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9/1016

  李嘉统一全国后,转运使司自然也就统一了全国的税收,而铜铁继续专营,带来了大量的税收。
  由此,数年来整理,终于得出来一个比较精确的铁产量——五百余万斤。
  按照粗略的两千斤为一吨,就是两千五百吨。
  而民营铁矿,则继承了前唐的两成赋税。
  五百万斤,按照铠甲三十斤来算,就是二十万件。
  属实不算太多,但比前唐又多了一大截。
  无他,实在是军阀割据,铁矿开采量不断上升,还有为了收割财富,争相锻造铁钱。
  这样极大的促进了铁产量的爆发。
  前唐元和年间,只有两百万斤而已。
  五十万斤的生铁,锻造农具,也不过是一二十万把罢了。
  但,这也对生产力有了极大的促进,毕竟以前铁都为军队服务的。
  铁产量最多的,反而是缺铜的蜀地,也就是西川,巴东,兴元三府。
  由于缺铜,几代蜀王锻造了不少的铁钱,铁产量大增,冠绝全国。
  “这样的产量不行啊!”
  皇帝看着转运使司的奏疏,不由得对胡宾王说道:“今后几年,用兵的地方很多,替换的器械,以及农具,都得用啊!”
  “士农工商,以农为本,不可不凶之。”
  忙完了南征北战的十年,李嘉终于能喘口气,发展一下精力了,首先的目标,自然就是手工业。
  手工业中,采矿业,则是重中之重。
  铜矿可以造钱,铁矿可以增加军队战斗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少府这边,有多少铁矿?”
  “陛下,小型铁矿售尽,只有一些大铁矿留在手中,年产生铁百万斤。”
  李安国轻声汇报道,他这个少府妻正卿,出现的时间有点少了。
  胡宾王闻言,瞳孔一缩,好家伙,少府竟然拥有整个天下两成的产量。
  也就是说,年产是六百万斤铁。
  “少府寺这边,主要是石碌铁矿,虽然产量大,但成本高,用铁依旧不足,无论是造船,还是其他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铁,暂时不能挪用。”
  “是!”胡宾王点头。
  皇帝都这样说,他能如何?
  “转运使司衙门,尽可能地提升铁矿产量,如农之曲辕犁,以及筒车,重视技艺,事倍功半。”
  李嘉普及着技术的重要性,对于矿产,以及炼铁来说,技术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像是宋朝,铁产量不过数百万斤,而到了明朝,由于不禁私矿,且税低廉,导致钢铁产量爆增到了三千万斤。
  到了嘉靖年间,甚至超过了亿斤。
  像是高炉技术,活塞式鼓风机,等等,都是民营铁厂创造普及的。
  “类如高炉,鼓风机等技艺,要多多奖赏,莫要吝啬。”
  “诺!”胡宾王点头应下,关于政绩,他倒是颇为认真。
  “铁聊完了,那铜矿呢?”
  皇帝眯着眼睛,问道:“铜、金、银,此三者是钱币,全国百姓都能接受,多增产一些,也能缓解钱荒。”
  “陛下,全国各地,金银甚少,铜矿枯竭,也只有金山岛,才能大规模的产量。”
  说到这,胡宾王不由得述说道:“商税交钱,虽然钱票盛行,但依旧喜爱铜钱,银币,去年转运使司收到的钱票,不足十万贯。”
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果然,人们对于纸钱的不信任,从来没有改变过。
  价值高用银币,再是金币,普通的话就是铜钱,总而言之,纸钱终究还是太过于尴尬。
  只能算是弥补钱荒,平常是没有几个人会用的。
  闻听到这番话,一旁的李安国,不由得戳穿他的谎言:“据我说知,平日里,转运使司衙门,可是不收钱票的,您这带头不收,百姓们怎么会用?”
  “百姓们不用,我怎么收?”
  胡宾王不由得反驳道:“钱票降的厉害,一贯钱票,只值九百钱,民间更热衷铜钱,银币。”
  “好了——”
  皇帝听闻这般说辞,不由得皱起眉头道:“无论如何,转运使司算是做错了,钱票怎能不收?你越是不是收,越是不值钱。”
  “天下钱庄那里,是第一个始作俑者吧!”
  李嘉也没有放过李安国,不由得冷笑道:“少府寺真是好大的胆子,精神连朕的话,都听不进去了。”
  “陛下息怒——”
  李安国忙不迭地跪下,高呼道:“小的该死,小的知错了,此事皆因为钱票造假之事,让天下钱庄损失数百贯,由此就甚少接纳钱票了。”
  “民间则由于钱票有造价,自然就无从信任,所以钱票所用日少,也不再被喜欢。”
  “假钱?”
  李嘉微微一愣,他扭过头,说道:“钱票的纸,水印,数字,都属于独一无二的,怎么会有假钱?”
  李嘉着实不敢相信。
  这纸钱,相当于兑票,自然而然,防伪技术十分高超,无论是水印,还是磨痕,乃至边缘地方,独特的防伪标记,足足有上十种。
  如果说那些贼,能够仿制得了,除非他们是内贼。
  “陛下——”
  李安国苦笑道:“那些防伪标记,对于钱庄的老师傅来说,自然一眼就认出来了,但假钱八九成相似,鱼目混珠下,普通的学徒都难以分辨。”
  “而,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这种携带两三种标记的假票,更是防不胜防,难以区分。”
  “也,且只有铜钱,银币,才不会欺骗人。”
  闻言,李嘉不由得被其噎住了。
  的确,钱票虽然轻便,但也正是因为太复杂的辨识度,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你无法指望不识字的百姓那么聪慧,绝对会大失所望。
  皇帝想了想,苦笑道:“果然是最简单的,才是最长久的。”
  为了解决钱荒,李嘉推出金银币,以及钱票,两种货币。
  银币普通的一枚,重约半两,也就是价值一贯。
  如今银铜比例是一银两铜。
  含银量,在九成左右,剩余的一成是铜、锡合成,赚取些许差价。
  而金币,则也是半两重,相当于五银,五贯钱。
  所以,市场上流通的钱币,最低为一文,最高为一金币,价值五贯钱。
  到了这个样子,钱票作为中间货币,就比较尴尬了,加上纸制的,信用太低。
  李嘉也逐渐意识到这种情况,今次就因为区区一个造价事件,让钱票急转直下。
  说到底,还是根基不稳啊!
  “罢了!”李嘉摇摇头,说道:“钱票自今日起,只能兑换成铜钱,铜钱不再拟定为钱票。”
  说白了,只进不出,用不了几年,钱票就会退出市场,到时候自然无法流通了。
  “陛下,据传,大理国拥有铜矿,而且是上好的赤铜。”
  李安国轻声说道。
  “不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9/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