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1505

  幽州这个燥动的火山,很快安稳下来。
  王君廓和李瑗、王诜的死,让各方人马失去了指挥,而许多幽州兵士等,本就不过是被上司裹挟造反,至于那些什么燕赵好汉之类的窦刘旧部,本是些乌合无赖对大唐心怀怨恨,想要趁火打劫,王李等一死,也就成了无头苍蝇,加之苏烈和窦红线出面招抚,倒也很快就识趣的安份老实了。
  等秦琅抽空亲自召见了那些大小头领好汉们,给了他们一些承诺后,这些人便都老老实实的甚至卖力帮忙维持幽州秩序。
  唯有王利涉很愤怒,他怎么也没料到,自己视为自己人的苏烈等最终会捅自己一刀,看着李瑗等皆被诛杀,他自知也难逃一死,最后干脆的撞墙而死了。
  “三郎,李瑗有个妾侍还真是漂亮,赏我如何?”刘九笑着来讨赏。
  “我不是已经命令封锁李瑗、王君廓的府第吗?”秦琅皱眉。
  “那个妾侍原本是个商人妻子,后来被李瑗看上,他杀了商人强抢回府的。”刘九看中了那女人,想要。
  “你若不想死,就别起这念头,咱们平乱有功,你可别搞到最后反被论罪。不管是李瑗的妻妾儿女,还是王君廓的妻妾儿女,最后都是要送往长安发落的,你我可别乱来。”秦琅警告。
第96章
攘外必先安内
  长安。
  一骑快马飞驰在官道上,马士骑士背旗红色小旗,快马加鞭。
  官道之上商民百姓见到那红旗,纷纷避让不及。
  “红色驿旗,这可是八百里加急快马,难道又有什么十万火急的军情?”身着宽松长袍,头戴笠子,正趁着休沐想要去渭水钓鱼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看到那驿骑后,不由的叫停了马车。
  “调头,回长安。”
  长孙无忌的马车刚入城门,便见到来寻他的百骑校尉程处默。
  “处默拜见长孙公,太子有令,急召长孙公入东宫。”
  “我刚在城外看到八百里加急驿骑,出了何事,可是山东反了?”
  大唐的山东地区指太河山以东,河北指黄河以北,山东和河北大致是相同的,长孙无忌猜测可能是李瑗真的反了。
  “回长孙公,庐江王李瑗和右领军大将军王君廓在幽州反了!”
  长孙无忌一听,直吸一口凉气,“还真反了?现在局势如何,打到哪了?”
  百骑校尉、千牛备身程处默炫耀的道,“告诉长孙公一个好消息呢,李瑗和王君廓二贼虽反,可却已经被诛杀平定了。”
  “啊?”
  长孙无忌一脸不信。
  “真的,刚那八百里加急驿骑就是来送捷报的。”
  “是谁平定的,定州都督双士洛还是洺州都督程名振,又或是营州都督还是冀州刺史?”
  “是镇抚司丞秦三郎!”
  长孙无忌愣住。
  “还请长孙公赶紧前往东宫,殿下和房杜等诸公都已经赶过去了。”
  长孙无忌一路上都在猜测,这秦琅究竟是如何平定这谋反的,可左思右想都想不出来。
  到了东宫,显德殿里已经聚集了一票朝中重臣。
  三高官官六部尚书,在京的十二卫大将军等都到了。
  “无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幽州平定了。”李世民一见长孙无忌,就满脸欢喜的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殿下,臣刚也听说了,听说是秦琅平定的?这到底怎么一回事?”
  “哈哈哈,说来怀良还真是朕的福将,他这一出马,居然就办成了这么大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朕都始料未及呢。这是怀良刚派八百里快骑送来的捷报,你看下。”
  长孙无忌接过,迅速浏览,看完一遍,又看了第二遍。
  等全都看完之后,长孙无忌一脸震惊。
  这封捷报秦琅亲自所写,那字写的是十分一般般,毫无书法美感,只能说是普通入门水平。
  但是这内容,可就真是跌宕起伏,悬念迭起,高潮不断了。
  谁叫秦琅是个穿越者,以前还是个历史小说作者呢,写个报告,也当成了小说来写,把一件不算太复杂的事情,他非要添油加醋,大肆渲染,弄成了一个爽文故事。
  本来报告魏征写了一个,整件事情前后经过魏征只用了几百字就写完了,十分简明,但也很干巴,秦琅看过后十分不满意,觉得这样写完全不能突出自己和弟兄们的功绩。
  于是他以自己为主角,用他的视角写成了一个万多字的短篇。
  这还是限于篇幅,否则他都打算写个一二十万字了,恨不得给自己手下每个人都安排上几个章节好好宣扬一下。
  这份报告李世民看过后,当时是直拍几案,大为惊叹。
  房杜等人看过后觉得虽有夸张嫌疑,但却把事情经过描述的十分清楚,没有什么疑惑岐义。
  “想不到殿下对王君廓也不薄,之前还刚加封他一千户实封,进封左领军大将军之职,结果他那边还唆使李瑗谋反,真是乱臣贼子。”长孙无忌叹道。
  李世民此时很高兴,虽然最终幽州反了,可秦琅这么快的平定了,还把事情清理的这么干净,没什么后患,就非常好了。
  其实这次捷报送了两封来,一封是公开给朝臣们看的,还有一封是单独密奏李世民的,那封简明扼要一些,也是真正完整的事件经过,王君廓唆使李瑗谋反,然后打算杀了李瑗王诜等以换取功名,图谋幽州大都督职,甚至暗中去勾结突厥的事实都十分清楚。秦琅本来要拉他一把,结果他却要连秦琅他们一起杀掉,最终自毙。
  两封信看过后,李世民对秦琅越发满意,觉得他的处置非常不错。
  这个时候没有把王诜一起清算,而是给这个贼子一个忠臣之名,是高明的做法,没有把燕王李艺和他河北旧部们卷进来,这很好。
  要不然李世民担心河北幽州之乱刚结束,又要来一个泾州之乱了。
  秦琅也在那封密奏里汇报了自己的几条安定河北的建议,比如对河北罗艺旧部不追究并给予适当安抚,可趁机升一些人的职,或上调入京或升调出河北任他职。
  而对原窦刘等旧部,择其中有威望、能力者,授以官职,起用这些河北人,以缓解河北人对朝廷的对抗之心,以河北人协助朝廷治理河北。
  他重点表荐苏烈,赞赏在此次行动中他的功绩。
  李瑗死了好,王君廓死了更好,这样就省了很多后患,尤其是这个王君廓,一直为李世民所忌惮,他与秦琼等诸将不同的地方在于,王君廓在大唐与李世绩、李艺类似,都是当初带着兵马地盘归附的,长期以来,他虽然依附于太子建成,可实际上自己有一支很强大的势力。
  现在他一死,对于眼下还根基不稳的李世民来说,就少了一个隐患。
  至于说王诜这个逆贼死了还要给他忠臣名号,李世民无所谓,反正人都死了。
  “当初安元寿攻打东宫后抄检内外,便得到李瑗与建成往来密信多封呈于孤,其中多涉及到离间孤兄弟之情的内容,孤出于安稳考虑,没打算追究,可不料李瑗居然还敢谋逆!”
  李世民说到这里就很生气。
  “孤派镇抚司司马崔敦礼往幽州召李瑗入京,也是想给他留条路。”
  长孙无忌高声道,“殿下,臣请下敕宣示李瑗谋逆大罪,削其王爵,诛其子嗣,并籍没其家!”
  眼下众臣是在显德殿中议事,这里议事与朝堂上的朝议不同,没有什么规矩礼仪,大家可直言无罪,这种议事称为廷议,一般都是由皇帝的心腹重臣参与。
  实际上,这种廷议,其实是皇帝侵夺相权的一种。按朝廷制度,朝廷议事制度,规定严格。决议朝政或军国大事,一般由皇帝在太极殿召集百官公议,这便是朝议,朝议时不论官职高低,都可直言进谏。
  而一般朝廷政务,在上奏皇帝前,都会由三高官官在政事堂中合议,而后请敕奉行,政事堂会议只有三高官官这几位宰相有资格参与,故称为堂议。
  杨广的时候,经常出游在外,时常将王公贵族宰相们丢在京师,十余年不开朝议,皇帝不在京堂议也没意义,朝廷政务多由内侍省、殿中省、秘书省这内三省的近侍协助皇帝处置,形成史无前例的监议。
  李渊登基之后,恢复制度,但遇到重大事情,李渊往往会在两仪殿召宗室王公、三高官官、左右卫大将军、御史大夫等共议军政大事,这其实就是把本来宰相们的堂议,扩大成了由皇帝主持的御前廷议。
  不过在武德朝,廷议参与官员,官职都不低于三品。
  而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后,许多军政大事都亲力亲为,廷议成了例会,甚至参与官员,只要得李世民的太子令都可以参与,品级不再限于三品,往往六七品的官员都可以奉令参与。
  这种新的廷议方式,使的李世民的一众心腹皆得以与会。
  大家原本都是天策府的人,所以说起话来也没有多少顾忌。长孙无忌做为皇帝的大舅子,更是直接提出要尽诛李瑗子嗣,籍没其家。
  这是最严厉的处置手段。
  李世民本来犹豫着自己上位不久,是否要对李瑗这样的宗室宽仁一些,既然李瑗已死,就不追究他的家人。
  李世民想了想道,“李瑗、王君廓此案,颇令人心惊,建成多年布置,党羽遍布朝野,此事若不能妥善处置,只怕后患无穷。”
  候君集马上发言。
  “先前靖乱之后,殿下听从秦琅、魏征等建议,马上颁下大赦令,对废太子党羽尽皆赦免,既往不咎,可殿下的宽仁却依然被王君廓李瑗这些乱臣贼子视为软弱,居然囚禁朝廷使者造反谋逆,所以该下狠手时还是得下狠手,一味的宽仁是不行的。现在李瑗和王君廓也都被诛杀,那么就干脆诛灭其族,也好好震慑一下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殿下,这事没什么好犹豫的,该杀就杀,现下朝野对于殿下入主东宫,非议依然不少,若不能迅速立威稳住朝廷大局,只怕会有更多人起来做乱,更何况之前秦琼上奏说要提防突厥趁机南下,攘外必先安内,若是连内部都不能安,还谈什么攘外?”另一心腹张亮也进谏道。
  李世民手指敲击着几案,听着这些心腹之臣们的建言,皱眉沉思。
  房玄龄此时也发言,“据秦琅的奏报,李瑗谋反此案中,还曾妄图勾结窦建德旧部做乱,自建德被杀,山东之地不曾有过一日之安宁,李瑗一封信,便能召起成千上万山东人起来,此事堪忧。秦琅的一些建议,臣认为很有道理,可以考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