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7/1016

  南方虽然太平多年,保存了不少的元气,但却缺乏精兵强将,更是少有良将,像郭守文这般能文能武者,甚是少有。
  关键是,其乃郭氏旧人,被赵官家猜忌,又对宋国了解颇深,其背景着实应景。
  “部署——”郭守文恭敬地拜下3。
  “国华来了!”张维卿笑着说道:“来,坐下说,咱们一家人,用不着这般生分。”
  “是!”郭守文受宠若惊,小心地坐下,举措得当,没有武将的粗糙。
  “朝廷知晓了你的功劳,已经记录在案,等战事结束,就一并合算,如今只能委屈你,暂时担任都指挥使一职。”
  张维卿轻声道,看向其反应。
  一都百人,五都一营,五营一军,其主为军主,也称作都指挥使,乃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再之上,就是统领万人的厢。
  不过,按照新军制,地方总兵统帅一万五千人,而禁军中则万人一大营,提督一人,副提督两人,所以,他其实距离高级军官只有一步之遥。
  郭守文这些时日,自然了解唐国的制度,尤其是军制更是了解,两万五的厢缩减到一万五,御营更是削减到万人,厢的编制都没了。
  况且,这他这个都指挥使,虽然只有两千五百人,但底下的军队,着甲极高,吃食好,兵卒精悍,着实算是精兵。
  这对他来说,算是极大的信任了。
  “多谢部署大恩!”郭守文一脸感动地说道,言语很是激动。
  “这是你应得的,也是朝廷和陛下的赏赐,与我无关。”
  张维卿摆摆手,连忙推脱,这事记在心里就行,用不着说出来,不过,对于郭守文这番话,他倒是挺满意的。
  懂规矩就好。
  “今日人多眼杂,我看你有所想法,也就没找你,如今只有你我二人,有事就尽管言语。”
  张维卿语气平淡,不过目光中却是期待满满。
  “部署,实不相瞒,凤翔军藩帅王彦超,乃是一等一的老将,镇守凤翔多年,极得军心民心,若是强攻,即使拿下,也会损失惨重。”
  有了提拔做铺垫,郭守文算是没有疑虑,诚心说道。
  “我自当省得。”张维卿摇摇头,说道:“凤翔军的骑兵不下三千,具是精骑,而咱们无有骑兵,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定然难当,虽然铠甲军械多了些,但却难当大任。”
  “部署所言甚是。”郭守文点头道:“王彦超虽然厉害,但凤翔军却为藩镇,比不了东京的禁军,那三千精骑,乃是凤翔军的牙兵所在,王彦超的心头疙瘩,只要设计拿下,凤翔必定胆寒,传檄而定。”
  “王彦超是藩镇出身,识时务。”
  “此言有理。”张维卿点点头,凤翔军的弱点他当然清楚,这也算是一句合理的废话吧!
  见其语气,郭守文心中一紧,暗骂自己说了废话,那射声司鼎鼎大名,还需要自己来重复?
  见此,他连忙说道:“部署,实不相瞒,关中藩镇,其实对于朝廷并非皆如王彦超般的心思,就算是王彦超,也是因为凤翔军之故,不得不出兵。”
  “所以,只要舍弃利益,就可让凤翔军腹背受敌,甚至旦夕间易帜。”
  听到这,张维卿立马就有了兴趣,长久的待在南方,藩镇几乎消失殆尽,对于他们的心思倒是不甚了解,骤然听闻这般道理,他颇为惊奇。
  见其来了兴趣,郭守文连忙述说了东京对于藩镇的削权,如设立县尉,审核死刑,安插知县,抽插精兵入京,以及设立转运使调配钱粮等。
  这些大唐朝廷理所应当的权力,但对于藩镇来说,无异于从他们心口割肉,一刀又一刀,因为禁军,却又无可奈何。
  闻言,张维卿感慨道:“宋国之患,乃是藩镇,朝廷北伐正当其时,若是再给予其些许时日,怕是中原合力。咱们再没希望了。”
  听完了这些,张维卿又继续问其该怎么行事,或者说,从哪里入手。
  郭守文这才道出了实情:“静难军节度使杨廷璋,其姐乃是周国太祖之嫔妃,由于其身份之故,备受猜忌,甚至有性命之忧,如今从河东来到关中,虽然他一向安分守己,但某却知晓其心中苦涩。”
  “静难军军额虽然只有五千,但杨廷璋甚是爱兵,带兵有方,只要勾连,其刚好在凤翔之北,只要一动,定然能拿下凤翔。”
  军额,也就是藩镇的军队数目通俗来说就是编制,为了限制藩镇的军队数目,超出即受惩罚,北宋后来的那些节度使,如果没有赐军额,其实就只是名号罢了。
  “胳膊拗不过大腿。”张维卿摇摇头,颇为欢喜地说道:“有所援兵,凤翔定然易下,京兆府指日可待。”
  “国华,你与杨藩帅可有联系?”
  “末将因为家事之故,自幼养与郭氏亲军,与其有些熟悉。”郭守文谨慎地说道。
  他还是藏了些许,并没有把之前的联系透露出来,不然直到现在才明言,居心何在?
  也只有到现在,大军处于困境中,才能凸显他的地位,早吐露就不和时了。
  “这便大好了。”张维卿激动地抓住其手,说道:“凤翔若下,国华居首功也,你且告诉杨藩帅,嗣周王正已成婚,朝廷善待周臣忠臣,只要起事,无论成与不成,朝廷也不吝啬名爵富贵。”
  郭守文感受到这番亲切实意,忍不住继续说道:“末将定然说服其归降朝廷,以报朝廷恩德。”
  别的不提,唐国却是富庶,爵位吝啬,比待在宋国担心受怕,算后账强太多。
  张维卿点点头,心里越发的满意,停滞大半个月的关中战事,终于有了进展,这让他无比的欢喜。
  由于地理的局限,他并不了解其他几路兵马的进展,让他颇为焦虑,生怕人家得了首功,一日千里,跟在后面吃灰。
  这个郭守文,果真是福将啊。
第九百四十九章
  陈仓并不大,自前唐以来,改名叫做宝鸡,但大家依旧称呼其为陈仓,上千年的习惯,并不是容易改掉的。
  从大散关出来,就是渭河,而陈仓城,就在渭河与汧水之间,两者在陈仓东面汇聚入黄河中。
  也就是说,陈仓是附近的渭河平原的门卫,昔日诸葛亮饮恨陈仓,郝昭千余人就守住了,让其不得不出陇右岐山。
  王彦超待在陈仓城中,虽然城池安稳,但他依旧难以镇定,甚至可以说心慌意乱。
  如今乃是四月末,春耕已然结束,再过一个月左右,就是夏收时节。
  为了抵抗唐军,凤翔府召集了大量的军队民夫,大量的劳动力本来就缺了春耕,如今若是再缺夏收,那么今年真得吃土了。
  他与普通的藩镇不一样,深知鱼水的道理,百姓衣食无着,那么凤翔军,日子也不好过,他是藩镇,可没有朝廷拨粮,只能自给自足。
  军队被牵制在大散关,着实不妙。
  他辛辛苦苦为赵官家看守门户,援军也就罢了,他供应不起那么多粮,但钱粮支援一个也无,纯粹是他一个人在战斗。
  他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
  “我这不是徒为他人做嫁衣?挡刀子?”
  这般想着,他猛地下定决心,摸着胡须说道:“这大散关一时半会而攻克不了,还是守着陈仓城吧!”
  “陈仓城小且坚,留着数千人即可,再遣散那些民夫,杂兵,只有留下几千人进行支援。”
  随即,大散关前的军队,也为之散去,徒留下那座陈仓城,隔着渭水相望。
  张维卿为之一喜,这下主动许多,联络他人也方便了些,但那座陈仓城,依旧让人不舒服。
  关中不愧是帝王之基,四塞关卡,皆是险关,接下来的路,也不好走啊!
  唐军能暂歇喘口气,连忙派出探子,四处奔波。
  邠州,静难军治州。
  杨廷璋又得到了郭守文的来信,心中颇为欢喜,又有些迟疑。
  对于唐国,他极不了解,而宋国如今处境安稳,让他抛家舍业转投,突兀地做决定,着实太过于艰难。
  不过,机不再是,失不再来,犹豫了片刻,饮了杯茶水,他心中一定,猛然下定了决心。
  静难军所在的邠州,处于马岭水与泾水交汇入黄河处,虽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但不缺水,在关中已经算是中上之地了,养数千兵马,毫无压力,他也不想扩军,惹得东京打压。
  静难军数千人,若是单打独斗,还真是奈何不了凤翔军,但如果配合唐军夹击,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
  成功数倍于风险,值得下手。
  猜忌的日子,他绝对是受够了。
  毛笔下的字苍劲有力,如同他的心情一般跌宕起伏,杨廷璋定下决心。
  “来人,让儿郎们准备一番,咱们去支援凤翔军去——”
  借口,自然轻而易举。
  ……
  大散关围困解开,顿时让关内的唐兵们缓了口气,压抑的气氛实在是受够了。
  杨师璠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大散关与陈仓隔着渭水,虽然难攻,但距离却不小,他带着千余人的军队,沿着大散关四处奔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7/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