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0/1016

  不过,太妃侯氏也思量到了这一步,拿着两人年满十二,不能再拖的借口,直接劝说。
  对此,李嘉哪里敢再言语,这不是打破后宫的宁静吗?脏唐的名声可不能继续了,些许的钱财算不得什么。
  自神武八年(967年)正月,至十月初八,历经十个月,修缮一新的两座王府,尽显豪奢,象征着皇帝对于这位幼弟的恩宠。
  没办法,这一代,就是兄友弟恭。
  两座王府相邻,各自约二十来亩,配备了完善的官职,如录事参军、长史、诸曹参军、各卫帅、亲事府和帐内府的军官(典军等)。
  恩赏中,各自赐予了五十顷的土地,金银各千两,铜钱五千贯,其余的家具等无算。
  在食邑上,李嘉也没有亏待他们。
  卫王乃亲王爵,增赐食邑到五千户。
  而中山王,则是郡王爵,增赐食邑到四千户,这些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了。
  除此之外,在长沙时,李嘉还自己出钱,为这两人各自购得矿脉,每年几百上千贯还是能有的,并不缺少嚼食。
  等到他们成年,自然就有了官职,亦或者委以重任,建立封国,并不忧虑。
  至于王府的官吏,上百人之多,皆是挑选的老沉持重之辈,亦或者吴越,南唐,蜀国的老臣旧臣,一来挂个官位,二来也能为将来作打算。
  当然,像长史这般的重要职位,还是得由李嘉自己筛选的。
  太妃侯氏恋恋不舍,李宾也眼眶通红,虽然说是十二,但实际却只有十一罢了,还是个孩子。
  丽妃侯氏,则拉扯着几个儿子,一起给自己的儿子送别,好歹还有几个儿子能伴身边,倒是不怎么失态。
  李嘉笑了笑,无可奈何道:“娘娘莫要伤切,雏鸟迟早得出巢而飞的,卫王虽然年幼,但未来不可限量。”
  “再者说,同处一城,还是能经常见面的。”
  闻言,侯氏这才止住了泪水,眼中满含不舍。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随后的几个月,整个天下一直热闹喧嚣。
  首先是八月的秀才试,十月的举人试,这样从未经历过层层选拔的北方读书人,分外的好奇,担忧。
  幸亏,许多主考官都是来自南方,经验十足,才能勉强维持住局面。
  这场规模宏大的秀才举人试,从南方的海南,到北方的河北府,西边的陇右,东边的山东,二十三府,数十万人参与,轰轰烈烈。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名额终究是有限的,能够脱颖而出的终究还是少数的精英。
  残破多年的北方,第一次感受到文风的洗礼,读书人也第一次感受到地位的上升。
  秀才可以直接为吏,举人甚至可以直接授官为县令,这让北方上下为之疯狂。
  就如同南方经历过的那般,无数的私塾蜂拥而起,书本的价格一再上升,文风开始荡漾,文人开始被崇敬。
  读书与可以做官,第一次划上了等号,即使是最低级的胥吏,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而很现实的是,秀才试过后,秋税的征收格外的顺利,转运使司衙门的普及,也是如此。
  地方的豪右,也第一次见识到,秀才可以与县令侃侃而谈,也明白不光是进士,才可以为官。
  地位的上升,阶级的飞跃,只需要几场考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终于实践开来。
  也借住秀才举人试,大唐完全覆盖了北宋的统治,底层的百姓,读书人,也完全接受了这个新朝廷,不再抗拒。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抗拒,只是对于新朝廷有了信心。
  民间的老人,也重复的诉说着,从祖辈口中听来的大唐盛世,没有战乱,没有饥荒,一切都是那么安稳,舒适。
  虽然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甚至描述的也没那么仔细,但满眼的憧憬,却怎么也阻挡不了。
  这个天下,乱的太久了,人们渴望和平,渴望安稳。
  科举制的魅力,就是如此。
  而,像张齐贤,甚至直接放弃到手的州刺史一职,像个普通人一般,去考取秀才,举人,一步一个脚印。
  当张齐贤穿着长袍,持着竹扇归来时,李威惊呆了,他实在难以理解,好好的一州刺史不去担任,竟然选择去考试。
  “师亮,凭借当年的参谋之功,刺史之任,本就是你应得的,何以挂印而去?”
  “我的邓国公啊!”张齐贤看着一脸责怪的李威,不由得失笑道:
  “我这个州刺史,多亏了您向朝廷举荐,不然,一介白身,凭借尺寸之功,可以当得?”
  “我说你当得,自然当得。”
  李威气恼道:“偌大的山东府,你张齐贤的功劳,可是不少,如果不是你的年纪太轻,我甚至能表你作通判,转运使呢!”
  “多谢国公美意,在下受之有愧啊!”
  张齐贤一脸感动,因为一个新罗婢坐牢,结果反而莫名其妙的当了幕府的官,再努力成了州刺史,可以说,世事无常啊!
  不过,归根结底,李威才是他最大的恩主,也是他的举荐人。
  也正是因此,他才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官,参与科举考试。
  在他看来,文武殊途,开国初年,邓国公自然面子大,举荐官吏自然是小事,但,终究朝廷还是有规矩的,他身上被打着邓国公的烙印上官场,一辈子都洗不了。
  他可以毫无怀疑的相信,如果继续下去,他的一生最多止步于州府,位及公相,宣麻拜相,再无可能。
  随后的几个月,整个天下一直热闹喧嚣。
  首先是八月的秀才试,十月的举人试,这样从未经历过层层选拔的北方读书人,分外的好奇,担忧。
  幸亏,许多主考官都是来自南方,经验十足,才能勉强维持住局面。
  这场规模宏大的秀才举人试,从南方的海南,到北方的河北府,西边的陇右,东边的山东,二十三府,数十万人参与,轰轰烈烈。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名额终究是有限的,能够脱颖而出的终究还是少数的精英。
  残破多年的北方,第一次感受到文风的洗礼,读书人也第一次感受到地位的上升。
  秀才可以直接为吏,举人甚至可以直接授官为县令,这让北方上下为之疯狂。
  就如同南方经历过的那般,无数的私塾蜂拥而起,书本的价格一再上升,文风开始荡漾,文人开始被崇敬。
  读书与可以做官,第一次划上了等号,即使是最低级的胥吏,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而很现实的是,秀才试过后,秋税的征收格外的顺利,转运使司衙门的普及,也是如此。
  地方的豪右,也第一次见识到,秀才可以与县令侃侃而谈,也明白不光是进士,才可以为官。
  地位的上升,阶级的飞跃,只需要几场考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终于实践开来。
  也借住秀才举人试,大唐完全覆盖了北宋的统治,底层的百姓,读书人,也完全接受了这个新朝廷,不再抗拒。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抗拒,只是对于新朝廷有了信心。
  民间的老人,也重复的诉说着,从祖辈口中听来的大唐盛世,没有战乱,没有饥荒,一切都是那么安稳,舒适。
  虽然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甚至描述的也没那么仔细,但满眼的憧憬,却怎么也阻挡不了。
  这个天下,乱的太久了,人们渴望和平,渴望安稳。
  科举制的魅力,就是如此。
  而,像张齐贤,甚至直接放弃到手的州刺史一职,像个普通人一般,去考取秀才,举人,一步一个脚印。
  当张齐贤穿着长袍,持着竹扇归来时,李威惊呆了,他实在难以理解,好好的一州刺史不去担任,竟然选择去考试。
  “师亮,凭借当年的参谋之功,刺史之任,本就是你应得的,何以挂印而去?”
  “我的邓国公啊!”张齐贤看着一脸责怪的李威,不由得失笑道:
  “我这个州刺史,多亏了您向朝廷举荐,不然,一介白身,凭借尺寸之功,可以当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0/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