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1016

  “拿,求学于太学,有甚的好处?”赵子述问道。
  “嘿嘿,好处可多了!”顾百俭说道:“听我父亲说,皇帝允许,太学可以举荐两百人,直接参与科举,而无须举人功名,当然,这两百人是需要考试的!”
  “这可是省却了不少时间!”赵子舒嫉妒地说道,这完全是这些达官贵人的特权,他这个寒门子弟,可是羡慕地很。
  不过,他不知晓,在前唐时,太学可是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弟才能入学,如今又降到七品。
  现在太学有平民子弟,不过是特例罢了,乱世,一切都很正常。
  “还是需要些才学的,只是省却了时间罢了!”顾百俭摆摆手,毫不在意地说道。
  “这太学,听闻将隶属礼部管辖,祭酒也定了品,为正四品,挂礼部侍郎衔!其他司业,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的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都有品级,俸禄,真乃盛事!”
  “看来,我真的要回去了,娶妻就娶妻吧,总要考取了个举人,还要与诸位再为同学!”赵子述苦笑道。
  就与所有的京城一般,皇帝的圣旨,宰相的决定,总会四面透风,不到两日,关于太学迁移到消息就传开,而且,太学改革的消息,在官场,也被传的沸沸扬扬。
  别的不说,太学的门槛从五品,低到七品,对于地方官员而言,真可谓是一道福音,而且,最重要的事,可以有机会参与科举,不知道跳跃了多少门槛。
  秀才,县试、州试、府试,三关,两年一次,举人,同样也是两年,而且是全府的秀才竞争,压力太大。
  稍微出点差错,就错过一科,时间就浪费了。
  对于子嗣,没有一个人不在意的。
  太学改制的消息传来,地方抵制迁都的议论声瞬间消失,一下就减少了许多阻力。
  只因为,皇帝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化为乌有。
  皇帝的权势,恐怖如斯。
  不过,李嘉没有想到的事,老族长又找来了,李氏宗族在广州的族长,位于红册之上的李氏子弟的族长,李修贤,找来了。
  前面说过,自从李知柔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猝死后,临死之前推荐了刘隐任节度使,让刘氏名正言顺的掌管岭南,所以,岭南的李氏躲过了唐亡后,各地藩镇对于李氏的屠戮劫难,繁衍来。
  而李嘉的祖父,李尉,来到邕州开枝散叶,所以有了邕州李氏一支,为小宗,其余子弟,则留在广州,称作番禹李氏,乃是大宗。
第四百五十二章
宗室
  由于宗室太过于庞大,广州李氏,男丁,妻儿,甚至妾生子,都会计入,整广州就有了二千人。
  而邕州李氏呢?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过二十六人,错了,加上三个皇子,已经二十九了。
  所以,李嘉将宗室分成两部分。
  以他祖父李尉之后,为近支皇室,登记在黄绸之上,而广州李氏,无论多少,一律另造玉碟,登记在红册上。
  学的是满清。
  如此一来,短时间内就省却了大量的钱粮,因为红册宗室,只是挂名的,不需要提供俸禄来供养。
  而入了黄册,皇室最低都要封公封王,若是不分册,怎么能支撑住?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划分,后期还是会调整的,毕竟朱元璋开国时,宗室是最少的,儿子女儿,侄子加一起,也没一百人,三百年后就三十万了。
  红册宗室虽然没有钱粮供养,但却可以让子弟入宿卫,也可以受到宗正寺的举荐,走上仕途,待遇算不错了。
  如今宗正寺正卿由李嘉的叔父李骏担任,也没多少事,领着俸禄,倒也是开心的很,而少卿,则是老族长李修仙担任,如果按辈分,算是李嘉的堂伯父,没出五服。
  “让他进来!”皇帝有些头疼,这位少卿,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打发的。
  “参见陛下!”李修贤五十多岁,看起来精神抖擞,身体康健,再活个十来年完全没有也问题。
  “不知老族长有何事?”李嘉示意宦官搀扶,又是赐坐,问道。
  “老臣听闻太学改制之事,不知是真假?”李修贤坐在椅子上,双目有神,问道。
  “当然,这是确切的消息!”李嘉点点头,屁股挪动了一下,平静说道:“太学置办多年,已然就沉疴重病,迫待改制!”
  “怎么,老族长有其他异议不成?”
  “老臣不敢!”皇帝话中带刺,李修贤倒是不接,他笑了笑,不以为意,露出残缺的牙齿,说道:“咱们太学,一向是大唐的英才之地,待遇是极好的,陛下又允许七品以上官吏举荐子弟,真乃皇恩浩荡!”
  “这只是惯常的恩典罢了,太学老是被那些高官把持,也不像话!”
  皇帝自矜地笑了笑,随口说道。
  “只是,陛下皇恩,却漏了些许人才!”李修贤不无遗憾地说道。
  “咱们宗室子弟,一向思虑着为国效力,只是无入门之道,如今,太学放开了限制,只要个官,秀才,就能入学,咱们宗室人才济济,却只能望门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听到这,李嘉瞬间无语了。
  上太学,只是单纯的要求秀才水平,你他么连秀才也考不了,怎么考进士?作弊吗?
  他允许太学有两百名额考进士,纯粹是惠而不费,毕竟进士的竞争,也是激烈的,没有些许才学,是没希望。
  当然,还有一些竞争力的因素在,举人的人数是由县数定的,整个大唐才一百来县,等于一百来个举人考进士,录取四五十,比例太低了,加一些滥竽充数的太学生,提升一下进士的地位。
  当然,李嘉也有点小心思,日后若是没钱了,也可以买卖太学生名额,回点血,明朝可经常那么干,比清朝的卖官鬻爵好听多了。
  “宗室子弟,还需太学?”李嘉直接说道:“若我没猜错,朝廷并没有禁止宗室子弟参与考试,只要是秀才,即可入读太学,老族长是不是看错了?”
  “这……”李修贤哑然,但是还不干休,继续说道:
  “宗室一向是朝廷的屏障,自前唐亡国以来,宗室多受其难,甚是困难,许多人连束脩都凑不齐,太学一向是英才济济,让宗室入太学,正好可以培才育才……”
  李嘉听着,着实有些烦躁,连秀才都考不上的庸才,入了太学能作甚?玩乐吗?挺好的一个学府,又得弄烂。
  “既然宗室子弟都束脩都交不起,不识字,那么,就不要入太学,朕来让他们读书。”
  “陛下是帮他们支束脩的钱?”李修贤问道。
  “也是这样的意思!”李嘉轻声说道:“我将设私塾,延请先生,只是在玉碟有名的宗室子弟,都可入学,至于先生的束脩,却是免不了的,这是规矩!”
  “凡入学者,不仅能受到名师教导,而且,我将兴建书库,求学者可免费读之,纸墨笔砚也会提供,能省不少的钱财!”
  “仅仅是束脩,不算多吧?连束脩都付不了,恐怕是无心入学了,不要也罢。”
  束脩是古代学生与老师初见的礼物,一般求学是必备的,基本上是几块腊肉。
  传说这是孔子要求的,拜学必须要十块腊肉,哪怕学生再贫穷也要收,以显示知识的珍贵,毕竟,免费的东西,往往不会得到珍惜。
  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十条腊肉,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
  “名字,就唤作宗学吧,由宗正寺监办!”
  “凡宗室中,年满五岁者,皆要入宗学,不入者,废除宗室身份,十八岁后,才能离开宗学。”
  “诺——”皇帝说的兴起,李修贤实在插不进话,而且,他也看出来了,皇帝绝对不会允许宗室直接进太学的,只能作罢。
  待其走后,皇帝笑了笑,散养的宗室,往往才更具有才能,若是像八旗一般圈养,反而养成寄生虫。
  “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啊!”
  坐在皇帝的椅子上,自然喜欢忠君爱国这样的词汇,而宗室,作为大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然也是需要洗脑的,他们可是皇帝的天然盟友,处置起来也方便一些。
  邕州李氏虽然是小宗,但坐到了皇帝,就是大宗,皇帝就是族长,族长教训自己的家族子弟,那不是随便吗?仅次于教训宦官宫女。
  “如今黄册只有二十九人?一百年后呢?肯定不止了,近支封王侯,减等世袭,五代后,就入红册,虽然列位宗室,却也省了钱粮用起来也方便。”
  皇帝为将来的宗室,作出了谋算。
第四百五十三章
迁徙
  迁都之事,或紧或满,半年的准备期,依旧有些紧张。
  修葺一新的府道,从城门,一直延伸到天际,宛若一条长龙,细长又难以见尾。
  一辆辆马车、驴车,牛车,骡车,连绵不绝地行走在道路上,砖路的缝隙中撒了沙土,走起来还算平整,道路两旁则栽种起了柳树,杨树,两侧,还挖了排水渠,宽阔的道路,显得令人愉快。
  自安史之乱后,两百多年了,官道几乎没有被修缮过,如今又见到了如此齐整宽阔的道路,着实有些好奇,尤其是那些少女孩童们,第一次出远门,满满的好奇心。
  当然,由于官道,属于廉价的砖头,而不是那种夯土,更不能与秦朝的驰道相比,所以每隔几个月,就得修理一下,所幸成本低,几块砖头就能搞定。
  古代的王朝修路,总想毕其一役,能用几十年上百年,好是好,但成本大,与买房一样,一次性抛出几百万,没多少买到,但若是分期贷款,一年几万,就容易多了。
  “顾兄,今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次相见!”
  太学中的几人,依依惜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