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8/1505

  “那怎么能一样,武安都督府那是朝廷的经制府州,造船出粮,用的也是朝廷官府的府库钱粮,咱们吕宋府可是外世封地。”
  又有人道,“武安府一府五州,人口百余万,我们吕宋府如何能比?”
  秦琅望向不满的众人,“十条船,万石粮还有两千水手我们还是出的起的。”
  “问题是出之无名啊。”
  “就当是为国出力吧。”
  皇帝想在他死前,把高句丽灭掉,秦琅能够理解,在休整了几年后,现在发起征辽,倒也可以说时机成熟。
  朝廷派下来的这个任务,确实有点不讲道理,毕竟秦家该交的税也都交了,朝廷一下子摊这么重的任务来,这就是额外的剥削啊。
  “要是答应了,这个头一开,以后朝廷征东讨西,我们是不是都要接受摊派?甚至朝廷随便找个名目,我们也得出钱出人?这不就又跟过去的瑶役一样了?”
  两税法下,早就折钱代役了。
  朝廷已经没有权力随便征发百姓服役,要征发,也得给工钱。
  毕竟百姓们已经把该给朝廷服的役,折钱上缴过了,总不能交了钱又再做次役吧。
  秦琅笑了笑。
  “大家的心情我也能理解,不过朝廷有些诏令给我们吕宋,估计也是知晓我们的底子实力,这点负担我们还是担的起的。”
  秦琅制止了大家继续发牢骚。
  皇帝这道摊派的诏令确实不合理,但秦琅觉得这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或许这是皇帝对吕宋都督府的一个试探,想看下秦琅的态度。
  朝廷打一次高句丽,根本不用担心军费钱粮的问题,但皇帝还是给他摊派了这个任务,皇帝绝不是那种贪婪或小气的人,那么只能说这事有暗藏深意。
  特别是刚经历了镇抚司三司裁撤时的三司官吏暗中抗拒的事情后,皇帝想要考验下秦琅的态度,也说的通了。
  虽然不能完全证明皇帝就是这种想法,但秦琅不打算对抗。
  能出点钱解决的事情,对如今的他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大事情,虽然也有人说此例不可开,要不以后可能没完没了。
  可秦琅考虑的则是李世民估计活不了两年了,所以先应付他就好,至于将来的皇帝,会不会也这样乱来,到时再说。
  十条大船,对于别地来说,也许有些困难,但问题是秦家本就拥有很多造船厂,自己也有很强大的船队,不管是内河船还是近海船还是远洋船,秦家都不缺。
  所以根本不需要临时船,直接调十条船来就是了,甚至朝廷这波征辽东造船令,秦家还能趁机向那些没能力造船的州府提供造船业务,争取多拿些造船订单,或是帆锚等部件订单呢。
  两千名水手也不难,一万石粮食更不是问题。
  一万石粮食那不过一千贯钱就能买到。
  “我不想再听到有人再对此事抱怨,大家马上把这个任务落实好,要不打折扣,态度积极!”
第1254章
心照不宣
  灭高句丽的时机已经成熟,秦琅对于此次发兵灭辽也持赞成态度。据说朝中反对的大臣也还有,比如说已致仕的宰相房玄龄,就上万言书认为不该征辽。
  他认为天下太平,大唐这些年东征西讨,打下的疆域已经够大了,朝廷应当停止对外扩张,而专心修一修内政。皇帝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此为国患。
  但就算是如房玄龄的万言进谏,也没能打消皇帝的决心。
  而七十多岁的老将李靖,却认为灭辽要趁早,他们这一代人能做好的事情,就不要再留给下一代了,甚至主动请缨求战,虽然他染病在身,而且体弱年迈,却依然表示愿为国征战。说过去他是立了些小功劳,但凭借的也是天子的威力,现在是残年朽骨,但只是皇帝不弃,他仍然愿意东征,为大唐为皇帝再出一把力。
  对于这位老司徒的忠心,皇帝很感动,赐御马六匹,宝甲两套,让李靖参与对辽东作战的部署决策。
  不过辽东之战的指挥,却没用瘦的成小老头的李靖。
  皇太子举荐英国公李绩为帅,苏定方为副。
  皇帝认真考虑过后,最后下诏,叠州都督李绩,升兵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詹事兼洛阳府尹。
  白麻宣相,入朝执政。
  李绩贬任叠州期间,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怨言,在任治理地方,训练军队,都表现很好。
  召回朝参预机密,入政事堂为相,补替病逝的萧瑀。
  李绩回京后,太子亲自到郊外二十里迎接,与李绩同车入城。进城后,太子也手挽着李绩的手带他同去拜见皇帝。
  皇帝对着李绩,当着太子的面说,若非太子,朕不复用你,当牢记太子之恩情。
  李绩谢皇帝恩,谢太子恩。
  皇帝授李绩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负责筹备征辽事务,并授薛万彻、裴行方为副将。
  旧金山城中。
  秦用感叹着道,“英国公这是终于出头了吗?”
  秦琅只是笑笑,李绩这辈子确实是既用又打压,但说来这也跟李绩的性格有关,当年李绩还叫徐世绩的时候,是地方豪强,跟程咬金的出身差不多。十多岁的时候,就是个不安定份子,黑白两道的人到处结交,认识了翟让、单雄信这些人。
  后来东郡法曹翟让因事下狱,狱头黄君汉将霍让私放,单雄信拥着霍让上了瓦岗做山大王,本是地方首富之子的徐世绩却主动带着家丁上山加盟,并提出了不要在附近打家劫舍抢掠乡邻,而是应当拉队伍去运河边上打劫商旅车船。
  徐世绩的提议让瓦岗迅速做大做强,并引来了造反失败东躲西藏好此年的李密加盟。
  可惜后来李密反客为主,反杀了霍让,做为二当家的单雄信和徐世绩都差点被杀,单雄信被逼的下跪求饶,而徐世绩脖子上也被砍了一刀。
  最终无奈归附,但徐世绩是何等人,那个时候也是非常年轻的,心中一直记着此事。所以后来瓦岗虽在李密手下越做越强,但徐世绩和单雄信二人却一直暗怀私心。
  所以在李密与王世充的大决战中,单雄信故意引兵观望,坐看李密崩溃。坐镇于黄河北岸的徐世绩,守着黎阳仓,兵强马壮的徐世绩更是在李密败后按兵不动。
  最后李密降唐后,徐世绩更是用一招就借刀杀人,逼着李唐把李密给杀了。当时李唐来招李密,李密坐拥瓦岗大半地盘和十数万人马,却不肯降,而是说他只听主公李密的。
  然后李密奉朝廷命令给徐世绩去信,徐世绩立马就降了,他整理兵册名籍府库等让郭孝恪到长安献降,却不献给朝廷,而是给了李密,说这些应当交给李密。
  这一手让李渊立马就对李密动了杀心,果然不久后李渊先假意让李密去山东徐世绩那里统领旧部,待他一出京,又马上招他回来。如此反复,李密也明白李渊不信任他,于是不肯回去,然后马上就被唐军拦截杀死。
  徐世绩这手玩的非常漂亮,既报了当年李密夺瓦岗杀翟让砍他一刀之仇,又给自己立了一个忠义的形像,同时也让长安李唐明白,他徐世绩对瓦岗旧部的影响力控制力。
  所以李渊在李密投降时,只肯给个九卿虚衔,但徐世绩归附后,李渊却要给他父子一起封王。
  李唐是把徐世绩跟江淮杜伏威、幽州罗艺、北平高开道等这些人对等看待的,都是实力派的军阀,所以愿意大方的赐李姓,封王爵。
  不过徐世绩也毕竟不再是当年初上瓦岗时的年轻人,多年江湖也已久经历练,所以他再三拒绝了封王。
  最后父子俱受封国公而已。
  之后改名李世绩的他统领旧部,接受朝廷派来的李神通的领导,继续在山东与河北刘黑闼、河南王世充、山东徐圆朗等交战。
  说来也奇怪,在瓦岗时代,曾经威镇黄河两岸的李世绩,自归唐之后,却再也没有什么拿出手的战绩了,甚至可以用屡战屡败,再战再败来形容。
  甚至还一度被打的被俘虏,连老爹和大唐的公主都被河北俘虏了。
  可就算如此,在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后,王师凯旋,李渊依然安排李世绩和李世民披金甲,同乘战车进入长安城。
  之后李绩镇守并州,从武德年间一直镇守到贞观,一呆就是小二十年。
  李绩久镇并州,不少人都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他被皇帝猜忌。被李渊猜忌的原因在于,李绩一直是瓦岗派的山头,唐朝的许多功勋大将,都是瓦岗出来的。李绩在武德朝的地位,其实一直被定性为罗艺、杜伏威这样的。
  朝廷其实对他是一直很猜忌的,在统一战争的时候,李渊是很大方豪爽的,只要肯归附,封王赐姓都毫不犹豫。可只要平定了天下后,对这些实力派军阀,就欲除之而后快了。
  如杜伏威便是入朝后被杀的。
  罗艺在武德末年,也一相被从大本营幽州调入了关中,变相的夺去了兵权。
  李绩相比起罗艺,更低调谨慎,对于朝廷的这种猜忌心知肚明,所以对朝廷的调动也是十分配合,让去哪就去哪,而且与瓦岗出身的那些大将也减少往来。
  可瓦岗系的大将太多了,秦琼程咬金牛进达吴黑闼李君羡刘兰成李大亮黄君汉郭孝恪张亮等等,都是封公为帅者。
  在武德九年的那场兵变中,低调谨慎的李绩跟李靖一样,选择了不参与。这也为他贞观朝后一直被冷藏打压埋下伏笔,事后,李世民继位,李绩虽然没被清算,但当年瓦岗那些比他地位低许多的将领,纷纷被封公拜大将军任重要官职的时候,李绩却在代北默默守边,被人遗忘。
  此后李世民是隔几年,又似乎想起来他一下,给他加个官晋个阶,但实际上一直没挪过窝,秦琼李靖张亮甚至侯君集李大亮等都先后拜过相,李绩就一直在那个地方。
  后来虽然也终于拜相了,但也只是使相,根本没入朝。
  莫名其妙的还被皇帝一竿子贬到陇右叠州做都督,一呆就是好几年。
  说到底,李绩的这些际遇,都是因为他曾是瓦岗的三当家。而在武德和贞观前期,李世绩也确实没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镇守代北多年,立的功也很有限。
  不过李世民也很清楚李绩这人打仗的本事还是有的,虽然说并不算很出众,他跟李靖、秦琼、李大亮等相比没什么突出的,甚至可能还不如薛万彻、程咬金他们。
  但是李绩也能进入名将之列,毕竟镇守北疆多年,这基本的军事能力还是不错的,若是拿来对付四周蛮夷也是绰绰有余的。
  皇帝故意压着李绩,也还因为李绩相比秦琼程咬金李靖这些人更年轻,却又有个特殊的履历。
  贞观朝重用的将领以瓦岗派为主,却压着这个老当家不用,而等秦琼李大亮这些人终于逝去或老迈后,皇帝把李绩留给太子承乾使用,正好能够压制军功新贵里的后起之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8/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