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3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9/325

第455章
狠毒的清军
  刘芳亮脸上露出一丝冷笑,有些迫不及待的喃喃道:“太好了,这群畜牲敢来攻城,终于可以好好的教训他们了。”随后立刻调动人马,准备迎战。同时通知城墙下面的红娘子的军营,做好战斗准备。城墙上千余名弓箭手和数百炮兵严阵以待,只等敌人过来,就给他们致命一击。
  天色渐渐亮了,数里外的情况也能看清楚了。刘芳亮忽然啊了一声,双手紧紧抓住箭垛,由于过于用力,手指的关节都发白了。
  范青凝目向北望去,心中瞬间怒火万丈,原来在数里外列阵,准备攻城的根本不是满清军队,而是数千名被他们掳掠来的汉人百姓。这些百姓男女老少都有,身上没有甲胄,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手中的武器有刀剑也有长枪,还有些人只握着一根破木棍当作武器。这些百姓脸上带着恐惧绝望的表情,浑身瑟瑟发抖,有一些人还在小声哭泣。一些满清骑兵来回奔驰,大声吆喝,让这些百姓列队站好,有不听指挥的立刻当头一鞭子抽过去。
  还有数千东虏满清的士兵,持着长枪、弓箭、火铳,在这些百姓后面列成长队,防止这些百姓向后逃跑。
  片刻之后,一名骑在马上的满清军官吹响号角,发出呜呜的声音。在满清士兵的吆喝声中,这些被强迫当成炮灰的大明百姓缓缓前进。一些百姓尚有些犹豫,落在队伍后面,立刻有数名清军骑兵冲上来,将他们砍倒。在一片哭喊惨叫声中,队伍加快速度,向城墙方向奔过来。
  很快就进入大炮射程之内,范青面无表情,脸庞好似铁铸一般,缓缓道:“传朕旨意,大炮射击,弓箭手准备。”
  “不可!”刘芳亮大叫一声,转身跪在范青面前,叫道:“皇上,那些人都是咱们汉人百姓啊!他们也是被逼无奈。”
  范青缓缓道:“朕当然知道他们是被逼迫当成炮灰的,可他们现在手中拿着武器,就是敌人,不要啰嗦,赶快开炮。”
  李双喜指挥弓箭手,他转过头,虎目含泪拱手道:“皇上,臣于心不忍啊!他们都是些可怜百姓,都是咱们的同胞兄弟啊!”
  高一功也拱手道:“皇上,可以打开城门,让他们进城,给他们一条活路。”
  范青眼睛一瞪,怒道:“胡说,他们拿着武器,准备攻城,就是敌人。如果任由他们冲到城墙下,满清兵也会趁机冲过来。”他又转向高一功喝道:“毫侯,你更糊涂,打开城门,能救得了这些百姓么!如果满清骑兵趁机进城怎么办?简直是妇人之仁。不要废话,赶快开炮。”
  他见张鼐还在犹豫,十分恼火,伸手从一名炮兵手中夺过火把,亲手点燃了一根大炮药捻,随着咝咝声燃尽。嘭的一声巨响,大炮吐出火舌,一颗炮弹被喷射到空中,成抛物线落下,正好落到攻城百姓的方阵当中,地面上尘土飞扬,数十名百姓被炮弹的威力震倒在地上。炮弹落地之处数人血肉模糊,断手断脚,队伍中也一片混乱,哭爹喊娘的惨叫。
  这时候,红娘子也遣人上城墙询问是否攻击。范青喝道:“立刻攻击,不许犹豫。”
  这时,一些百姓已经逃到城下一里之内了,他们挥手,大声叫喊:“我们是大明百姓,我们是被逼迫的,请军爷们高抬贵手,饶过我们性命。”
  但回应他们的只有从城墙上和军营中飞射出来的羽箭,如飞蝗一般密集。只听啊啊的惨叫声不断,跑在最前面的百姓纷纷被射倒在地上。这时,城头上的火炮也纷纷开火,隆隆声不绝于耳,在天地间回响,在炮弹和弓箭的双重打击下,这些炮灰百姓如同被冰雹击打的庄稼一般,成片的倒下。
  后面的百姓见状,十分惊恐,一些人大叫着转身向回跑,但没跑多远,从清军的阵地中,也发射出来一片箭雨和火铳,把这些逃回去的百姓射杀。
  只听城墙上下,火炮、火铳声不断,但却没有喊杀欢呼的声音,只有百姓们凄厉的惨叫声,慢慢声音越来越少,这数千百姓被屠杀在城墙之下。
  只见城墙下的原野之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尸体密密麻麻,横七竖八,脸上还保持着临死前的惨状,其中有许多老人和孩子。
  这时候远处的清军阵营却好像打了一个胜仗一般,猛然间,爆发出来一阵大笑和欢呼声音,同时有许多骑兵来回奔驰,手中挥舞刀剑,发出嗨嗨的声音,特别嚣张。
  刘芳亮忍无可忍,怒吼一声,重重一拳打在箭垛上,皮肤破裂,在墙垛上留下一个血印子。
  刘芳亮转身跪在范青面前,叫道:“皇上,不能再忍了,求求你就派芳亮出战这一回,求求你了,皇上!”
  范青依然摇头,缓缓道:“不许出战。”
  周围高一功、李双喜和张鼐也一起跪下,李双喜叫道:“皇上,士可杀不可辱,这群清军欺人太甚,咱们不能再忍了,必须反击。”
  高一功道:“皇上,敌人才嚣张了,必须浇灭他们的气焰。否则他们就会不停的把咱们汉人百姓抓到城下,做为炮灰,这可怎么办啊!”
  范青的心又是一阵动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刚才看到那些百姓的惨状,他心中对满清也是异常痛恨,恨不得亲自率兵冲杀一番。他毕竟不是老谋深算,铁石心肠的政治家,他才二十多岁,正处于热血的年纪,有时尽管明知道不妥,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李岩见状,连忙拱手道:“皇上请冷静,敌人这是激将之计,不能上当啊!”
  傅宗龙拱手道:“皇上,臣以为必须派兵试探一下清军虚实,一味死守不是办法啊!”
  范青的心左右动摇,他的手张开又捏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范青在决断前的习惯。
  他又看了一眼城下,那些密密麻麻的百姓尸体,终于说道:“磁侯,你一再请战,朕只问你,如果你输了怎么办?”
  刘芳亮毫不犹豫的说道:“臣愿意立下军令状,如果此战败了,臣宁受军法惩处。”
  范青一字一句的说道:“军中无戏言,你若败了,朕必取你性命。”
  刘芳亮拱手道:“不必圣上来取,臣主动奉上头颅。”
  范青慢慢点头,道:“好,磁侯,朕许你率两万步兵,一万骑兵出战,出战将领任由你自行选择。”
  刘芳亮面露喜色,拱手道:“多谢皇上!”说完转身大步向城下走去,去选择将领。范青这次东征,到达京师的主力约有六万人,一次就给刘芳亮一半人马,这也算孤注一掷了。
  李岩在一旁,脸上露出深深的忧色,他心中叹息,皇上固然英明天纵,但年轻人的热血冲动,影响了他的判断力。明明知道野战不利,还非要出战,年轻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此时,在北方数十里外的一片山谷中,数万满清将士严阵以待。
  多尔衮面带忧色,敌人占了地利,如果死守京师,依托城墙,对他十分不利,所以这几天,他想尽办法,激怒范青,要和大顺军野战,今天这个驱使百姓作战的法子也不知能否成功。
  洪承畴看出来多尔衮的心思,拱手道:“摄政王,属下以为这计策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刚才驱使百姓作为炮灰,进攻城墙的计策正是洪承畴所献。
  多尔衮哦了一声道:“洪学士为何如此自信!”
  洪承畴微笑道:“摄政王,属下仔细研究了流贼内部情况,从范青向下,几乎所有将领都是年轻人。范青二十八岁,几名大将中只有田见秀和陈永福年纪稍大,超过四十岁,其他众将大多没超过三十岁。这么多年轻将领,会造成在军事上不够老练沉着,过于热血激进,所以属下断定大顺军明知道野战对咱们有利,还是会选择与咱们野战。”
  范文程微笑道:“九老说的有理,咱们都是从年轻时代过来的,所谓年轻气盛,目空一切,就是咱们年轻时候的心境。范青很厉害,但我也认为他受不了激将之计,定会出战。”
  多尔衮听手下两个重要谋士都这样说了,心中稍稍安定,他让亲兵给他点燃一袋烟,慢慢抽烟,微笑道:“既然如此,咱们就耐心等待,看看能不能实行咱们的计划。”
  于是众人敛声屏气,默默等待。片刻功夫,城墙方向轰的一声炮响传来,随后是惊天动地的惨叫声,数里之外都能隐约听到。隆隆的炮声接连不断的响起,显然大顺军对充当炮灰的百姓没有手软。
  多尔衮停止抽烟,本来轻松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洪承畴和范文程也不禁心中惴惴,难道这激将之计失败了?范青虽然年轻,但足够沉稳,控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片刻之后,炮声稀疏起来,哭喊惨叫声也渐渐低落,攻城的百姓应该已经被屠杀殆尽了。
  多尔衮三人脸上一起露出沮丧表情,多尔衮正要说话,忽然一名骑士疾驰进入山谷,到了多尔衮面前滚落马下,禀告道:“启禀摄政王,京城内外有兵力调动,敌人好像要出击了!”
  多尔衮三人一起露出喜色,多尔衮霍的站起来,对属下道:“立刻准备,按着计划行事。”
  将领们纷纷骑马,呼喝自己属下将士,登时,整个山谷开始骚动起来。
  此刻,京师北面城墙的安定门和彰义门同时打开,大顺将士如两条水流一般,分别从两座城门出城,绕过守卫北面城墙的红娘子军营,在军营前一里多远的地方汇合,开始列阵,此处已经离开了城墙上的防御范围,显然是要与官军野战了。
  红娘子也知道了范青的决定,她站在营帐前,看着列阵的大顺军,眼神中露出一丝忧色。她本来是赞同与东虏野战的。但这几日,她陆续收集到许多情报,对东虏满清的人数和战力有了新的了解,知道东虏满清是一支劲敌,所以对出城野战并不乐观。
  范青站在城头眺望,只见大顺军在距京城五六里的地方停下,步兵列成方阵,骑兵在两翼,稍稍靠后,以便于冲锋。刘芳亮的中军则在步兵方阵的正后方,在两千多骑兵的拥促下,一杆绣着“顺”字的大旗迎风飘扬。
  再向前望去,只见一片广阔的京郊田野,刚刚收割完的麦田地,十分平整,正适合野战骑兵、步兵冲锋。再远处,便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清军方阵,一个排列十分整齐的黑色方块,正在向前移动。
  范青微微点头,只看清军的行军布阵,就知道清军士兵也是训练有素的。没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是不可能在行动中,保持如此整齐的队列。
  两支部队同时向前接近,约有一里远的时候,稍稍停顿,调整了一下队形。随后大顺军和满清的战鼓同时响起,在隆隆的鼓声中,两支部队向前进军,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此时正是初秋时节,秋高气爽,天空蔚蓝,在平整开阔的原野上,两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堪称现在中华大地上最精锐的两支军队,大顺军和满清部队,正式交手了。
  在急促的战鼓声中,两支部队迅速接近,看步兵方阵的规模,都在两三万人马的样子。满清军队人数更多一些,但经常战斗的将领都知道,在这种数万人大规模的阵战中,士兵数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双方的士气、战斗力、武器装备等多方面的因素。
  由于是野战,双方都没有远程射击的大炮,所以在接近到二百多米的距离时候,双方开始用轻武器对射,再接近一点,开始用弓箭互射。
  这时候,两支队伍第一排的步兵不约而同的举起手中的大盾牌。这种大盾牌都是用木头做框,里面夹着数层牛皮,外侧再包上铁皮,有的还钉上大铁钉,当然是两面尖刺的铁钉,在与敌人相撞时,可以用来当作武器使用。这种大盾牌虽然是空心的,但也重达六七十斤。所以步兵第一排的大盾牌手,都是整个部队中最强壮的士兵,他们双手握盾,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前冲锋,挡住前方射来的铁砂和箭矢。
  
第456章
野战争锋
  他们举着大盾,几乎看不清前方的情况,只能感觉到盾牌表面,噼噼啪啪的声响,那是对手射来的火铳和弓箭。但是,他们只凭感觉也能保持很好的队形,掩护住后面的战友。
  战鼓声越来越急,铺天盖地一般,震耳欲聋,双方的士兵从快走,到小跑,再到快跑。此时,双方的步兵都表现出来极高的素质,在这种快速冲锋的状态下,方阵极为整齐,且保持着密集的阵形,一点都不松散。偶尔队伍中的战士被对方吊射过来的箭矢射中,倒在土地上。他身后左右的战士绝不会受到一丝影响,熟视无睹,快速前进,保持阵形的整齐。而受伤倒地的战士,无论受伤轻重,绝不会发出一丝惨叫哀嚎声音,以免扰乱己方将士的军心。
  在战鼓隆隆声中,两支部队如同衔枚而行的野战行军一般,沉默无声。直到双方接近到只有几米的距离时,两支队伍才同时爆发出来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音,“杀啊!冲啊!”
  双方战士排成整齐的纵队,就如两堵整齐的且能移动的墙壁一般,猛烈的撞击到一起。最前面先碰撞到一起的是双方的大盾牌手。他们都是力大无穷之辈,且双手持盾,猛力的向前冲撞,那种场面有点像现代的橄榄球比赛中两支队伍最初碰到一起时,互相角力的样子。其实这些大盾手的力量都是差不多的,双方用尽全身力气,将盾牌顶在前面,想要推动对方,结果就是僵持在一起。
  由于高举着盾牌,全身发力,这些大盾手都看不到近在咫尺,只隔着两层盾牌的对手,他们感受着对手的力量,口中大声咒骂,用彼此都不懂的陕西河南方言或者女真人的语言,去问候对方的父母祖宗。
  而在这些盾牌手的空袭之间,是无数的长枪在来回击刺。在每一个盾牌手的左右都有好几个长枪手,他们把长枪从盾牌的上下左右的空隙中击刺过去,口中大声怒骂和惨叫,许多人刺到了对方身体,也被对方刺中,他们用力拧着枪柄,想给对方造成更大伤害的同时,自己也在惨叫,鲜血从身上飞溅而出,将身边的战友和地上的泥土地染红。
  这样密集的战斗阵形,注定战斗是血腥的,此时拼的是勇气,如果有一个人胆怯退缩,就会导致整个阵形的混乱。然而双方的战士都十分勇猛,没有一个人后退,他们宁可浑身是血的倒在泥土地上,蜷缩成一圈,颤抖着抽搐着死去,也绝不会后退一步。后退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耻辱,比生死更重要。
  在长枪手的拉锯战当中,不断有人死去或重伤倒地,但身后左右总有战士义无反顾的填补他的位置,继续勇猛的进攻。
  在双方部队最初接触的一段时间当中,都保持着极好的阵形,这是双方训练有素的体现。
  随后,阵形慢慢拉长,就如两堵不停延长的墙壁一般,两支队伍接触的面越来越大。长枪手终于能正面与对手搏斗了。只见长枪飞舞,或横起遮挡,或猛力击刺,或拨开对手的武器,或随着身形的翻转跳跃,做出各种进攻或者防守。
  此时双方士兵比拼的是各自的武艺和单兵战斗力,如果平时缺乏训练,力量技巧不足,就很容易被敌人击中要害,凄惨的死去。即便没有立即死去,这种刺入内脏的重伤,在这个时代,也会因为感染而死。但此时双方士兵没有一个软弱怯战,都怒吼着喝骂着奋力搏杀。
  极长的战线就如两只怪兽的血盆大口,各种武器就如怪兽的獠牙。獠牙撕咬对方的血肉,每一次,都鲜血淋漓,各种武器很快都被染红,鲜血溅射到身上的铠甲,泥土地上,一股血腥味道也慢慢飘散开。
  战场后方,大顺军中军的位置,刘芳亮咬牙切齿的看着前方战场。这是他第一次与满清野战,从他看到满清士兵鲜明的铠甲武器和整齐的列阵开始,他就是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前太轻视这些东虏了,这绝对不是野蛮民族,毫无章法,一窝蜂似的胡乱冲锋。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百战精兵,有着极强的纪律性和韧性,整个退伍散发出来一股肃杀之气,这是大顺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劲敌。
  在出乎刘芳亮意料的同时,满清方面对战场上的形势也很惊讶。
  多尔衮带着一群文武属下,立马在一处山岗上,观查战场形势,每个人的脸上都十分凝重。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对大顺军心存轻视,认为大顺军是流寇,不成气候的流贼,理所当然的以为大顺军的作战也是流寇似的,应该是不堪一击的。但眼前的这支队伍刷新了他们的三观。
  这绝对不是一支流贼,而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因为他们清楚满清军队的战斗力,那么也就对战场上的僵持状态,感到不可思议。
  多尔衮看着血肉横飞的战场,舍命拼杀的双方战士,喃喃道:“原来大顺军的战斗力这么强!”
  他身后文武一时间无人说话,但大家的想法同多尔衮差不多。范文程叹道:“咱们的情报收集还是不够准确,致使咱们对大顺军的战力判断有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9/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