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1/1505

  “三郎何须亲自前往海之深处巡视呢?”
  “娘子请放心,咱们秦家的海船那是最先进的,船长水手也是经验最丰富的。”
  当着众人的面,公主也不再多说什么。
  “有劳大家相迎了。”
  “仆送娘子回魏公堡中歇息,改日再带大家来请安!”
  公主点头。
  然后对阿侬招手,“这位是阿侬姐姐吧,请过来一起同车而行。”
  阿侬虽说是武安本地人,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武隆州的世封,但对于这位公主大妇,还是放低了姿态,十分顺从的上来请安拜见,做足的礼仪。
  长乐在众人面前先是从容的受了她的大礼拜见,然后又很客气亲热的扶起阿侬,手挽着她的手,与她一同登上秦用准备好的马车。
  “奴婢已经让人打扫好了魏公堡里外,也特意把正院给准备好了,就是怕边野蛮妇,没有见识,准备不周,请公主恕罪。”
  公主挽着她的手笑道,“姐姐说笑了,你随三郎十多年,为三郎还生了一儿一女,五郎也得圣人推恩世封为武隆州刺史,你也因此得国夫人诰命了,堂堂大唐国夫人,怎可如此妄自菲薄呢。”
  到了魏公堡。
  城堡大门打开,堡中管事仆役等一众全都来到门口迎接这位真正的当家娘子到来。
  从今天起,城堡也就有女主人了。
  大家对于这位女主人都带着好奇,毕竟是金枝玉叶的皇家公主,还是皇家嫡长公主,尊贵的不是一般。
  长乐被阿侬、玉箫等一众媵、妾们如众星捧月一般的拥入城堡,对于迎接的府中众人,长乐态度很亲切的点头示意,然后吩咐跟随而来的女官。
  “赏!”
  一句赏,每人一粒金瓜子。
  女官挥手,于是有女婢取来一口银箱,打开,从里面取出黄澄澄的金瓜子,金子打成瓜子形状,一个重一钱。
  别看才一钱重,但黄金贵重,一两黄金直上万钱,故此这一个粒金瓜子虽只重一钱,但也值上千文铜钱。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贞观如今律法规定,百姓可以用朝廷铸造发行的金币买卖,但是禁止直接使用金银交易的,而且黄金制成的器物,都有严格的品级规定。一般的平头百姓妇人,也就允许拥有一两支黄金的钗、戒而已。
  金瓜子这玩意,一般的地主土豪就算有钱,也是不能直接拿来赏人的,这是皇家才有的特权。
  公主用金瓜子打赏第一次见面的府中一应人等,既表示豪爽大方,更彰显其皇家公主的尊贵。
  每人见面礼一粒金瓜子,价值千钱,小小一粒黄澄澄,可比发一串铜钱更显大气。
  双手捧着那粒金瓜子,府中人等纷纷谢赏。
  送到堡前的秦用等人看着这场面,也不由的咋舌,谅山杨季真叹道,“果然不愧为皇家公主,这出手就是大方啊。”
  银面韦陀笑道,“这可是皇帝最宠爱的嫡长公主,虽说为免非议,圣人把嫁妆钱定在八十万贯,可你知道公主私产有多少吗?”
  公主的封邑确实只有六百户实封,但是当初皇后早拿了一大笔钱给公主,然后又把这笔钱早早给了秦琅,说是早晚是秦琅的,所以直接让他经营管理。然后做为财神爷,这钱在秦琅手里自然是钱生钱利滚利,十多年早就不知道滚了多少翻了。
  秦琅把这笔钱一直单独记着,派人经营,所以公主名下的财富是相当惊人的,别说赏一人一粒金瓜子,只要公主不怕太过引人非议,一人赏上一把、一罐金瓜子都没问题,哪怕是如皇帝一样,直接赏一两一个的金稞子都完全没压力。
  长乐公主不仅仅是皇家金枝玉叶,而且着着实实是身家丰厚。
  “公主家私到底有多少?”老杨也忍不住问道。
  “你猜!”秦勇笑道。
  “百万贯?”
  秦勇哈哈一笑,“百万贯?今日大唐富者如云,万贯者不过能称小富,十万贯者也不过中富,百万贯者也顶多算是一郡之首富也,两京和广扬交登武杭荆益等京都大郡,千万贯者都不能称首富也。”
  “难道公主身家千万?”
  “哈哈哈,你想想魏公身家几何便知一二了。”
  老杨还真不知道秦琅有多少身家,反正民间各种传闻,有说秦琅如今已经堪称大唐首富,有说以绢一匹系终南山一树,树系完,秦琅手里的绢都还有余。
  反正称为亿万都不为过。
  也有人称秦琅之财富,富可敌国,而大唐如今一年的财政税收等有多少?恰是以亿为单位的,仅盐税一年就有三千万贯,再加上糖酒茶等专税,又矿课,以及织机钱,市舶关税等工商税,再加上两税的田赋户税等,一年的税赋加上专卖、官营、和买等的收益加起来,一亿多贯。
  堪称古往今来最强税赋收入。
  而秦琅被称为富可敌国,有人说秦琅之财产当国家岁入,也有说当国家十年岁入的,也有说当二十年岁入的。
  可就算仅相当于国家一年之财政收入,那也过亿了。
  老杨暗暗心惊,“公主若真有千万甚至更多的家私,圣人真的就让公主把这些财产都带过来了?”
  “圣人差钱吗?别忘记,圣人的内库可是非常丰厚的,贞观钱庄可是会下金蛋的金鸡,而这样的金鸡圣人手里可不少只。内库收益每年都上千万,圣人差钱吗?”
  皇帝可不怕人说他与民争利,皇家内库经营的产业都是那些最赚钱的产业,盐、酒、茶、糖、马、丝绸、瓷器等,又经营钱庄、海贸这些,什么赚钱就什么插一脚,虽然也都照章缴税,但这可都是最赚钱的产业啊,尤其是在矿产这个行业,各种各样的矿产,皇家经营的最多,占尽了各种优势。
  当然,皇帝的开销其实也挺大,赏赐后宫、百官、将士,赏赐藩属等,不过朝廷国库收益大,每年虽然养兵以及战争等开销巨大,动则耗费数千万,但基本上都能维持个较好的开支平衡,甚至年年都能有些节余,这都是当年秦琅主持财政的时候制订的好政策,量入为出,头年制订来年财政预算,把钱合理的分配,并尽量做些留余预备。
  如此一来,朝廷虽然这些年对外征战没停过,但财政一直都不停,广开财源,合理预算,年年节余,不断累积,如今朝廷国库盈余仍有两亿,所以皇帝的内库就比较宽松,也能一直有盈余。
  可对于大唐的百姓来说,贞观这些年能称的上真正的太平盛世,朝廷年入过亿,可百姓们的负担却反而比武德时轻的多,甚至比起称为开皇盛世的隋文帝中后期和杨广初期也轻,最关键的还在于大唐的税赋政策,是轻农业税、把人丁税摊入田亩,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工商税赋和盐茶酒糖等专卖税,以及市舶外贸的关税,和朝廷的官府手工作坊、官营矿山、常平仓的和买等手段,这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几乎没有影响。
  老杨感叹着道,“老朽总觉得这位公主的到来,咱们太平港以后不会太平了。”
  秦勇和秦用相视一眼,然后无言。
第1163章
中书门下
  洛阳。
  高句丽使团焦急万分的再次入洛面圣,这已经是高句丽今年派出的第五个使团了。
  这一次,国王高建武派出了世子高任武亲自前来请罪。
  自今年齐王李祐在黔中东宁起兵谋反被杀后,皇帝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再次将朝廷军政事务全都交给太子监国,自己移驾郊外洛水南岸的显仁宫。
  太子在东宫摄政监国,军国大事由政事堂决策,议好了再呈奏东宫太子。
  中书令长孙无忌、侍中马周、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高士廉四位重臣领衔政事堂群相刘洎、褚遂良、崔敦礼、李绩等。
  在政事堂,长孙无忌如今是大权独揽,早已压过了房玄龄。许多重要军国事务,都以他意见为主。
  高句丽使团再次入朝,鸿胪寺负责接见,然后上报政事堂。
  中书省内政事堂上,
  赵国公、太尉、中书令、平章事长孙无忌看过高句丽使者递上的国书之后,冷哼一声扔到了一边。
  去年皇帝御驾亲征,连下高句丽十余城,不仅攻破了其辽东千里长城防线,还将其辽东军团的主力几乎尽灭,赶在渤海封冻前皇帝班师凯旋。
  牛进达留守辽东,亲镇鸭绿江北乌骨城。
  在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休整之后,开春后再次发起攻势,这次更是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扫荡了整个辽东地区。
  高句丽诸山城堡寨苦苦支撑,许多都没能撑过青黄不接的五月,最后只得投降。而那些手里还有点粮食,依然顽抗的高句丽堡寨,却也在唐军的扫荡下,根本无法恢复耕种。
  苦苦撑了一天又一天,鸭绿江对岸半岛上的高句丽国王却根本不敢派兵来。此时虽然高句丽手中还有十来万人马,甚至在去年又紧急征调了大量新兵,可高句丽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这些兵马战斗力不强,士气更低落,尤其是辽东几乎沦陷,失去了东面的战略防御支撑,高句丽人现在只能被迫把那仅剩下的一点兵马留守半岛,防守都城,根本不敢再派去辽东。
  就算派出去,也过不去鸭绿江。
  更别说,唐军在辽东展开攻势的同时,牛进达也没忘记骚乱半岛沿岸,派出了李海岸、郑仁泰、王文度等几位副将,不断的率水师战舰在没海登陆袭击,高句丽人苦不堪言,唐舰数度出现在了平壤附近,搞的王城一日数惊。
  这种情况下,高句丽人还怎么救援辽东?
  只能眼看着牛进达在辽东扫荡围困,逼降了一城又一城。
  此时高句丽人面对大唐的强大攻势,国内出现了两股声音,一股是以国王高建武等为代表的投降派,鉴于局势危险,辽东几乎沦陷,所以提出弃辽东保半岛的策略,向大唐请罪投降,将辽东半岛割让给大唐,双方以鸭绿江为界,以换取大唐的休兵罢战。
  他们的理由还是如今高句丽主力尽丧,辽东防线尽失,而唐人又拥有控海权,他们实在是无力对抗了。
  只是他们想投降,有人却不乐意,那就是渊盖苏文,这位高句丽大对卢坚决反对投降,一来他认为唐人在如今这种局面下,根本不会见好就收,一定会一鼓作气直到攻入平壤彻底灭亡高句丽为止。
  所以求降也不会有效,倒不如拼死一战。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渊盖苏文家族之前一直掌握着辽东地区,握着辽东军团,这是他们家族占据大对卢这个宰相之位的底气依据,如果现在按国王之意投降,割让整个辽东给大唐,那渊氏一族就什么都没有了。
  国王没了辽东,手里还有半个禁卫军团,而他渊盖苏文可就没有了半点资本,而渊盖苏文跟国王高建武的关系向来不和,以前渊氏实力雄厚,不把国王放在眼里,而如果现在投降大唐,一旦战事停息,渊氏肯定是第一个被国王清算的。
  毕竟现在大敌当前,国王也不敢轻易搞内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