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1016

  地下室的驴子拉着巨大的转轮出“叽轱”牙酸的声音,带动着一整排鼓风机在对着炉子鼓风,外面砌着砖头糊着泥的高炉,是屋子里高温的主要热源。
  另外还有铁匠“叮叮哐哐”挥着铁锤敲打的声音。
  看过去,见几个赤着上身的铁匠,黄灿灿的肌肉上全是汗,正挥着锤子闷头敲打。
  “如今军械司有上等铁匠十名,中等及初等铁匠上百名,再加上木匠等,以及其余的学徒数百,再加上家眷,整个岛上的人口将近两千余人!”
  黄德彰一张脸黑黝黝的,但是牙口却是白净,对于军械司了解的很多。
  “由于有了水压,那些铁板在陆地上制好后,又弄来着与学徒们打造,只需两三个时辰,一具铁匠就完成了!”
  “而更为精细的锁子甲,以及明光铠,等,就需要铁匠们细细捶打了!”
  黄德彰带着皇帝转了几间屋子,看了看上百人叮当作业的场面,那是极为震撼的。
  “如今,咱们还分了些学徒造农具,铁锹、铁铲以及筒车等,也在造,不过由于不太重要,就安排在了陆地上,便宜一些,不过过一段时间就不弄了,那些民间的木匠已经会了,赚不到钱,又浪费人力……”
  之后,李嘉又来到了重要的铸剑的地方,由于牛尿的应用,淬火时用牛尿,可以得到上好的宿铁刀,远胜普通的刀剑,这次北上,他都没有进行装备,只是在自己侍卫里应用。
  他从来没有将湖南和南平放在眼里,杀鸡焉用牛刀?
  “宿铁刀已经储备多少把了?”李嘉问道。
  “这些时日,每天能产百把,已经积蓄了快三万把……”黄德彰思量片刻后,直接说道。
  “弩箭呢?”南汉对于弩箭的重视,超过李嘉的预料,以至于禁军中都装备了神弩军,规模上万,在水战时也大规模应用,静波军也有。
  既然如此,李嘉自然也必须重视,强弓劲弩,弓箭手培养不易,而弓弩手却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达成,既然在士兵上比不过北宋,那么就在军械上超过它。
  骑兵打不过,但装备弓弩的骑兵也就不一定了。
  弓弩一排排的列着,寒气逼人,看得李嘉颇为兴奋,他沉住气,再次说道:“去试验的地方看看,火炮情况!”
  与火炮相比,投石车太大了,而且也没有多少准头,而如果再不开挂,李嘉发现,自己真的打不过北宋,这可是可以与契丹人掰腕子的禁军啊!
  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为了自己的天下,必须让这种大杀器出来了。
  走了许久来到了一处小山谷中,一座座房屋出现,李嘉的心情也震荡起来。
  走进,不多时,一个穿着单薄破麻布上衣的大汉走了过来,一边正在拿汗巾擦脸上的白灰。
  黄德彰道:“陛下,他就是卫铁!”
  “哦?好名字!”
  李嘉专门一块地皮给军械司专门试造火器,养那么多人、每年花费不小;可研制了几年就没搞出个名堂来……
  只是弄出那个什么“开花弹”,火药弄的炮弹,用投石车投射,实在有些鸡肋。
  而以前,硝石溶解过滤的去杂质法、火药颗粒化燃烧更快,都是皇帝亲自出的主意,军械司只是执行。
  如今接近年底,黄德彰又要总结今年军械司的成效了……写奏章时,难道写“白花钱粮,毫无成效”?
  黄德彰着实有些气不过,但没办法,今日皇帝来访,他心中还是有些底气的。
  “能试成吗?”黄德彰问道。
  卫铁有些迟疑,看了一眼皇帝,大声说道:“难,反正炮管用铸造,必得孔大、身粗;火药跑气,打不远!”
  “熟铁太软,一炸就变形;稍硬又脆,一炸就裂。不过俺琢磨了,有两处不妥,一是铁料不行,二是火药不行。”
  李嘉回头对随行的一个书吏道:“你把他说的记下来。”
  “俺们用的火药太烈,烧得太快、反易炸裂铁管;烟却少,弹丸在膛中冲不远。俺重新调了配料,多加炭。另外锻制炮管的铁,太熟软,稍硬便脆。俺试了很多法子,加石灰石能有好转……不过俺之前是一边锤炼熟铁,一边加石灰石粉,渣全捶打在铁料里来了。现今重新想法子,在炉子铁水里加!”
  卫铁见皇帝在意,心中甚喜,连忙说道。
  铁料里加石灰粉是什么原理?李嘉着实有些迷糊,他又不是专业的,懂个甚?
  只是,这些话,他倒是明白了,这些人造火炮,一直用的是铁?简直……
  皇帝就这样听着,脸色越来越黑,片刻后,他走出房间,对于黄德彰说道:
  “你们一直用铁?”
  “您说要造炮,咱们军械司铁最多,只能用铁了!”黄德彰疑惑道。
  “尝试一下用青铜吧,就说是我说的!”李嘉拍了拍额头,自己还是对于军械司关注太少了,出了那么大的纰漏……
第三百八十五章
贪污
  禁军的回归,让整个广州城又热闹了些许,亲朋好友的回归,总能让这个年过得舒服一些。
  可是,战争毕竟是有死伤的,水土不服,误入陷阱,疾病,等等,战场外的伤亡也确实不少,但抚恤还是有的。
  作为贺州甲的甲长,手底下管着五百户,吴远平日里因为些许鸡毛蒜皮的事,倒是颇为杂乱,但今日,格外的忙碌一些,他甚至连午食都未曾吃下,一直在记录着这里这个甲中抚恤的名单,然后再一一对应,若是有人搬走了,还需要进行沟通。
  毕竟五年的户薄修改之日未到,麻烦的很。
  从九品的甲长,从九品,手下只有三名吏员,处理民事纠纷,缉拿盗匪、摊派徭役,等事务,还要配合朝廷抚恤等事,着实有些麻烦。
  对于所有的抚恤名单确认无误后,他须得去往衙门,去领那些田契,以及其他的奖赏,鸡鸭鱼肉,茶、盐、醋等,这些是由皇帝的内库直接拨下来的,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而抚恤金,则需要他与天下钱庄的人一起,将这些钱票送往麻烦的很。
  “真是累死人了!”吴远望着天空,这正月里,忙活这些,真是麻烦至极,他这甲长,还有三年的任期,才能去县衙。
  “若是日日这般,谁做的下去?”环顾四周,这小小的一座宅院,只有五六间房子,紧靠着县衙,时时刻刻胆颤心惊。
  “不过,咱可是从九品的官,虽然蚊子大小,也是官啊!”他坐在椅子上,穿着浅青色的袍子,皮靴,看上去颇有些威严。
  况且,那些里长(十户为一保,十保为一里,五里为一甲)、保长,可巴结的很,羡慕的很呢!
  “等过几年,咱去县衙了,就真正成了官了!”作为最底层的小官,天天被县老爷呼来喝去,杂物一大堆,但去往县衙却又是令人心热,五年实在太长了……
  田大丰是泰州人,老家就是在扬州东边,靠近大海,不过他并没有学习祖辈的手艺当船夫,而是用积蓄买了几亩薄地,伺候了五六年,慢慢地就变成了肥地。
  别人好奇地问他,可有啥秘方?田大丰心眼多的很,哪怕是亲戚,他也不讲,就闷在心里,若是把烂鱼埋地方的秘方说了,哪里能买薄地去?
  一边为李财主家耕地,一边为自己家耕,一家五口,伺候二十亩地,这几年国主从姓李变成了姓郭,日子却好过了一些,至少还能填饱肚子。
  不过,村里却说大将造反,皇帝又换了,李使君准备起兵造反,前几年两国乱战的情况他还没有忘记,如今又是这般,日子可得怎么过?
  不过,李使君说可以迁徙到岭南,避过乱兵,虽然说是故土难离,但亲眼目睹了老爹被乱兵砍死,为了一家老小的性命,田大丰还是将田贱卖给了躲在深山的李财主一家,然后一家五口坐上船,来到了岭南。
  他的运气比较好,被分配到了承天府,义宁县,与他们一起的,还有村子里的乡亲们,这倒是让他们有了点安全感。
  随后,就是朝廷的施粥了,这粥虽然淡薄如水,但大家还是很高兴,天天去喝,能吃点朝廷的,就少吃点自家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却有些慌了,他们没有田,没有属于自己的田,不到一个月,乡亲们就有些乱了。
  而且,那些本地人也排外,对于他们爱理不理的,而且,他们也不懂得岭南话,沟通也不便,着实烦人。
  田大丰虽然没用学的祖传手艺,但还是略懂一些的,带着乡亲们在海边拿着渔网捕鱼吃,才勉强度过了几个月,朝廷的粥,实在是太稀了……
  他们还发现,在这里,需要腰牌才能走动,没有这个,连城里也进不去……
  第二个月,朝廷派人来了,虽然话语有些别扭,但却勉强也听得懂,他们一家五口,与村里的人,以及好几个村的人,编成了一甲,选了一个叫张大口的当甲长,管着五百户的人。
  他们的村长则捞到一个里长,也让他们松了口气,至少有自己人当官了……
  田大丰由于带着乡亲们捕鱼吃,就被大家推举为保长,几辈子贫苦日子,竟然当官了?田大丰从来没想过有这等好日子。
  “咱是官了,咱是官了……”田大丰昂首挺胸,走路都带着一阵风,虽然肚子还是吃不饱,但却感觉自己不一样了。
  然后人都发了腰牌,还发了一本户口簿,登记一家人的名字。
  第三个月,衙门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他们一甲人都急在心里,都想着,肯定是衙门的贪官污吏给贪去了,可是乡亲们本来就没有田,坐吃山空。
  幸好,岭南秋收,乡亲们去做短工,能得些粮食,然后衙门又发下来粮食,又能活下去了……
  田大丰感觉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啥都指望着衙门,他们这些一辈子就只会种田的人,不会啥活计,过不了多久,真会饿死的。
  喝了一碗稀粥,田大丰坐在自己简陋的茅草房外,愁眉苦脸的望着天空,就快过年了,这日子可咋过?
  “当家的,当家的!”这是自己家婆娘的叫唤声,抬眼一瞧,只见她黑脸上满是欢喜,慢步跑着。
  “你这娘们,肚子里没存货,再乱跑,若是病了咋办?”
  “咱听说皇帝回来了,砍了好几个贪官的头呢?县衙里给咱们发粮的公人也被砍了,抄了家,如今朝廷开始发粮呢!”黑脸婆娘欢喜地树起手指:
  “那些黑心肠的,粮食可多了,只要咱们拿腰牌去,每人能领一斗米呢!”
  “一斗米,咱们一家人五斗,就是五十斤,省着点吃,再杂一些野菜,小鱼,至少能吃两个月!”田大丰默默地算计着,黑脸上终于笑了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