪长的很帅,三人中年纪稍长,确实一表人才,难怪人家的孙女上官婉儿,历史上能翻云覆雨。
  “想好去哪没有?”秦琅笑问。
  做为本次进士科的一甲,又被宰相家榜下夺婿,所以他们三个如今的去留是极受关注的,早就有诸多衙门伸出了橄榄枝,想要拉他们过去了。
  来恒便道,“现在有几个地方让我们选,分别是秘书监、弘文馆以及翰林院,另外转运司等地方也有意向,学生等一时还没拿定主意,今次来拜访座师,也想请座师给个意见。”
  做为如今名满长安的三位俊才,那真是三省六部任他们挑选了。
  这些可选的职位里,秘书监、弘文馆和翰林院这三个衙门,虽然是比较清闲的衙门,实权不高,但是有个特点就是清贵,尤其是还有机会能够侍从君王,说白了这是一个能够展示他们才艺文笔的地方。
  耐住几年寂寞,将来仕途会更顺。
  毕竟直接在中枢呆几年,能够锻炼大局观,更别说有机会能够被帝王赏识,而破格重用。
  而三省六部转运司这样的衙门,则更偏务实一些。上来就做事,升迁可能快点。
  秦琅笑了笑,“你们都是名满天下的才俊,若从长远打算来说,其实你们现在去秘书监弘文馆或翰林院比较好,清闲一些,也就更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也便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气长处,当然,若是你们想早点做事,那就直接到三省六部去,或者是直接来我转运司,边做事边学习,成长会更快一些,只是也就没那么清闲,会很累。”
  这也是一甲才有的优待了,其它的二三甲新科进士,包括其它五科的录取者,都还要再参加吏部的一场考试。
  吏部考试也就是授官前的考试,要考的可就不再是专业的东西了,而是身言书判四项考试。
  先试收判,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
  试后而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四者合格,再经注,询问所能,拟定何官。
  最后方能由吏部上报于尚书仆射,由仆射再转门下省反复审核。
  手续是非常繁琐的。
  吏部考试往往比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更难,时人有云,四举于礼部乃得一成,三选于吏部卒无成,十年之间尤为布衣。
  书和判,就是字写的好,和文章法律精通。
  但过了这两关还不够,还得考身和言,就是得长相好,口才好。如果长的有残疾,甚至是五官不够端正,都是不行的,而如果有结巴之类的,也一样的通不过。
  虽说不会如选兵一样要身高六尺以上,个个得一米八,但起码你不能太差,你若是一米六,官都当不了,什么驼背啊,瘸腿啊都是不行的。
  所以有这些限制,吏部考试经常会打下来许多中举者,而且就算通过了,也得候选,就是等候官职空缺,若是没有缺,你就只能继续等。
  眼下唐初之时还好一些,比较科举取士者不多,所以候选者少。历史上,到了中晚唐时期,经常有进士们候选十年都不得授的情况,长安消费又高,于是在京穷困万分,靠举债、打秋风过日子,十分悲惨。
  这三位新科进士,状元郎今年才十九岁,而榜眼更是比秦琅这个主考官还小一些,才十七,探花上官仪稍长,二十一岁。
  三人很诚恳的请教秦琅,自己该如何选择。
  其实做了宰相的女婿,本身又是一甲,随便选择,仕途也会很不错的。
  “你们若是去秘书省,那么只能是授从九品的正字或是正九品的校书郎,很清贵,但也很清闲,整理整理图书,写写文章,偶尔还能奉旨为君王写写诗赋。”
  秘书省任职品级虽低,但也确实清闲又尊贵。
  来恒想了想,“若是学生去座师的转运司,能做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0/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