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9/1016

  “走,田福,咱们去宫外逛一逛!”
  皇帝兴致盎然地说道,满脸的期待之色。
  “是!”田福为难地笑了笑,天知晓,他作为内侍省最大的官,皇宫的总管,管理着大部分的宫女宦官,每天的事堆积如山,不比皇帝轻松多少。
  但是没办法,他的第一要务就是陪皇帝,皇帝舒服了,他才能舒服。
  主仆一番打扮之后,几十个侍卫随身而行,经历了多次,大家都习惯了。
  由于是初冬,李嘉着了一家普通富庶人家的黑兔袄大衣,鹿皮靴,戴着毡帽,就这么悠哉悠哉的出了皇宫。
  就在他刚出皇宫不久,皇后,太妃,政事堂宰相,已经全部知晓了。
  大家都奈何不了这个皇帝,只能任由他闲逛了。
  “今次,我依旧姓李,化名为李华。”
  李嘉轻声笑道,这个名字,可是某门功课必须出现的,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是!”田福应下,他倒是无所谓,鼻子上粘了胡须,胖乎乎的身躯,倒是添了一分威严,仿佛是个管家。
  “走——”
  坐着马车,烤着火炉,李嘉望着虽然初雪已下,但依旧热火朝天的洛阳城。
  各坊中,街道齐整,孩童不时地嬉戏玩乐,捕快们不时的巡察而过,充满了烟火气息,安全感十足。
  而在坊的建设上,配套的修建了比较先进的御沟或羊沟,使得地面上的污秽较少,干净整洁,一眼望去,就比较舒服。
  正所谓街衢洞达,闾阎且千,坊各有别,开阔而齐整。
  至于市,则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即使分了九个市,但依旧是人不得顾,车不得旋,南来北往的,南腔北调的,南北之货,络绎不绝。
  比如开封,多了一份秩序,少了一分繁杂。
  人多而不乱,货多而不杂,这正是李嘉所需要的。
  “这才是我心中的洛阳城啊!”
  感叹了一句,李嘉随口道:“去城南!”
  “陛下,那里比较乱些!”田福迟疑道。
  “没事,就去城南。”皇帝语气坚定。
  在古代,讲究的是坐北朝南。
  洛阳也是如此,皇宫处于正北方,而各衙门,勋贵,高官,遮住了城东,皇宫的东边。
  这两者都处于洛水以北,城东,只是相对而言罢了。
  而在城南,这主要是普通百姓的住宅。
  天然的就把皇帝和贵族高官,隔绝开来。
  除了方位以外,城南地势较低,如果洛水暴涨的话,城南是肯定被淹的,而城北则无事。
  当然,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洛水,不可能出现这种暴涨。
  而像汴梁开封,就非常有可能了。
  田福自然没有意料到皇帝去平民区,所以比较诧异。
  马车一转,快速地朝着城南而去。
  过了分界桥,李嘉言语到:“去,城南的平安医馆!”
  “是!”田福这才恍然大悟。
  平安医馆,是从山西回来后,以随军大医王怀隐为首,再收集一些其他的大夫,从而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平安医馆。
  由于其他的名医,都有自己的医馆,自然不可能常驻,于是就形成了特别的轮岗制。
  除了王怀隐是一年到头常驻,并且担任医馆总医师,其他的大夫,基本上是每个月暂住三到五天。
  即使如此,平均每次驻扎的名医,也超过了十人,其他的学徒超过百人。
  也因此,分为给女子治疗的妇室,跌打损伤的骨室,以及邓寒内伤的内室。
  每日里,来往平安医馆的患者,超过了千人,普通的小病,徒弟看,大夫把关,大病大夫亲自看,实在搞不定的就一起看,倒是不显得混乱。
  而少府寺,每个月对其的贴补,超过两百贯,主要是大夫和学徒的诊费,药材还是得百姓自己付。
  况且,对于百姓来说,诊金才是大头,平常哪有那么厉害的大夫给他们看病?
  “这就是平安医馆?”
  马车停下,李嘉看着进进出出,络绎不绝的医馆,颇有些怀念,这与后世的医院,简直相差不了多少。
  人还是那么多。
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开药
  “这位郎君,也是为了看病?”
  刚下马车,一个老头子就笑着问道。
  “是啊!”李嘉错愕地点点头。
  “你这可是来对地方了,整个洛阳城,平安医馆可算是最好的医馆了。”
  老头穿着普通的嘉袄,黑乎乎的,里面恐怕就是鸭毛,鹅毛填充的,与稻草填充的贫民相比,倒是属于生过不错的类型。
  说着,他不由得赞叹道:“听闻这座医馆,是由皇宫中的圣人,亲自督促修建的,里面的大夫,整个天下一等一的厉害,但就是不收诊金,说是皇帝补了钱,咱们平头百姓,就不用付了。”
  “这样很好吧!”李嘉附和道。
  “岂止是好,简直是好的很啊!”
  老头一脸的高兴,仿佛腿上的伤,并不存在一般,他跳跃着,指着自己的大腿,说道:“你看我这个腿,走路时滑倒,如今有名医看病,不消一刻钟,就接好了,大夫说只要在将养个两三个月,就能完好如初了。”
  “而且,连医带药,只要个五六百钱,这要在往日,没个十贯八贯的,肯定下不来。”
  说着,老头不由得低声道:“说来也不怕笑话,真要是十贯,咱这条老命,也就罢了,丢了算了,不值得,拖累儿子。”
  说聊了几句,不一会儿,一个年轻人拖家带口,将老头子接走了。
  见到此处,李嘉不由得扭头,对着田福道:“一场疾病,就能让一个中等之家一贫如洗,甚至家破人亡,看来这个平安医馆,没有建错啊!”
  “郎君仁慈!”田福低声奉承道,笑道:“一间平安医馆,每个月两百贯,这要是来个十间,一年万贯都不止呢,恐怕圣人的内库,也是难以支撑吧!”
  “这……”
  李嘉噎住了,这钱还真算是比较多了,但也不可能让人白白的坐诊吧,
  “五都,必须都要有吧,可不能厚此薄彼!”
  李嘉无奈道,然后也不再言语了。
  一个医馆就那么难,像济慈院,这种收养孤寡老人以及孩童的机构,更是难以施行了。
  封建时代,这些机构,只是美好的设想罢了,地方上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朝廷对此,也无以为继!
  更何况,以封建王朝的尿性,除了开国那几十年,财政比较充足外,一般都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根本就徒劳无功。
  所以,就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吧!
  叹了口气,皇帝轻声漫步地走入医馆,嗅到了一股浓厚的药味。
  中草药,苦涩难闻,还有大量的烟火气息。
  当然,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缠身的病人,一眼望去,让人不寒而栗。
  索性,他直接进入内里,瞧见了正在为普通病人诊断的王怀隐。
  这位大夫,正低头诊脉,似乎过了快一刻钟,才抬起头,对着病人嘀咕了一声,然后开了方子,就让其离去。
  看也不看李嘉,就直接下一位病人,并且还随口说道:“这位郎君脚步声音轻缓,可见双腿软弱无力,是否,平日里精神不佳,难以入睡?”
  “是啊,怎么了?”
  田福满脸关切道,这大夫简直是神了,光听脚步声就能看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9/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