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1016

  一众大臣们,围绕着皇帝,或拍着马屁,或谈论着一些杂物。
  比如,之前以赵诚为首,如今孙钊为总编撰的《唐末六朝传》,现如今,又改成了《六国传》,朝变国,皇帝称作国主。
  春秋笔法,用的极为顺手。
  “六国老臣,史料,已经齐整,现如今进行了修订,还请陛下御览!”
  孙钊颇为兴奋地说道,虽然说一开始是赵诚编撰,但后半截可是他接手,也有他的一半功劳,青史留名,已经不在话下了。
  “送到我的书房去吧!”
  皇帝点点头,随即问道:“对了,句读之法,可曾运用?”
  所谓的句读,就是如今的标点符号。
  古人的书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名声大的,就自我进行短句,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个意思是愚民,一个强调教育,就因为短句不同,意思大相径庭。
  只要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是主张有教无类,并且是历史上第一向平民传授贵族知识的,怎么可能会主张愚民呢?
  也正是因为断句不同,所以儒家学派太多,如公羊,思孟,心学,理学,古文学,今文学等等。
  现如今的,像爱迪生的天才汗水说,其强调的就是天赋,但书本却强调努力。
  而这种孔子话语乱断,就是民国时期开始的,就是为了打击儒学,无所不用其极。
  官方著书,就是得强调正统性,绝对不能出现漏洞,被人利用,所以必须句读,强调严谨。
  “陛下,如今《六国传》中,用句号,逗号,以及分号(;)三种,如此一来,就算是普通的百姓,也能熟读了。”
  孙钊颇有些不情愿地说道。
  “嗯,这样就非常好啊!”
  皇帝高兴道:“你们这些读书人,就是矫情,句读早已经出现数百年,但就是不用,生怕人家学会,就不用向老师学习了。”
  “之前的学阀,世家,就是这样起来的,垄断学识,增加困难,让普通的学子一知半解。”
  “这样好吗?”
  皇帝反问道。
  众臣哪怕心里反对,但面上却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
  “都知晓这样不好,那就得去改变!”
  李嘉哪里不晓得这些文人的心思,一个个比小气,对于知识的垄断,比谁都认真。
  而对于皇帝来说,知识越是普及,代表着社会越发安定,读书人讲究忠孝,这样的普通读书人,才是国家的根基。
  说着,皇帝起身,说道:“那十三经,各地的刻本不同,错漏百出,以致于科举时,许多举子无辜被罢黜,着实不该。”
  所为的十三经,乃是晚唐时期开科举士的官方版本,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再加上《易》、《书》、《诗》,以及后来的《论语》、《尔雅》、《孝经》。
  组成晚唐的十二经。
  李嘉见之,没有《孟子》,堂堂的亚圣不在,这还得了?
  于是加入《孟子》,成就十三经。
  复国后的历届科举,都是采用的十三经的内容,算是模范课本了。
  但,十三经在秀才试还行,勉强可以过举人,但在春试,也就是会试,绝对不能行的。
  经史子集,囊括甚广。
  即使如此,十三经,依旧是基础内容。
  “陛下圣明!”百官拜下。
  “朕有意,以朝廷出面,编订十三经,以为模范,各经造以数万册,发放与各县。”
  皇帝雄心壮志,终于想起来,自己在文教上的举措很少,要想名声大振,还得让读书人感恩啊!
  “孙卿家——”皇帝轻声喊道。
  “微臣在!”
  孙钊立马应下。
  “《六国传》后,这十三经,就交由你来弄,政事堂的宰相们也都一起去,一定要纠错正本,然后再刊发全国,让百姓们,读上真正的无错漏的书。”
  李嘉笑了笑,说道:“刊印之耗费,就由少府寺来出吧,也算是朕的一点心意。”
  “陛下此举,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可是天大的恩德!陛下圣明——”
  百官们立马拍起马屁,这可真是诚心实意了。
  皇帝也颇为受用。
  别的不说,十三经,每本刻印数万册,这里面的成本,可是不小。
  在市面上,一本论语,数万字,价格在一贯到两贯间,如果普通人,真的要把十三经凑齐,没有百贯,绝对是难成的。
  而且,记住,这是没有注释的,没有注释的文言文,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上二楼没梯子,除了天才,都得摸瞎。
  注释本十三经,一整套下来,四五百贯属于正常了。
  而,在洛阳周边的地价,一亩上等耕地,也不过三五贯,一套十三经,几乎就可以买下百亩地了。
  当然,便宜的也有,手抄本,错漏很多,这要是读错了,一字之差,就能影响功名。
  皇帝粗步估计,这十三经下来,数万套,没有几十万贯挡不住。
  没事,文教事业嘛,值得付出。
  “对了,在长沙时,我令各县设教谕,州设学正,府设提学,平日里督促文风,最多不过是科举试,管控秀才举人罢了,颇有些虚妄!”
  皇帝想了想,终于想起了自己当年一拍脑子,创造的官位,在如今是没有的,自己亲自设立的。
  “这般,各县设县学,州为州学,府为府学,教谕,学正,提学,平日里无事,就亲自教学督促学子,倡导学风嘛!”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心思莫名
  像学官,县学谕,州学正,府提学,基本上是伴随着科举制的秀才举人等级考试而进行的。
  或者说,那些秀才举人们,已经是预备役的官吏了,普通的官员肯定不好管,所以设置学官,也就正常了。
  而李嘉此时感觉,如此设置各官,颇有些浪费,还不如让他们专管教育事业。
  于是,就有了县学,州学,府学,官办的学府。
  而在之前,官办教育,也只有国子监,可见宋之前的朝代,依旧属于精英式垄断教育。
  “这件事,就由礼部来弄,县学等入学门槛,教师,屋舍,规矩,学田等等,都要有所规矩,章程,才能有所延续。”
  皇帝想了想,随即道:“记住,学校之道,不在于家产背景,而在于学问,只要学问好,就得录取,学问差,就得罢黜。”
  “是——”礼部尚书黄天况立马应下。
  “文教兴而国兴,不可不察,吏部考成,须得将文教纳入其中啊!”
  皇帝看向了吏部尚书,后者立马应下。
  只有官员重视,文教才能兴,而老考成法,就是其鞭子。
  说句实在话,也只有读书人多了,才会有吃了没事的人研究工匠之学,从而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清楚表明自己的重视程度后,皇帝欣赏了一番乡村之景后,正待离去,忽闻一阵喧闹声。
  “哈哈哈,快来啊,这牛好大啊!”
  皇帝抬目一瞧,不远处,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正带领这一大堆萝卜头,不顾土地的泥泞,笑嘻嘻地跑动在田埂上。
  其身上的昂贵襦裙,早已经沾染了泥土,哪里有个女孩样子。
  其带头的,就是长公主李薇儿,青春洋溢的少女,满脸的欢喜模样。
  她的身后,紧随而动的,就是许国公主李燕奴,之后还有一群闹腾的公主们,五六个成群,在一头牛旁,左看右看。
  至于李薇儿,更是胆大,直接骑在牛背上,耀武扬威的模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