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倒是大多数人都通过了考试,但也有一些年岁小,或是本来从事一些杂役的僧人,难以完成考试,背不出两卷经。
一牒三百贯!
秦琅向道岳和尚拿出一箱度牒,其实也就是些事先准备好的空名度牒,现在填上僧人们的姓名就好。
一手交钱,一手交牒。
道贺等和尚们都愣住了,还有这样的操作?
“对于这些没有通过考试的僧人,按朝廷诏令,是得命令还俗归家的。”张亮在一边唱黑脸。
道岳忙说请求通融。
“大总持寺名扬天下,也需要一些洒扫僧人等,本官也能理解,不过今后还是要加强对功课的努力,这一次呢,本使就给予通融,但是……”
张亮在旁边补充,对这些没通过的僧人,一张度牒五百贯。
一群和尚们也不免肉疼了。
通过考试的要三百,没通过的要五百。
这大总持寺里,大小和尚们加起来有数百人之多,就算大总持寺有钱,可也不舍得这样出啊。
可张亮却冷笑着道,“一个时辰之后,未取得度牒的人,镇抚司将统统驱赶出寺,强令还俗,若抗拒不从,捕拿流放岭南屯田!”
一僧一牒,不可转让。
死后做废。
以后要剃度和尚,也须向转运司申请,要通过了考试后才能获取度牒,依然还是要交钱。
和尚们称没这么多钱。
张亮立即不客气的道,“谁人不知道你们大总持寺有钱?光是田地就不下三千顷,若无钱,可拿田来抵换!”
大总持寺没钱是不可能的,他们不光有几千顷地,还经营着长安最大的质库,搞抵押借贷,利润丰厚,更别说还接受捐献贡奉。
秦琅好整以暇。
今天他来了,不可能不收钱就走。
道岳等和尚们一个个焦虑不安。
但镇抚司的人已经围住了寺门,一个人都出不去,就算想找人关说陈情也不行。
和尚们还想磨唧,可张亮大手一挥,已经下令开始拿人。
“没有度牒者,统统先押往镇抚司登记!”
道岳和尚终于忍不住了。
“张镇抚使、秦转运使,且慢!”
……
不管和尚们如何说,最终在秦琅和张亮的配合下,他们还是只能乖乖的接受了朝廷的诏令。
转运司开始给大总持寺的和尚们填写度牒。
通过考试的一人三百贯,没通过的一人五百贯,就连寺中的净人,也须持证上岗,不过不用考试不用度牒,但需要在转运司登记颁契。
而每名寺中奴隶拿契需要交五贯钱。
一箱箱的铜钱,一匹匹绢布,甚至还有不少金铤银铤从仓库里搬了出来,交给转运司清点。
秦琅对于大总持寺和尚们的配合,还是很满意的。
“给大师们开收据!”
一座寺庙,半天时间。
秦琅得了价值两万多贯的度牒费和奴隶契钱!
几百张盖着转运司大印的度牒,也一一发放到了道岳等和尚手里,这些度牒跟契约一样,采用的是僧人一半,转运司存档一半,中间盖有骑缝印章。
“大师,请收存保管妥当,今后转运司会定期检查各寺僧人们的度牒,若是没有度牒,可是会很麻烦的。”
和尚们听了赶紧小心翼翼的收藏好,一张度牒几百贯呢。
这次大总持寺是大出血了,多年积蓄,金银钱绢去了大半有余。
秦琅对和尚们双手合十,辞出。
“收队!”
张亮很嚣张的挥手。
镇抚司和转运司的人撤离。
张亮看着转运司的人抬着一箱箱的钱帛出门,眼里有些羡慕。
“这么一会功夫,就得了两万多贯钱帛,这些秃驴们真有钱。”
秦琅看出他眼里的那道贪婪的光,笑着提醒他,“这些钱陛下期盼许久了。”
张亮嘿嘿笑了两声,“这些秃驴们是真有钱,我倒觉得一张度牒三百贯太便宜了,应当再加点价。”
言外之意,大家都很辛苦,可以加价多拿点钱,多收的钱由大家分。
“凡事得有个规矩、标准,若是乱了规矩,后面会不好看的,更何况,这件事情古为有之,今从我等起,天下侧目,无数人关注,若有半点差池,郡公与我皆不好收场。”
张亮讪笑几声,“也是,也是。”
出了大总持寺,秦琅便与张亮直奔对面的大庄严寺,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在隋朝时名为禅定寺和大禅定寺,都是隋朝的皇家寺庙,都是寺大钱多地广的大寺。
有了在大总持寺的成功开头,在大庄严寺也十分顺利。
半天之后,秦琅和张亮又带着两万多贯的钱帛出门。
接下来,秦琅也不再亲自出马了,转运司分出数支人马,由镇抚司和雍州府派人协同,进入长安各大寺、观之中收钱。
一张张度牒交出去,一箱箱钱粮抬回来。
三天时间,秦琅果然就卖度牒得到百万贯钱财。
当李世民走在隆庆坊转运司的仓库里,看着那一箱箱的黄金白银铜钱,一堆堆的绢布之后,不由的满眼放光!
第234章
三千宠爱在一身
显德殿。
新年一天天临近,李世民却越显憔悴。
自六月初四以来,执掌大唐也有半年了,一事赶着一事,就没有半刻的停歇。
“朕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还是略懂弓箭好坏的。前些日子得十几把上好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师傅看,可弓箭师傅看过后却说都不好,朕甚为惊讶,询问其中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这样的弓虽然看似刚劲有力,可射出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好弓。”
皇帝说到这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殿中的重臣们。
“朕若有所悟,朕是马上得的天下,所用过的弓不计其数,然朕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朕得到天下的时间也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朕对弓箭的知识掌握的更多。”
重臣也没料到,皇帝会以这样一通开场白,来开始今天的廷议。
“术业有专攻,人各有所长,所以朕对专业的事更要听从专业人的意见。”
“怀良虽然年轻,许多人过去轻视小瞧他,包括朕,也以为这小子只是勇猛有干劲,做事但凭一腔热情猛劲,但自朕让他先后经建镇抚司以及转运司以来,却都说明这小子是天纵奇才,尤其于经济一道,更有悟性。”
皇帝这话,让众人都明白,今天的关键就是秦琅和转运司了。
事实上,转运司的设立,完全就是皇帝一意孤行的,在显德殿在政事堂,关于设立这样一个转运司,其实重臣们都没有达成一致,更多的还是反对。
这个转运司的权力过于巨大,国家财税经济一块,几乎都落到了他的手里,户部、司农寺、太府寺、少府监等多个衙门的职务被侵夺,尤其是因为这个转运司还是如镇抚司一样,是直属于皇帝,政事堂的宰相们都难以干涉的,这便无疑是在侵夺相权。
宰相们一来觉得权力被侵夺,二来更是担忧秦琅如此年轻,却将大唐帝国的经济命脉尽掌于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太危险了。
太多未知。
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出于对大唐的前程,他们都持反对态度。
可他们的皇帝还是太刚了,依然还是强行组建了运转司,强行任命了秦琅为转运使。
更别说,几乎是顺势强行又定天下十五道,每道设立观察司和常平司衙门,各道的采访使和常平使也仅采访使由政事堂和吏部铨选官员,常平使却是由转运使直接派驻。
“近来不少大臣说朝廷本就有户部主管财税等,又有司农寺管仓储粮食,太府寺管钱帛国库,少府监管手工作坊、盐铁矿产铸钱等,为何还要设立转运司?原本朝廷这样的设置诸司,也是各司其职,防止错误,可现在问题是朝廷财政已经到了一个崩坏的局面,原来的格局已经难以适应眼下的局面,诸司不但未有通力协助,共渡难关良好表现,反而互相推诿,权责不明,正因如此,朕才要快刀斩乱麻,设立转运司以整合事权,在这个困难时期,行特别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