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325

  范青还没回答,旁边钻出一个仆人打扮的人,指着周士朴对范青说:“大将军别信他的谎话,我是他的贴身仆人,最了解他的事情,他参与商丘的防守议事,主张坚决抵抗。他家也并不清贫,他贪污受贿,家里有十四窖银子,加起来有好几百万两银子,我知道埋在什么地方,我可以带义军去扒出来,他为富不仁,酷害一方,千万不能饶了他。”
  周士朴脸色大变,看着这名仆人,脸上露出痛恨表情,咬牙切齿道:“周二,我真是白信任你了,原来你是个吃里扒外的混账。”
  周二也表情痛恨的道:“你强暴我婆娘,知道我忍了多久,今天义军来了,终于可以报仇雪耻了!”
  这时,周围不断出来人指认周士朴,都说他虽然致仕,但利用在乡绅中的威望,一直鼓动大家死守商丘,这才使得商丘顽抗到底。
  范青点点头,望着周士朴道:“周士朴,你不要抵赖,你得罪恶我全知道,好,推出去,斩首。”
  于是,有亲兵上前,把周士朴推出去斩首,首级和刚才被斩首那些官军一起挂到城门之上,以警告别的城池,如果拒不投降,顽抗到底,就是这般下场。
  这时,李岩过来拱手报告,说他已经下令让进城的义军,或刚投降的官军,不许杀人、不许抢劫,不许奸淫妇女,违令者,立即斩首。
  范青听到街上有人骑马奔驰,口中大声呼喊,“封刀了!封刀了!不许再杀人,再杀人者偿命。”
  范青见城内已经没有官军了,便让李岩撤出攻城的军队,城中只留下一千名老府的士兵维持秩序。由田见秀协助李岩,主持城中大事。
  吩咐完毕,范青就带领剩下的将领退出城外,回到各自驻扎的村庄。
  范青已经听李岩报告了这段时间小袁营的军纪并不好,在睢州和商丘都有抢掠奸淫的事情发生。袁时中本人也不谨慎,在睢州庇护罪大恶极的官绅。而且在破城之后,战利品的分配上,小袁营的将士也颇有微辞。
  范青派亲兵把袁时中叫到他的大帐中,先问了几句军中情况,勉励几句,接着又道:
  “你告诉你属下兄弟们,我们打商丘原不是为了抢劫,也不是为了奸淫烧杀,只图一时之快。如今我们是在打江山,行事就要像打江山的样子。要为民除害,不能骚扰百姓。今天我看到有许多百姓被杀了,虽然我晓谕中扬言抗拒的要屠城,但实际上从来不屠城,只杀那些公然抗拒的人,并不多杀无辜。我从西门进去,看见路边有妇女尸体,衣服凌乱。这种情况在我们闯营中被严厉禁止。可进城的时候太乱,一时也说不清楚。你要严令你手下将士。不管是谁,都要严守军令,按我的晓谕办事。封刀以前的事,既往不咎,封刀以后,再不许有奸淫烧杀的事情发生。”
  袁时中肃立恭听,他比范青年纪大五六岁,但在范青面前却像一名做错事的晚辈。范青说话的语气虽然并不严厉,但袁时中却感觉好像在责备自己,心中有些害怕,鬓角间微微渗出汗珠。他知道自己的部下刚入商丘的时候,因为看到乱兵在抢掠奸淫,就跟着有样学样,不少人杀人、放火、抢劫、奸淫。虽然闯营的兵也有个别人在做,但比较起来,小袁营违反军纪的事要严重多了。他不敢有一句分辨,连声说:“是,是,我一定遵命,约束部下,不许再违反军纪。”
  范青微微一笑,他这一年来统领数十万人马,威势日重,已经有了上位者的气势。他见袁时中有些害怕,便用温和的语气道:“你不要害怕,我这样嘱咐你也是为了你好。现在闯营人多势众,将领众多,不容易像以前几千人那般,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而且新增的兵马有刚刚招收的新兵,也有从别的义军或官军投诚过来的士兵,俗话说,‘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何况我本来向商丘下谕,‘开门投降,秋毫无犯。胆敢据守,全城屠戮’。将士们因为冒矢石攻城进来,要惩罚守城军民,做了一些过格的事情,都可以谅解。如今已经杀了很多人,还烧了一些房屋,这一切都不必追究。但在我下令‘封刀’之后,再有人违反军记,这就不允许了。我把大军都撤到城外,只留小部分人马在城中维持秩序,也是怕骚扰到百姓,毕竟百姓是无辜的。”
  范青顿了顿,道:“时中,我对你说这些都是至诚至意的,并不是针对你们小袁营,就是我范青的亲兵我也一样要经常申斥军纪,所以请你不要多心。”
  袁时中听了,连连做揖,他感到范青的诚意,心中感动,对范青也十分钦佩。大将军虽然年纪轻轻,但光明磊落,待人至诚,真是难得啊!
  此后几天,范青的大军一直驻扎在商丘城外。因为商丘是首府,人口众多,财富聚集。所以要在这里多停留几天,惩治贪官污吏,不良官绅,还要设官理民,安抚百姓。另外闯营也要收集骡马和军粮,到附近州县赈济百姓,组织明年春耕等事情,李岩每天都忙碌的不可开交。
  这一日,范青为了庆祝攻下商丘,决定欢宴重要将领和一些读书人。因为商丘的书生士子特别多,范青宴请一些有名望的士子,也有笼络他们之意。
  所以宴请的对象,除了李岩、傅宗龙、田见秀、刘芳亮等己方文武大员,还包括小袁营的袁时中,刘玉尺、朱成矩等人,再就是商丘城中有名望的士子二十多人,还有一些贫苦的下层读书人,在商丘城破之后,投靠义军,在军中做帮办文墨等文职,也有二十多人。一共八桌宴席,宴会地点就选在田见秀在城中驻扎的大宅子,也就是大乡宦周士朴的宅子。
  范青是东道主,在军中地位最尊贵,却早早的来了,他一进宅子,就对傅宗龙笑道:“这周士朴撒谎,说他致仕回到商丘过清贫的生活,现在只看他的豪宅,就不是清贫生活了!”
  这宅子十分豪阔,房屋院落层层叠叠,有七八进,不知多少院落。
  在正房的大厅中,摆放了八桌酒席,知道范青来了之后,袁时中赶快带领属下赶到,别的读书人也陆续到来。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范青,见他年纪轻轻,却身居高位,但却没有一点倨傲的样子,说话面带笑容,很平易近人。
  大家坐在厅中闲话,这些读书人知道义军将领一般都喜欢听古代征战,王朝更迭之类的故事,所以话题也集中在这些方面。大家各逞才学,谈的十分热闹。范青也喜欢历史,偶尔插言,这让这群士子读书人兴致更高,从王朝更迭,谈到古代兵法战法,再谈到一些名将轶事,有时话题又转到奇门遁甲、风水星相的学问。
  刘玉尺是万事通,不管谈论什么他都能插言,而且他对范青身边的两个谋士,李岩和傅宗龙也不怎么佩服,所以总想用自己的学问去压制二人。李岩和傅宗龙都是见过世面,且涵养很深的人,见刘玉尺高谈阔论,咄咄逼人,便不再插言,只是捻须微笑,看着别人说话。
  见客人已经到齐,范青就召唤中军吴汝义,让他开席。吴汝义刚刚离开,白旺忽然走进来,见范青正和袁时中等人说话,就在李岩耳边轻声说,“湖广传来的军情!”说完递过来一张纸条。
  李岩看了,眉头微微一皱,把纸条收起来,脸上露出一丝忧虑。
  正好范青看见他们的动作,便笑道:“有什么军情?”
  李岩见范青问起,便站起来回答,“是湖广那边送来的军情,说左良玉率军大败张献忠,张献忠损兵折将,带着残兵逃走,几乎没剩下多少人马。”
  大厅中正在谈论闲话的人,听到李岩述说军情,自动闭嘴,安静下来。一听西营被左良玉打的大败,脸色都是微变。
  现在闯营所向无敌,连败明朝将领。在著名将领中,只有左良玉还没有和闯营正面对战过。众人在私下议论,都认为这场大战不可避免。现在左良玉在湖广击败张献忠,新胜之师,信心十足,下一步必将率领大军进入河南与闯营争锋,两支军队名气都很大,谁能更胜一筹呢?厅中众人一起把目光投到范青身上。
  却见范青哈哈一笑道:“张献忠用兵粗糙,且流动作战,没有固定根基,士兵也不够精锐,所到之处的也没有百姓支持,所以败给左良玉有什么奇怪,他被左良玉打败不止一次,是左良玉的手下败将罢了!”
  厅中众人见范青面无惧色,不知他是胸有成竹还是狂妄自大,见他大笑,也纷纷陪笑。
  范青又道:“左良玉号称平贼将军,我倒想他来河南,与咱们一战,看看是咱们剿兵安民、解民倒悬的闯营是贼,还是他到处祸害百姓,比杆子还不如的官军是贼。”
  众人纷纷点头,知道左良玉的部下虽然战斗力比较强,但军纪败坏,所到之处,烧杀淫掠,祸害百姓,在明末的官军中名声最差。
  范青笑道:“左良玉失去民心,是不可能取胜的,所以我并不忧心,各位尽管开怀痛饮,高谈阔论,不必把此事放在心上。”
  厅中众人唯唯诺诺,气氛又开始热烈起来。这时候,酒菜已经端上来,六荤六素,酒是金华酒,席面丰盛,众人喝的高兴,又开始谈论古今。
  刘玉尺所在席面的谈话,完全被他霸占,他喝了酒之后,更加兴奋,卖弄见识,纵谈古今,正说的高兴,忽然和他同席的李双喜把酒碗在桌上重重一放,冷笑道:“我是大老粗,没读过多少书,但我根本不信你说的故事,别拿书本上的话来唬我们这些武将。”
  因为他声音很大,又带着酒意,所以立刻引起来整个大厅的注意。
  李双喜因为慧英的缘故,对小袁营很有敌意,而且他又特别讨厌刘玉尺这种高谈阔论的性格,所以,直言驳斥。
  范青和李岩、傅宗龙,田见秀、袁时中等重要将领一桌,挨着刘玉尺这一席。范青笑着转头问:“你们在谈什么有趣的题目,说出来,叫大家听听如何?”
  罗虎是小将,还没独当一面,但平日他跟李双喜最好,想让刘玉尺出丑,所以急忙在旁边的席面上叫道:“双喜哥,刚才刘军师说的什么话题?他可是满腹学问的人,谈起前朝古事是内行,说出来让大家评判一番。”
  大厅中的众人因为喝了酒,接着酒兴,纷纷催促刘玉尺将他谈过的故事再说一遍。
  袁时中眉头微微皱着,他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和闯营将领发生争执摩擦,便看了一眼朱成矩。朱成矩知道袁时中的心意,便偷偷用右脚碰了一下刘玉尺的脚尖,让他不要说话。
  但刘玉尺这人向来自负,他感觉到闯营将军似乎有些不尊重他,而且他又自恃这个故事并非杜撰,乃是史书记载,无可辩驳的事情。便站起来拱手道:
  “玉尺不学无知,如有妄言,务请恕罪。我刚才说汉朝名将李广,有一天出去打猎,到黄昏时候,天色昏暗,忽然看到路边蹲着一只老虎,吓了一跳,赶快射出一箭,将猛虎射死了。走到近前仔细看,才发现根本不是猛虎,而是一块形似猛虎的石头。再看那支箭一直射到石头里面去,不但箭头,连箭杆、箭尾巴上的翎毛也射进去了。这叫做‘李广射石’,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你们说李广的神力是不是很惊人?”
  旁边的几个读书人都读过史记,连忙附和说:“是啊!李广射石的故事确实千古流传,李广要生在今日,一定也是闯王麾下的一员大将。”
  李岩、傅宗龙都熟知这个两千年来脍炙人口的故事,范青也是熟知的,他们心中都有些糊涂,不明白李双喜为什么要在这个故事上挑毛病。大家都看着李双喜,知道他平日里是个成熟稳重的青年,不怎么和人争执,可今天怎么忽然嘲笑起刘玉尺了,是鸡蛋里挑骨头,还是真的有自己的见解?
  
第226章
斩杀李友
  李双喜冷笑道:“刘先生,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有其事么?我是个粗人,但有些事情我爱动脑想一想,哪有射箭把箭杆也射到石头中去呢?这事绝不可信。”
  刘玉尺平时擅长察言观色,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与闯营将领发生争执。但今天他喝了酒,正处于兴奋状态,再者看李双喜是个年轻将领,不想被他小觑,所以继续争辩道:“这可是‘史记’上写的明明白白的呀!”
  旁边一名秀才也带着三分酒意附和说;“这‘史记’我是读过的,文章写的真好。”
  刘玉尺接着道:“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原话,没人怀疑过。‘史记’是千古不朽之作,上同‘左传’、‘国策’,下同‘汉书’,都是光辉万丈的,李广射石的故事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篇,写的明明白白,岂是玉尺所敢杜撰?”
  李双喜轻蔑的笑了笑,道:“你们读书人满肚子墨汁,说话动不动就引经据典,但好多书上写的东西,都是人云亦云,自己不动脑筋想一想对错。我虽然是大老粗,没读过什么书,不过遇到事情总是要想一想对错。我十岁加入闯营,就开始学射箭,今年二十二岁,十二年间,我射过不计其数的箭,也看将士们射过无数箭,哪有箭能射入石头,就是一块泥巴也射不进去。说射箭能把羽毛也射入石头,更是瞎扯了。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不用射石头,就是能射入砖头、土坯都算我输。”
  这番话说得刘玉尺和一番刚才附和的秀才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李岩和傅宗龙都觉得李双喜的见解很新鲜,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又真是这个道理,可见李双喜也是一个有心计的青年。
  李岩不想刘玉尺太尴尬,就笑着为他解围,“双喜说的有道理,李广射石的故事虽然写在史记当中,不过仔细一想,确实不太可能。大概后来读书人也有些怀疑,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就把‘没羽’两字改成‘没镞’,这镞就是箭头,汉书上只说把箭头射入石头当中了。”
  李双喜微微摇头,道:“就是箭头也不行,箭头也射不进石头,从来我没见过谁能把箭头射入石头当中,你们有谁见过?义父天生神力,能拉三十力的硬弓,百步之外能射穿双层棉甲,可是我看义父也不能射入石头。”
  张鼐附和道:“对,我见过义父射箭,不能射入石头中。”
  范青忽然在座位上笑起来,道:“在商洛山突围那次,我们去捉周山那回,我亲眼见过闯王射箭,一箭射在悬崖的石头上,迸出来火星,又被弹了回来,那石头只掉了一点皮,这是我亲眼所见。”
  听范青这样说,众人就没有敢反驳的了。李双喜笑道:“看看,我说的对吧!义父那么大的膂力,也只能在石头上迸出火星,射掉一点皮,不可能射入石头。你们读书人脑筋太死板了,把书上的话都当成对的,不自己用脑子想一想,真是太可笑了!”
  刘玉尺有些尴尬,但范青已经发话了,他也不敢反驳,只是尴尬的笑道:“太史公写史记,洋洋数十万字,也许这个故事未经取证,也是有的。”
  傅宗龙忽然笑道:“这射石没羽的事情,古书上好几个地方都提到,不专是对李广说的。司马迁写在李广身上,别人就写成另外的武将身上,其实都不足凭信。”
  刘玉尺自恃读书很多,不大瞧得起李岩和傅宗龙,他却不知,李岩和傅宗龙一个举人出身,一个进士出身,都是才学丰富,读书比刘玉尺多的学者。
  只听刘玉尺反问道:“请问傅学士,不知还有哪些书上提到过射石没羽,敢望赐教?”
  傅宗龙微微一笑道:“吕氏春秋有一篇,写‘养由基射兕中石,石乃饮羽’,养由基是古代神射手,他要射野牛,结果射中了石头,于是不但箭镞射入石头,连箭杆和雕翎都一起没入石头。还有刘向的‘新序’中也说楚熊渠夜行,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在卧着,弯弓射了一箭,结果射石没羽。”
  李岩也笑着补充道:“史记上李将军列传其实并没说是射石没羽,而是说‘没镞’,汉书上说的是‘没矢’。刚才刘先生说史记、汉书上都说射石没羽,恐怕是记错了。那‘矢’是包括箭杆而言的,箭羽也在其中,但毕竟还是没说‘没羽’二字,如今所说的‘没羽’不是书上原话,而是从‘饮羽’来的,这‘饮羽’二字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听了李岩和傅宗龙二人引经据典,将他刚才说的话驳斥的体无完肤,刘玉尺不禁脸孔通红,只觉得热辣辣的,不知说什么才好。袁时中也觉得自己脸上很没光彩,虽然依然挂着笑容,但笑容也僵硬了。周围几桌举人秀才士子,本来都以为闯营的将领不过是些粗人,那想到军师和学士都是这般才学过人,学富五车,这些人都不禁对刚才自己在酒桌上的高谈阔论有些惭愧,对闯营众将也收起轻视之心。
  范青和李岩、傅宗龙交换了一个眼神,觉得十分有趣,但他也不想让袁时中太过尴尬,便举起酒杯笑道:“咱们一边听故事,一面用故事下酒,来干了这杯。”
  众人连忙端起酒杯,共饮了这杯。刘玉尺见没人替他说话,感到孤立和难堪,他心中暗暗生气,不得不端起酒杯,道:“闯营各位将领和先生都见识不凡,佩服,玉尺佩服!”
  李双喜见李岩向他使了一个眼色,知道李岩不想让袁时中太尴尬,便笑笑道:“刘先生其实学问比我高的多,只是太相信书本了,把书本上的话句句都当成真的,不敢怀疑。我就不同了,没读过书,对那些大家、权威之言,没什么敬畏之心,所以反倒能发现点毛病出来。其实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就算孔夫子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对不对?”
  李岩笑道:“是啊,孟子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不可靠的东西很多,有时候颠倒黑白,有时候隐恶扬善,有的地方是根据传闻,道听途说,有的地方则是故意栽赃,种种情况,不胜枚举。”
  大家听了这话,纷纷点头。正当酒宴又开始热络起来的时候,忽然吴汝义进来,在范青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范青立刻脸上露出不快神色,道:“真有此事?”
  “真有此事,马上就来了!”
  范青脸色变得非常阴沉,低声道:“好吧!来到之后,就把他带进来。”
  同席的众人见范青脸色难看,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登时都停止说笑,连端起酒杯都悄悄放下,田见秀忍不住问:“大将军,出了什么事?”
  范青没作声,眼睛望着大厅外面的,等待吴汝义带那些人进来。
  李友是刘宗敏的副将,原本在青年将领中排名第一。可是刘宗敏和范青闹别扭,从攻打开封开始就称病不带兵马,这也让李友在军中地位下降了许多。现在连李双喜、张鼐这些原来的小将带兵的数量都超过了他。而李友不受范青重用,只能干些运用粮草,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任务,攻城拔寨,领兵作战是轮不到他的,这也让他十分郁闷。
  这次豫东作战,李友的任务是运送粮草辎重,可他不甘心只做个管理后勤的将领,就自作主张,带领数千人马,向东行了一百多里,到了商丘东面的夏邑。因为夏邑的县令已经逃走,县里百姓听说是闯营的人马,个个欢喜,打开城门,焚香迎接,于是李友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夏邑,还从夏邑带回来一些父老,向闯营表示投顺,以显示自己的功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