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016

  “没关系,我也不会水!”李嘉毫无羞耻的说道,不会游泳很丢人吗?作为两世南方人,长在河边,不会游泳的确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李郎君依旧理直气壮。
  “为了这种情况,请看——”
  “这是什么?”徐道长扭头一看,只见一个圆鼓鼓的皮囊出现在眼前,数个年轻的士兵,正不断的运气,将一张张晾晒已久的羊皮,吹鼓起来。
  “这些皮囊,吹鼓以后,能够飘浮在海中,只需一个,就能很好负载住一个成年人,其实,大海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危险!”
  说到这,李嘉露出一个得意的笑容,显然,这个当代意义的救生圈,具有极大的实用性。
  “我是说,海上航行,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天齐王,似乎对于大海,并没有多大的展望!”
  徐道士注意一些周边干活的水手们,然后拿捏了一下词汇,轻声说道,
  “不,天齐王的作用很大!”李嘉摇了摇头,否决这个错误的想法。
  而一旁的徐道士,则有些懵逼,学了修行了数十年,天齐王与大海何时又有了联系?
  “天齐王,有一项职能,是我们所有人既害怕,又不得不去崇敬的!”李嘉淡淡的一笑。
  东岳大帝的潜力,远远未曾挖掘出来。
  “死亡——”李郎君转过身,故作深奥地说道:“你看,眼前这片生机勃勃,是所有人都喜爱的,但上天是公平的,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都是免不了的!”
  “天齐王掌管着出生及死亡,管理着阴曹地府、十八地狱,我等凡人,自然是敬而远之,但却不得不去遵从于他!”
  “世人愚昧,自然会害怕死亡,岂不闻,自女娲造人以来,天地间岂有长生不灭者之言?”徐道长一副深以为然的表情,顺便对于那些害怕死亡而敬天齐王而远之的凡夫俗子,抱以鄙视的目光。
  “阴间之事,讳言者众多,嘉也不例外!”李嘉说到这,颇为平静。
  “但,世人只知,人死后,魂归泰山,进入阴间,从而遭受判官审核,再而进行地狱,或者轮回,天齐王太过于高高在上,而毫无存在感!”
  李嘉颇为不满,他开始散发自己的言论,准备为世人重新编撰一个美丽的谎言。
  “前些时日,我曾经在遇到一个老者,他胡子花白,但却健步如飞,我好奇之下,前去问询,谁知,他竟跟我说了一些关于阴间的事情,颇为真实,眨眼功夫,就不见了踪影。这次,我与你说说!”
  “人死后,会有三魂七魄,七魄归散于天地,以报天地之恩,三魂则化为魂体,飘飘于世间,七日后,入泰山之下,魂归阴间。”
  “魂体?”这个新词汇有些绕口,徐道士有些不习惯,但依旧被这个故事吸引,岱宗派那么多书籍,具体介绍阴间的却无。
  “阴间之下,与人世间大为不同,其宽阔,从未有人走遍,也未曾听说过际。其一条黄泉贯穿其中。”
  “苍茫,寸草不生,遍地都是孤魂野鬼,普通的魂体遭遇这些,只能被吃掉。”
  “天齐王布置了结界,让一片宽阔万里的地方,成为适宜的地界,魂体都要进入这里生活!名为魂界。普通人则烧制纸钱,魂界的亲友改善生活。”
  “天齐王则总揽一切,督察整个魂界,维持魂界的运行!十殿阎罗、北阴酆都大帝,五方鬼帝为其副手!”
  “如果是善良、正直,且无业力的人,将会被天齐王亲自接见,拥有选择轮回及去往灵界的权力。”
  “而灵界,则是天齐王生活的地界,魂体进去后,自动恢复十八岁的模样,不再有痛苦。
  河里流淌的都是金银珠宝,树上挂满了绫罗绸缎,酒肉满满地堆积了一地,吃完后,又会重新出现,里面四季如春,没有时间的流逝,人们尽情地享用着一切,无拘无束!”
  说到这,李嘉自己差点都信了,娘的,绘制得简直是太完美了。
  如此一来,天齐王不火,李嘉倒立食屎……
第四十六章
改与活
  “这?郎君,此言太过惊世骇俗!”听闻如此,徐道士有些难以接受。
  天齐王作为掌管生死职能的大神,一向以冷面示人,此时却拥有一个从未听闻过的灵界,简直是耸人听闻。
  “阴间是如此残酷而冷漠,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轮回的,大多数人依旧喜欢长久的活着,哪怕是苟活——”李嘉平静地说道。
  “如果岱宗派依旧不改,那么,李嘉的帮助,也不过是延迟一些败亡的时间罢了,总是免不了消亡的……”
  “剩下的,就看你们的了,李嘉只能做到这些。”
  说完,李嘉转身离去,道教并不止一个岱宗派,之所以看重岱宗派,不过是因为东岳大帝太过于有名罢了,后世的君王不断地祭祀。
  况且,李嘉也有点小心思,他不愿意让从本土诞生的阴间地狱的神话,最后却成为了佛教的嫁衣,地藏王菩萨,简直是太过于不可思议。
  更为重要的是,佛教的势力也太过于庞大了……
  佛教自东汉引入中国,在南北朝时就成了中国的主流宗教,进而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四处捞钱圈点地禁锢劳力,甚至用铜器建造佛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财政困难。
  郭荣当政的时候。后周境内仅存的三万三千零五十四座寺庙,后周只有90州,平均每州可达300多寺庙,保守估计,僧尼达百万,而当时后周民户不过五百万,五分之一的丁口被浪费。
  而寺庙必然会占据大量的耕地和大量劳力,而这些都是政府税收的来源,更要命的是寺庙占有耕地和劳力,却不向政府缴税。
  于是,历史的三武灭佛就来了。郭荣开始举起了屠刀,他首先削减了寺院的数量,只保留“敕额”的寺庙,其余的皆被取缔。最后只剩下两千六百九十二座,僧尼依旧达到了六万一千人。
  当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相国寺也保留下来。
  而,为了更好的保存社会劳力,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当时,当和尚,比现在当公务员还要难。
  首先,必须要经过父母和直系亲属的同意,且出具书名证明;之后,还开创了考试当僧尼的先河,和尚“念得经文100纸或读得经文500纸。”,尼姑必须“念得经文70纸或读得经文300纸。”
  最后,还把和尚的名额取为定数,没有缺额,考完试也当不了,所以后世的北宋就开始卖名额来弄钱了。
  不纳税,不缴粮,不劳作,佛教势力遭受前所未见的打击,僧人称之为“佛敌”。
  天清寺,显德四年(957年)十月,郭荣在东京设立的新寺庙,并且属于亲自提名的四大寺庙之一,可谓是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知客僧晦如正笑容满面的迎接着到来的香客,面容慈祥,双目炯炯有神,仿若一个在世的菩萨,来往的香客无不双手抱十,恭敬有加,给寺庙增添了不少分。
  “师叔,师叔——”此时,一个小和尚突然就跑了过来,小脸满是焦急之色。
  “知梦,遇大事不得惊慌,你师父的话,你都忘了不成?”晦如脸上虽然带着笑容,但语气却带着寒气,令小和尚瞬间一哆嗦,五官缩成一团。
  “这里人来人往,若是惊扰了香客,你能负担责任不成?”
  “师叔,偏院里来了一群官兵,他们凶神恶煞的……”小和尚苦着一张脸,轻声解释着,生怕又被训斥了。
  “怎么回事?难道‘佛敌’又有洗动作不成?”晦如的脸上突兀地布满了阴霾,一边快步地走着,一边与小和尚打听详情。
  “不清楚,不过与别处不同,兵士很少,但那些文官很多,张坊正也在,甚至还带着好多算盘和账本。”
  “现在庙中,连菩萨都无金身,连几件像样的铜像都没,朝廷凭什么派人前来?”
  “本寺建立不过八个月有余,且是‘佛敌’亲设,普通的官吏应该难以责难才是!”
  晦如锃光瓦亮的脑袋不断地思索着,脸上的表情越发的纠结,也不怪他,这位‘佛敌’太过于折腾,令人防不胜防。
  为了佛教的安存,不得不绞尽脑汁了。
  “知罪,知罪,阿弥陀佛,几位公人前来本寺,不知所谓何事?”晦如先下手为强,抢先说道:“鄙寺僧人并未超过,都在名册之中,且更未私藏铜料。”
  “和尚多虑了,我们前来,并不是为了此事!”
  领头一人文官模样,一脸的精明,身后跟随几个膀大腰圆的将士,也是一脸的服从之色,晦如心中暗道不好,来者不善啊!
  谁人不知,大周的江山是武人打下来的,飞扬跋扈已是常态,虽让官家严加管教,但武人们普遍瞧不起文官,鄙视者大有人在,而此刻,他们竟然一脸的听从模样,可见此人大有来头。
  “这又是为何?本寺乃官家亲设,提匾,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乱来的!”晦如一脸的傲娇,虽然心中对于郭荣不屑一顾,甚至憎恨,但这块牌子却不错。
  “自然如此,本官前来,也并非无事不登三宝殿!”文官甩了甩官袍,脸上的笑容中,似乎隐藏着别的东西,晦如并不知晓是什么,但他心里总有不好的预感。
  “开始吧!”文官对着一旁的小吏说道。
  “是!”小吏瞥了一眼肥头大耳的僧人,冷笑一声,拿出一本账簿。
  “显德四年,十月,官家赐地千亩,作为庙变,供俸天清寺……”
  “显德四年,十一月,李使君供奉田亩五百……”
  “显德四年十二月……得地一千亩!”
  “显德五年三月……得地两百亩……”
  “显德五年五月……得地两千亩……”
  “截止今日,贵寺共得庙产一万三千五百六十二亩,商铺十六间,和尚,我所言不错吧!”
  官员眼眸中露出一丝冷意,这些蛀虫,不知劳作,天天吃经念佛,于国何用?且,拥有大量地产,还不知纳税,简直太过于可恶。
  “叫你们方丈出来吧!和尚你还不够资格!”
  “这又是为何?”晦如脸色发白,虽然弄不清是什么意思,但他心中满是不好的预感。
  “哼,官家有旨意,自今日起,无论是寺庙还是官人,亦或者贩夫走卒,哪怕是曲阜的圣人之后,所拥有的一切土地,都需纳税,谁都不能例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