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1505

  这年轻人乃是秦琅的长孙,今年已经二十岁了,是秦俊的长子,同样也是庶出。这小子擅骑射,好兵法,也算挺得秦琅看中的,如今带在身边教导。他十四岁就搞大了侍女的肚子,如今儿子都五岁了。
  “阿爷,崔公已经上马车回去了。”
  秦孝忠进来禀告。
  “阿公,西域是不是要乱了?”
  “西域乱不乱,不是西突厥人说了算的,是洛阳,是大唐朝廷说了算,你也早点去休息吧。”
  秦孝忠嘿嘿一笑,“阿公,圣人赏赐给阿公的十个美人,阿公不要么。”
  “怎么,你小子又见色起心了,年轻人要管住自己的裤裆。”
  “那些美人是真的漂亮,阿爷不要,那也是浪费了啊。”
  秦琅也年轻过,反而喜欢这小子的直爽。
  天子送他十匹御马十个美人,御马都是千里名驹,美人自然也都是绝色。只是如今的秦琅,又不是二十岁的秦存忠,所谓美人名马又或黄金珠宝,甚至就是高官厚禄,其实都已经打动不了他了。
  “你自去挑一个。”
  六个兄弟,每个安排一个,然后在京的秦俊、秦俞两个儿子也一人安排一个,长孙安排一个,最后自己屋里留一个。
  “谢阿公。”
  “只要美人不要宝马么?”秦琅问。
  “阿爷肯赏我一匹么?”
  “也自去挑一匹。”
  二十岁的年轻人,跟着他爹秦俊也是曾经在底下摸爬滚打历练起来的,看着好像是个贪财好色的年轻纨绔,其实这小子也很能吃苦,当然也确实是好色,十四岁就给秦琅生了一个曾长孙,如今才二十岁,已经是十三个儿子,十八个女儿了。
  这儿女数量惊人,虽说有秦家秘传的排卵期计算法提高生育力,加上少儿医护这块的加强,把夭折率降到很低,但毕竟才这么年轻就生了这么多,依然还是很惊人的。
  当然,这也离不开秦家实力雄厚,秦家子弟妾纳的多。多数都是十四五岁便通人事,屋里头侍女丫环多,一般十六岁后就开始纳第一房妾,在正式娶妻前,基本上都纳有二三妾,甚至是五六妾了。
  秦琅虽然自己不再生孩子了,但也是鼓励儿孙们多生的,甚至是对整个吕宋百姓都是鼓励生孩子的,官方对生孩子有补贴,但如果都是一夫一妻,想多生也是有数的。
  吕宋毕竟海外蛮荒之地,汉移民数量一直都被朝廷卡脖子限制,秦琅他们只能剑走偏锋,比如降低男女的成婚年龄,比如鼓励百姓纳妾,不限制一般庶民纳妾。
  在政策的引导下,许多土人蛮子们都乐意把女儿嫁给汉移民做妾,因为一来能得到笔彩礼钱,二来如果有女儿跟汉移民联姻,不管是做妻还是做妾,那么他们的家庭地位都能提高,最直观的往往就是能够获得一些田地授分的资格等好处。
  甚至是那些奴婢,如果汉移民肯娶,那么吕宋官府就可以给她们先抬籍放良,以绕开良贱不婚的红线,这些原奴婢先放良再纳妾,生下的孩子便也是正常良人。
  这二三十年,吕宋靠着这一招,也是将大量的土人女子,以及蛮夷奴婢转换成了汉家妾,许多吕宋的汉移民虽然可能只是自耕农或小地主或产业工人,也往往拥有两三个妾侍。
  娶这些土蛮妾侍往往并没有破费,反而官府还给补贴,家里等于增加了青壮妇人劳力,而且还给他们生孩子,孩子生下来又有补贴,这等好事何乐不为?
  汉移民们三妻四妾,儿女成群,土番蛮夷们却男多女少,光棍成堆,因为掏不起彩礼钱,也不会有官府给他们补贴,土番蛮夷女子大多优先选择嫁给汉移民了。
  土蛮男子想要娶妻得出大笔彩礼,至于纳妾就算有钱也不行,因为严格限制土人纳妾,否则以重婚罪严惩。土人们只能拼命挣钱,山区里的地不好种,收入也低,那就离开山区的村庄窝棚,去港口码头,去矿区庄园,卖力气干活,甚至是去战场卖命。
  对他们而言,这世道不公,但处于吕宋社会最顶端的秦琅,以及秦氏家臣们,他们在制订策略的时候,可不会考虑到对土人公不公平,他们定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并加强吕宋秦人这个主体。
  “老大啊,你年纪也不小了,不能一直打光棍,也该娶妻了。有没有自己中意的人家女子?跟阿公说说。”
  已经三十一个儿女的秦孝忠,名义上还是个光棍,大龄男单身,因为他还没有正式娶妻。虽然妾侍纳了好多房,甚至屋里的侍妾、婢妾也不少,但妻子确实是还没娶过的。
  这种情况,其实在贵族门阀中十分普遍,他们娶妻要讲究门当户对,所以有时为了寻一个合适的妻子,可能等到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多岁,许多老光棍,但实际上人家儿女成群,妾侍众多。
  “阿公可是有瞧着中意的?”秦孝忠倒是挺直接的,也并不反对这种大族联姻,不说良贱不婚,就是嫡庶也是有别的,他虽说是秦家庶子,但毕竟也是个长孙嘛,哪怕不是嫡长孙,但也不是一般的孙子。况且秦家也不是武德朝的秦家了,这几十年的得势当红,那是连五姓七家都要压一头的。
  贞观朝时,秦琅还只是被称为四贵之一,到开元朝时,秦家已经是大阀了,到如今,那更是奠定了秦家大唐第一贵族的地位。
  “崔相刚才跟我提起,说是他长孙崔处实有个丫头,正是豆蔻年华,打小家教也不错,琴棋诗画女工烹饪甚至是记账这些都学过,人也长的不错。”
  “崔处实?”秦孝忠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他年少时在洛阳呆过三年,然后便回吕宋了,对这边的勋戚权贵之家子弟了解并不算太多。
  “嗯,崔敦礼有七个儿子,嫡子两个,嫡长叫修业,嫡次叫守业。嫡长修业也生了五六个儿子吧,但嫡子只有一个便是这崔处实。嫡次子守业倒是有三个嫡子。”
  崔处实是崔家长房长孙,正宗嫡系,他的母亲也是秦家女子,乃是秦珣与媵妾崔氏所生。秦氏嫁给崔修业为妻,生下崔处实。
  秦孝忠捋了下,秦珣那是他五叔祖,娶了自己娘舅崔敦礼的一个嫡女为媵妾,然后又把跟崔氏生的女儿,嫁给了崔敦礼嫡长孙处实为妻。那他要喊处实妻子秦氏为堂姑母。
  堂姑母跟处实生的女儿,便是他表妹。
  “这亲上加亲,会不会太亲了些?”
  “嗯,三代联姻了。”
  崔敦礼七十多岁了,他的儿子崔修业也都五十多,孙子崔处实也都是近四十岁,他提出来的那个曾孙女,此时十三岁,还是嫡出。
  秦家跟崔家也算是几代联姻了,秦琼娶崔敦礼妹妹为续弦,秦珣又纳崔敦礼女儿为妾,然后崔修业又娶秦琼和崔氏女儿为妻。
  崔处实又娶了秦珣女儿为妻,然后生下了现在提出来结亲的这个崔小娘子。
  “五叔祖家也是儿孙满堂,适婚的堂兄弟们应当也很多啊,崔公为何不跟五房联姻?”
  秦琅白了这孙子一眼,这里面的事情还不简单吗?
  崔敦礼跟秦珣那是亲舅外甥关系,所以崔氏当初让儿子纳了兄弟女儿做媵,崔敦礼当年要攀秦家,也就不顾这五姓子的脸面,把嫡女给秦琼嫡子做妾。之后又嫡长子娶了秦琼和崔女所生之女为妻,后来还为孙子定了秦珣与女儿崔氏所生之女为妻。
  这种亲上加亲的联姻,确实让崔氏跟秦家关系紧密,尤其是与嫡出的五房关系更好。
  但现在崔敦礼却想跟秦琅的孙子结亲,还是把嫡出曾孙女嫁给秦琅的庶长孙,自然还是因为秦珣是个废物,他又是刚流放复官,一把年纪了,以后就指望秦琅照顾呢。
第1379章
尚父
  毕竟秦珣已经被秦琅决定赶去松州,而秦俊呢如今却是当红炸子鸡,三十六岁的武安郡王、侍中,就算秦孝忠才二十岁,但是之前也袭了秦俊的魏国公爵位在头上了。
  谁高谁低,当然一目了然。
  只能说崔敦礼哪怕是五姓子,哪怕是宰相,哪怕秦珣是他亲外甥,哪怕两家联姻三代了,可崔敦礼最后依然还是希望跟秦琅联姻。
  “崔敦礼刚才希望我今后能照顾博陵崔氏家族,照顾他们这第二房。崔修业、安业还有崔处实等儿孙,更希望我能给他们安排个好位置。”
  秦孝忠秒懂。
  “这就是交易了,博陵崔氏第二房,五姓名门还是宰相家,嫡曾孙女居然肯嫁给我这婢生庶子,真是受宠若惊啊。”
  “崔敦礼还是比较务实的,当初他舍得拉下脸把嫡女嫁给外甥做妾,如今有又什么做不到的,更何况,你又不是什么普通的庶子。”
  孝忠笑笑。
  当年崔敦礼其实是想把嫡女嫁给秦琅做妾的,可秦琅看不上,所以后来便嫁给了外甥秦珣做妾,这人确实是个比较务实的。
  贞观、开元两朝,不管五姓七宗也好,关陇六姓也罢,都没少受打压,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甚至陇西李氏,都有好几支被砍掉了,也是伤筋动骨。
  尤其是眼下,韦萧郑王随着宫变,也正被新一轮清洗着。
  博陵崔氏家大业大,遥想当年在北朝也是被狠狠干过几次,最惨的一次,崔家差点亡族,后来任前燕秘书监的崔懿生八子,分六房,后来第二房逃奔关中投奔宇文家,待到关陇集团一统天下,博陵崔氏也便以这第二房最为得势。
  崔氏其它五房,到如今还有三房也还不错,其中崔氏大房的崔凤举,那是崔敦礼的同族堂弟,崔凤举娶太原王氏雍州司马王孝远女,女儿崔氏正是嫁给了京兆韦氏的韦玄贞,也就是废后韦氏的父亲。
  刚刚过去的宫变,被称为开元之变,韦萧都已经被定性为谋害天子的叛逆,博陵崔氏自然也受牵连,虽说跟韦氏联姻的是大房,之前韦氏当权,鸡犬升天的也是大房,可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崔氏。
  崔敦礼老了,不得不为子孙后世考虑,他得想办法不让二房受牵连,也还想为大房减轻点牵连,更想为自己的儿子孙子们谋一个好的官职。
  但想要得到,就得先付出。
  豪门更讲利益交换。
  崔敦礼提出联姻,不过是太正常了。
  “阿公愿意吗?”
  “又不是我娶妻,我愿不愿意不重要,关键是你愿不愿意。”
  孝忠笑了。
  “这样的好事,我一庶子有什么资格拒绝,只要崔小娘子是个正常女人,我都愿意。”
  毕竟五姓名门,还是嫡女,又是宰相的曾孙女,有啥理由拒绝呢。况且,秦崔都已经联姻三代了,秦崔两家在政治上结盟多年,维持秦崔两家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篱笆还要三个桩呢。
  “好,既然你愿意,那这个事情就说定了,不能再反悔,我回头带你再去崔家拜访,把这事情说定。”
  让孝忠离开后,秦琅从桌上拿起一本书。
  这还是贞观中他与高士廉、许敬宗、令狐德棻等一起负责编撰的氏族志,上面刊定了大唐各大氏族的排名。
  最初高士廉就是定的博陵崔氏第二房的黄门侍郎崔民干家族为第一等,他没有弄明白李世民修氏族志的初衷,所以不被批准,经过数次修改都没让李世民满意,最后还要秦琅告诉高士廉方向,最终拟定了不以过去郡望为依据,而是崇尚官爵为序,以皇族李家排第一,然后是皇后长孙氏、窦氏、独孤氏等排名,再然后是宰相家,那些寒门甚至是奴隶起家的,只要职事五品以上,都得以列入氏族志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