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8/1016


第八百六十章
六经
  今科殿试一场,就让李家窥伺到了如今科举的弊端——豪右太多而寒门太少。
  有人就说了,豪右子弟为官,不也一样是维护朝廷统治吗?反正只要有才就行了。
  话虽如此,但这只是朝廷的角度来说,而对于皇帝而言,豪右子弟与寒门完全不同。
  一个家财万贯,有田有宅,出入是美婢豪车,吃的山珍海味,进士及第对于他们而言,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但,寒门子弟,五更早起三更读,吃的糙米,饮的是苦茶,一日两餐,普通的纸张都舍不得增添,突兀地进士及第,中举进士,其中的差距,天上地下。
  别的不提,其对于大唐的感情,肯定大于豪右,无它,他现在的一切,都是朝廷给的,好不容易争取的东西,自然舍不得放开。
  更何况,整个天下,寒门远比富家多,数以十倍计,拉拢寒门的利处,肯定比豪门多。
  当然,寒门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久贫骤富,贪鄙肯定是有的,但与其他的优点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所以,为了让寒门更容易出头,就必须降低读书的成本,让人人都可有盼头。
  这般想着,李家第一个就想起后世的应试教育,然后又想起明清的八股文,心中就有了计量。
  “竟然没有四书五经,《孟子》竟然不在其内,读个甚的书?”
  让人了解一番后,李嘉才知晓,此时的儒家经典,并非是后世以为的四书五经,而是唐时的九经。
  即,《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礼记》、《周礼》。
  《大学》和《中庸》,都在礼记中,与后世的四书五经相比,就多了《周记》《仪礼》罢了。
  但,没有孟子,简直骇人听闻。
  咱堂堂的亚圣,竟然不在官学中,这还了得?
  李嘉一看到这,就感觉不对头,孟子他老人家名头这般大,不纳入官学简直太过于可恶。
  “陛下,自前唐时,就以九经而治天下了。”
  闻听皇帝这般言语,被传唤而来的国子监祭酒田晗,犟着头,轻声道。
  看来他并没有认出望江楼的李复,那就好。
  “前唐时,韩愈称孟子为继承孔子道统之人,岂能不列入官学?”
  李嘉不以为意,规矩这个东西,根本就挡不住皇帝,况且,官学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孟子》里的东西,虽然碍眼,但确实是真知灼见。
  前唐时的儒家,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形势了,该用孟子来变一变,洗刷一下了。
  “前唐衰亡,可见只有这九经为官学,是远远不够的,依我看,正是缺了《孟子》之言,仁政缺失,以至于前唐日衰,才有了倾覆之祸。”
  “唐之儒学,缺憾极多啊!”
  “陛下圣明!”田晗闻言,嘴角扯了扯,您倒是真会扯,孟子的作用要是有这般大,那还真是奇了。
  不过,他倒是识趣,没有否决皇帝的心思,官学中多一个《孟子》,国子监也不过是增添几个博士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大的影响,也不过是贴经中,又要多一些孟子的章句罢了。
  见其依旧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李嘉颇为无奈,这么明显的暗示,你竟然无动于衷。
  “读书人,不只是要继承孔子之道,更是学习孟子之道,方能齐家治国啊!”
  李嘉继续说道,而田晗依旧点头默认,让他心情颇有些不爽,看来这老小子,也是个守旧派。
  要不是看你在儒林中的威望较大,又为人本分,听话,官瘾大,老子才懒得找你呢!
  可惜,张汀威望倒是大,但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固守本分,肯定不会听从了。
  你这是逼我啊!
  李嘉摇摇头,笑道:“九经中,增添一个《孟子》,还是不够,这些年来,儒学日趋腐朽,以至于道、佛侵蚀,难当大任,某有意,再增添《荀子》,以成十一经,田祭酒以为如何?”
  “《荀子》?”田晗仿佛听到了什么天书奇谭,声音都变了腔调,脸色骤变,连连摆手,言语道:“陛下,万万不可啊,《荀子》万不可纳入官学——”
  瞧着其脸色,李家心里差点笑出声来,让你装,这下子就变色了吧。
  儒家子弟,厌恶荀子,不亚于异端,几千年来,根本就没有盛行在封建朝代,仿佛儒家就没出过这样大人物一般,甚至还暗地里打压。
  无他,荀子的确是太奇葩的,与儒家格格不入。
  且不说他教出了韩非子和李斯两个法家人物,就是他的性恶论,就让人受不了,谁想自己从娘胎里出来就是恶人?
  这也就罢了,荀子还不遵从孟子,认为子思孟子一派不是儒家正统,自己才是儒家正统,还天天批评这两位老人家。
  更恶劣的是,他颠覆儒家,以及道家、墨家等诸子学派都认同的三代王治。
  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今不如古,崇尚法先王,学习尧舜禹汤时代的君王风范,但荀子认为古不如今,时代会越来越好。
  儒家崇尚以礼治天下,而荀子却认为礼、法并重。
  可以说,荀子虽然言必称孔子,但是却打着儒家学派来颠覆儒家,普通学子学了这个,就会导致思想混乱,怀疑人生。
  “哦?这又是为何?”李嘉明知故问。
  “荀子之说,可谓是离经叛道之言,可私读,但却不可广之!”
  田晗冷静下来,鞠了一躬,对着皇帝诚恳地说道:“其言语,与当今离之万里,儒学本就式微,被道、佛所趁,若是《荀子》再传,势必再分之……”
  “哦!”李嘉点点头,看着田晗一本正经的模样,他似笑非笑道:
  “《荀子》不传,但如今儒学,可照样式微,再不图改之,何以传世?”
  “陛下,乱世武昌,儒道式微,此乃千百年来的道理,并非是儒学有所错漏,或者不合于世。”
  “话虽如此,但在某看来,已经是沉疴愈重,不得不改了——”
  李嘉不以为意,高声道。
第八百六十一章
诚恳
  李嘉直言不讳地言语,儒学沉疴日胸,并不是假话,甚至,这是广大读书人的共识。
  在中晚唐时期,韩愈就亲眼目睹了儒学衰落,士大夫争相吹捧佛教的场面,可谓是心中越发的嫉恨。
  所以,他发起了一场古文运动,以文以载道为主题,法三代两汉,更改从南北朝以来四六骈文,从而从文学上,来唤醒儒学。
  当然,魏晋以来,骈文风气过于盛行,文章思想极为空洞,玄风广泛,革新文风,确实能一定程度上革新儒学。
  但,随着韩愈、柳宗元的逝去,古文运动戛然而止,一切又恢复了原样,四六骈文又开始盛行,儒家思想又开始化虚了。
  只是,儒家不明白,乱世中,以武为先,社会基础决定思想,当所有人趋向军队,那么儒学就会衰落,只有到了另一个太平时代,才会重新崛起,自我革新。
  说白了,就是唐朝中期后,社会形势给不了儒家自我革新的机会,从而一步步衰落,换句话说:大人,学文拯救不了大唐了……
  到了宋朝,太平日久,儒家自然而然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然后到了明朝形成了心学,某个时代,又成了复兴国学。
  只要给儒家一个太平,它就能自我革新,顺应时代,这就是儒家统治中国两千年的秘密,生命力太顽强了。
  说到这,李嘉的心思就很明显了,他就是想要在儒家自我革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私料,影响其成长,理学这玩意,只是一开始凑合,后来就僵化的厉害。
  当然,理学也是根据社会形势产生的,北宋内敛,理学自然内敛,它并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人的功劳,北宋朝廷居大功。
  “不知陛下何意?”田晗松了口气,连忙拜下,恭敬地说道,只要不弄荀子,弄啥都行。
  孔孟之道长存,总是存菁去芜的,这很正常。
  “某也没别的意思!”李嘉哪有这些人精那样懂儒家,他只是想做出影响,让儒学符合大唐朝廷的脚步。
  “前唐时,韩愈所做的就不错,法两汉之文,以澄清文风,如今的儒学乌烟瘴气,四六骈文空洞无物,所以,可以提倡古文,而罢四六骈文开始。”
  李嘉走了几步,摇摇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今,在某看来,整个官场务虚者多,做实事者少,贪京城富贵者多,去地方牧民者少,贪腐无为者多,为民仁心者少。”
  “别以为我不知道,那些官吏,都想就在京城,畏岭南、闽南如虎,就算去地方的,也只想去江宁、江西,就想着去捞钱,谋自身,不想为民谋福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孟之说,完全就抛之脑后。”
  “所以,咱们必须崇尚实践做事,贬低务虚贪腐。”
  “当然,忠君为上,也是必须强调的。”
  李嘉最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加了一句。
  田晗则仔细聆听,沉默了半晌,然后深深拜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