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8/1505

  “万一失手,那就得保证不会牵扯到阿爷头上。”
  花白头发的宋富贵,对那位魏公,向来是尊敬的称为阿爷。
  “我明白了!”
  李逵有些犹豫的道,“我只是不太明白,阿爷为何要对这样一个人动手。”
  “不该我们知道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潼关外。
  潼关号称京东门户,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建立在麟趾原的黄土原上,这是一片光滑平坦的黄土塬,关中这样的塬到处都是,如长安东南灞上的白鹿原,而长安渭北的三原,就是因为县内有三个塬而得名。
  麟趾原是秦岭延伸而来,直抵黄河,塬两边皆是深沟,一条禁沟,一条远望沟。两沟受水流冲击,使的壁如刀削。
  汉代时,潼关其实不在塬上,而是在沟中。
  后来因为水土变化,导致关隘险要也变动,于是隋朝将潼关修在了塬上,到了贞观时,汉潼关城和隋潼关城,都受雨水的不断冲刷,使的天险不在。
  而黄河下切,也导致原来的河床裸露,这使的原本麟趾原北面与黄河间并不能通行,此时已经露出了一条河床通道,塬上的关城已经不能扼住咽喉。
  于是贞观时,又把潼关从原上移到了河滩,建在河滩上形成不久的一个低台地上,经旧潼关走禁沟的路也就废了。
  直接过了新潼关沿河岸大路便可直入关中了。
  不过十来年间,禁沟已经荒废的没有了路径。
  暗夜里,在这禁沟荒林之中,却出现了几人。
  为首之人,却正是孙二娘。
  这位岐州女首富,目望东边的暗夜,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第1292章
才人玉陨潼关夜
  潼关做为长安门户,虽说如今朝廷迁都洛阳,且天下承平已久,潼关的军事险要不再突出,但毕竟是两京之间的重要关隘,所以朝廷在这里常驻一镇兵马,有骑兵定时巡逻。
  孙二娘对这里的巡逻安排似乎了如指掌,在禁沟休息了一个时辰后,在暗夜里向东潜行。
  银白的月光,照耀着寂静的黄河两岸。
  黄河在潼关前接纳了渭水、洛水之后,被秦岭挡住去路,九十度折转向东,一路深切过去,滚滚东流。
  一座潼关,连接的不仅有长安和洛阳,与北面隔河相望的就是河东,风陵渡连。正因为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的潼关不仅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繁华的大唐盛世,这里也成为重要的工商市镇。
  孙二娘望着这片熟悉的地方,她知道潼关有十万人口,原本潼关隶属华州,属华阴县,但这些年工商兴旺,人口大增,突破十万人口后,朝廷便单独设立潼关县。
  潼关县城,就在潼关西面。
  但是在那城墙圈起的县城两面,除了那道有四道关城的潼关外,还有货栈客栈酒楼商铺工坊林立,虽无城墙,却依然聚集成邑。
  潼关有这么多人口,最重要的还是物流运输的兴盛。
  虽然潼关的物流曾经不如陕州兴盛,但这里连通三地,也依然十分兴盛。
  潼关东面的陕州三门峡有一百二十里的险滩,黄河漕运艰难,严重制约限制了黄河水运,使的大量的物资只能经陆路绕过这段险滩,这也让潼关成了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
  秦汉到魏晋,历朝都对制约漕运的陕州砥柱进行修治,从凿石,到在两岸修建栈道,人力拉纤,隋朝时则规定洛阳到陕州之间的漕运改为陆运,可洛陕之间是崎岖狭窄的崤山山谷,陆运极为艰难,漕运跟不上。
  后来不得不还是疏水道,修栈道。
  但这两条老办法,也效果不佳。
  贞观中,秦琅为转运使时,奉旨解决漕粮入长安的问题,关键的困难就是陕州这段,后来秦琅提出一个方案,就是仍然改为陆运。
  在崤山山谷里,开辟出一条专门的轨道,采用对开四轨道,用马拉多节四轮货物车厢运输,并在沿途建立十八座车站递场,通过转搬法接力运输。
  直接从洛阳到潼关,依次设仓,建立一条五百里的运输轨道,再辅以黄河水运。
  虽然依然是陆路转运,但因为这五百里是采用转搬法,就是分段运输,沿途仓储转运,另外轨道的效率大大强于过去普通的牛车运输,在轨道上,使用四轮车厢,可以多节串连,更节省运力,效率更高。
  这个计划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对牛马这种挽力需求较高,若是在武德朝时肯定不行,当时缺牛少马,牛马那得是农耕主力。但对于贞观朝来说,牛马已经不是问题了。
  所以这个计划开始实行,从最初的一条轨道,到后来的四条轨道,洛阳到潼关相接,然后货物便可直接进入永通渠运河,直抵长安。
  其运输量和效率,都是过去的数十倍之上,但这也就带来了潼关成为了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地位,甚至已经渐渐有超过陕州的趋势。
  塬上塬下,灯火万家。
  到处都是货栈、车行等。
  因为发展太快,潼关县城也无法容纳,城外建起一片片的房子,遍布商铺邸店。
  浓浓的夜色里,孙二娘如鬼魅一般潜行。
  四更时分。
  一间客栈里响起惊恐的喊声。
  “走水了!”
  但火势太快了,火焰很快吞噬了整个客栈。
  县城里有专门的望火楼,值守的人很尽职,发现城外有房屋失火,立即发出警报。
  潜火队第一时间派出了潜火兵携带着各种灭火工具赶往现场救火,这些潜火队是大唐贞观以来建立的专业消防队,受过专业的消防救火训练。
  行动不可谓不迅速,但他们依然没能及时灭掉客栈的火。
  好在他们迅速的控制了火情,不致蔓延。
  潜火队长第一时间对现场展开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昨日客栈入住的客人里,有一队贩油的商人入住,他们携带着数千斤油料就寄存在客栈,结果意外失火,这些油助火势,使的火势迅速焚毁了半边。
  火起的太快,客栈里的一些客人都没能逃出。
  但不幸中万幸的是,只焚掉了一个院子,
  “五名油商住在另一个院子并没事,客栈的掌柜和伙计等也没受伤,只有洛阳来的一行人,其中三人所住的院子被焚,抢救不及,主从三人皆亡。”
  尸体已经烧的认不出面目,但经过一番调查,还是大致确认了身份。
  客栈掌柜满脸烟熏火燎,跟同样狼狈的伙计们跌坐地上,如丧考妣。
  那几个油商更是被第一时间控制,此时叫冤不迭,大喊无辜。
  附近帮忙救火的众人,看着被抬出来的三具烧焦的尸体,都在那里感叹着。
  被烧死者的同伴,十几个洛阳来的男子站在那里面脸煞白,惊恐万分。
  有如天塌了一般。
  围观的人群之中。
  孙二娘手里提着个救火的木桶,混在人群之中。
  潜火队长开始询问那不幸被烧死客人的同伴,问被烧死者的身份。
  “尸体谁也不许动,立马封锁现场,马上去喊潼关县令来,还有派人去潼关,请潼关镇将过来。”
  洛阳来的男子咬着牙,发出嘶哑的声音。
  潜火队长刚要喝斥,结果那人掏出来一块鱼符。
  “我乃百骑校尉孙德昭,速去!”
  看到那块鱼符,潜火队长倒吸口凉气,虽然百骑司已经被太宗皇帝撤消,但百骑司存在了二十余年,其威名之盛,不次于镇抚司,谁都知道论起来,百骑司甚至比镇抚司更亲近天子,乃天子近从。
  百骑司虽然撤了,但百骑营还在,依然是天子元从近侍。
  潜火队长估计自己摊上事了,很大的事。
  他虽然不明白,那被火烧死的三个女子,究竟是何来头,竟然被百骑护送,甚至都没住官方的驿站馆舍,而是住在这么一间客栈里,且入住时并没有报出真正身份。
  可这些都顾不上了,一个百骑校尉,六品武官,在潼关已经比他们县令还高,更别提,这是天子近从。
  潜火队长想要向这人说几句好话,结果对方瞪了他一眼,吼道,“滚!”
  那校尉阴沉着脸,命令手下和潜火队员,驱赶周边围观的百姓,那三具尸体也被围起来。
  孙二娘提着桶跟着旁人退去。
  在嘈杂的议论声中,渐渐陷入黑暗,缓缓消失不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8/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