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9/1016

  这样一来到时候适合发展贸易。
  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莱州湾附近,有北方最大的盐场之一,莱州湾盐场。
  而在渤海西岸,沧州附近的长芦盐场,也是赫赫有名的。
  沧州距离幽州太近,所以青州的莱州湾盐场,李嘉肯定要去看看的。
  海风拂面,数百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极有气势,数百名盐丁弯着腰,赤裸着脚,在芦苇荡中砍伐着芦苇,捆起,充当熬盐的燃料。
  地面上虽然没有荆棘,但却满是碎石沙子,太阳烤着,颇为滚烫,但盐丁们却仿若未觉一般,不停地忙活着。
  骨瘦如柴,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脸色蜡黄,四肢如同芦苇杆一般细小,但却不停地打捞着海水,熬煮。
  “陛下,莱州湾盐场,每月可熬煮两万三千余石盐,供应整个山东府绰绰有余。”
  青州刺史恭敬地在一旁引路,一边介绍道。
  李嘉眯着眼睛,看着这群盐丁如此的凄惨,不由得摇摇头,说道:“这样的盐丁,共有多少?”
  “约莫五百户,三千来人。”
  “怎么来的?”
  “要么是附近的流民,要么是世袭的盐户……”刺史轻声道。
  “呵呵!”李嘉笑了笑,说道:“自前唐初,直开元,天下就没有盐税,更是没有盐户,随之安史祸乱,朝廷无以为继,只能以盐税而敛财,如此,盐户就来了。”
  皇帝一边说着,一边临近这些盐户。
  这时,是没有铁锅的,盐户们熬盐,一般采取的平底锅。
  两三寸厚的大平底锅,由数块铁片拼成圆盘状,直径达到了六尺。
  各块中的间隙,用泥拌石灰填塞。铁盘搁在用泥块砌筑成的、与铁盘直径相同、高约二尺的矮堰上,即为灶。
  灶内砌若干砖柱,以承搁盘块,留出烟门。
  盘上四周用泥、石灰、茅草混合而成的灰料筑成二尺高的围边,灌入浓卤,盘下灶内点火,以芦苇、茅草等为燃料,即可煎熬。
  海风,以及烟雾的侵袭,让许多盐户都成了瞎子,在这个时代,是养不起一个残疾人的。
  盐户们对于陌生人的到来,很是惊诧,尤其是其衣裳特别,前呼后拥,看上去就非同一般。
  李嘉走进一瞧,看着平底锅中的海水,不由得好奇道:“这里面熬煮的是海水吗?”
  “这位郎君,并不是盐水——”老人嘴唇干裂,脸颊削瘦,眼珠子凸出,见到这般大人物,不由得说道:“这是卤水熬煮的,若是海水,一百斤,也不过得盐五六斤,耗费上百斤的芦苇。”
  “卤水?”李嘉颇为好奇道:“那是如何得到的?”
  “卤水,就是天刚亮时,从沙滩上,采集表面的那层沙子,然后上面放芦苇,再浇灌海水,也就成了卤水。”
  似乎察觉这个年轻人是个大官,老人说的话越发的谨慎:“卤水熬盐,五六十斤,就能得十来斤盐,这是从古至今传来的法子。”
  “而且,海水也不能随便取来熬,还得挑个好位置,比较咸的。”
  这番话,与李嘉认为的大为不同,这种古人所积累的法子,的确是有所奇异之处,他继续问道:“那如何是个好的海水?”
  “石莲子。”老人疑惑了半晌,这才继续说道:“把石莲子放到卤水中,它要是下沉,则代表不行,浮一半,就是半盐卤,浮于水面,则是全盐卤,可以进行熬盐。”
  李嘉恍然,所谓的石莲子,就是莲蓬的果实,芯比较苦,需要拔出来才能吃,可以用药,清热解暑。
  不曾想到,竟然有这个法子来辨别卤水的含盐量,真是好玩。
  虽然不知晓原理,但看其信誓旦旦的模样,想必是做不了假。
  随后,李嘉则直接离去,路上,他不由得说道:“盐场的盐工这般苦楚,逃丁很多吧!”
  “这些年安稳许多,很多人就耐不住苦,就逃走许多!”刺史一边紧密跟随,一边说道。
  “那,贩卖私盐,赚了不少吧!”
  “微臣萧规曹随,并未贪图太多——”
  青州刺史随口说道,但立马反应过来,拱手,低头不语。
  李嘉笑了笑,看着他瑟瑟发抖地身体,不由得说道:“如果我没记错,无论是周还是宋,贩卖私盐都是重罪,约莫十斤即可斩首是吧?”
  “陛下饶命——”青州刺史匍匐在地,泣不成声地说道:“所有人都在弄,微臣若是不参与,恐怕性命难保,微臣不得如此……”
  “你是哪里人?”
  李嘉毫不理睬他的言语,厉声问道。
  “微臣是广州府人士——”
  “我就知道!”李嘉冷声道:“难怪口音那么熟悉,我就猜到了,真给我长脸啊!”
  看着脚下如同死狗一般的刺史,李嘉冷哼道:“朕三令五申,又有黜陟使巡查,不料来的青州半年,你就变成这般模样,还有脸见朕?”
  “臣,臣,并非在青州就这般的……”
  男人哭腔道,涕泗横流。
  “好,很好——”李嘉被气到了:“不曾想,你倒是个实诚人啊——”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盐业革新
  皇帝充当了一次黜陟使,对于某些官吏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震慑。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食盐的利益之庞大。
  于是,李嘉将整顿莱州湾盐场的重任,交与了邓斌,这位宰相也终究没能闲下来。
  莱州湾的盐场,供应整个河北山东地区,数百万人口皆依赖其盐,而为了维持盐业的利润,六代以来,皆用重刑,如后周时,贩卖十斤私盐者,判处死刑。
  官盐每斤数十钱,而私盐最多不过十来钱,私盐一旦泛滥成灾,那么就会导致盐税缩水,以致于财政困窘。
  数千人从事的盐场工作,毋庸置疑,其中的猫腻肯定很多。
  不过,皇帝却没有亲自去处理,他是来巡查的,而不是来理政的。
  青州距离登莱很近,换句话来说,它拥有着海航优势,可以勾连高丽和辽东而去,建立贸易往来。
  李嘉来到了青州,附近州县的官吏皆拜上,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皇帝真的可以一言以决生死。
  接触了些许官吏后,李嘉也有些烦躁,他索性见了两个从事海贸的商贾。
  两人一胖一瘦,倒是令人眼前一亮。
  “庶民张齐、李继,叩见皇帝陛下——”
  “起来吧!”李嘉摆摆手,端坐着,看着这两人,不由得问道:“听闻你们二人,乃是从时候海贸,数次来往与高丽,辽东,如今,高丽又如何了?”
  “启禀陛下,高丽王名曰王昭,也是个有作为的国主,尤其是前些年与王师交战大败,索性痛定思痛,大肆模仿朝廷,进行所谓的革新之策。”
  张齐弯着腰,陪笑道。
  “哦?”李嘉来了兴致,连忙问道:“有什么革新之策?”
  “庶民不敢妄言,只是晓得,其大开科举,又模仿御营,设立禁军等,总而言之,其国内倒是忙活的很。”
  “而且,我们还听闻,高丽国厉兵秣马,似乎准备用兵与东北,西北地区……”
  “这般啊!”
  李嘉点点头,看来高丽人的模仿精神还是没有断啊,只不过其是豪族联盟罢了,再改革,能好到那里去?
  “你们下去吧!”
  摆了摆手,李嘉直接站起,从某个箱子中,找寻到了一副东亚地图,其中高丽的位置极为显眼。
  高丽人一直想要北扩,而其中,渤海国地区,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位置,这里农业生产成熟的地界,比高丽国还要富庶。
  即使契丹人一直进行恐吓,也无法磨灭其对于北方的觊觎之心。
  “这是一件好事!”
  虽然建立了朝贡关系,但李嘉从未相信过高丽人,实话来说,一个不停学习革新的国家,其实更加可怕。
  只是,高句丽早就泯灭,东北新崛起的契丹人,取代了它,甚至,威胁更大。
  这个时候,高丽国就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之前,围攻契丹人,高丽定然会有兴趣。
  “有了高丽当炮灰,其实很不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9/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