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1016

  而对于知府的任命,李嘉也使用的其是差遣制度,一个“知”字说明了一切。
  比如,荆南知府孙光宪,他的本职是礼部侍郎,又加了同平章政事的头衔,属于加衔宰相,然后又知荆南府政事,他真正的本职工作就是荆南府知府。
  由于他本职是礼部侍郎,去往地方当知府属于临时工性质的,所以对于他的任免,朝廷是极为便宜的。
  但,有一样缺陷,就是太他么耗费钱财了,孙光宪领着礼部侍郎的薪水,又加了同平章政事的衔,又领一份知府的薪水,三份加一起,生活是极为舒坦的。
  “等回到岭南在进行整顿吧!”叹了口气,乾坤独断的滋味虽然爽快,但什么都要自己琢磨,太费脑子了,还是会岭南,让那群宰相们琢磨执行吧!
  随后,刁广谆上了奏折,想让薛远担任巡捕司的巡捕使,从正八品跨越到正五品,也只有刁广谆能上这折子,其他人还真没这样的胆子。
  你这拔苗助长,也拔得太快了吧!根茎都快拔出来了,幸亏这是大唐新立,对于人才比较的饥渴,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于是,考虑了一下薛远是杨文靖徒弟,李嘉就准了,然后面见于他。
  薛远此时正在家中,对于刁知府的话语,颇有些忐忑,正五品的官,对于他这个正八品而言,等于跨越了六级,若是平时,没有十几年的打磨,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但如今,却有了这种可能,着实有些让他受宠若惊。
  他与刁知府未曾交集过,之前还送了文房四宝,如今又亲自来拜会,着实出乎意料,心中亦喜亦忧。
  “儿啊!何事如此惊慌啊!”正在他忐忑之际,踩弄着纺织机的老母亲停下了,端了一杯茶,关切地问询道。
  “阿母,孩儿无事,只是关乎前途,颇有些紧张!”薛远勉强笑道。
  “你啊!失了平常心!”母亲放下茶水,双眸中满是岁月的平静,“前些时日你不过是一介书生,今日则成了县丞、官人,从白袍换了青袍,还不够吗?还有甚所求的?”
  “孩儿明白了!”薛远点头,眼眸中一片清明:“欲壑难填,官途漫漫,须步步为营,才能走的更远!”
  “我儿懂得就好,你父为官十余载,不断地求官升官,到头来却是丘八的一刀结果了性命,家里中落,你我母子勉强度日!”老母亲露出了一丝笑容,很是欣慰地样子。
  “老爷,张县令拿着礼物前来!”
  “赵刺史家人拿着拜帖求见!”
  “县里孙通判求见……”
  “这……”薛远有些讶异,这才过去多少时间,那些官员们就跟闻着鱼腥味的狸猫一般,寻了过来。
  “就言我有病在身,不便见……”话音未落,他脑袋就挨了母亲一巴掌,委屈地抬起头,一脸的迷茫。
  “我是让你不要被官位迷失了眼睛,而不是让你拒绝同僚来往,得罪上官,人情往来乃是为官之道,难道你要多年徘徊在小小的县丞之位吗?”
  “你父可是县令啊!你可不能低于他——”
  “孩儿知道了!”薛远重重点下头,表示明白,阿母不愧是做过县令夫人的女子,懂得真多,比自己的死读书强太多了。
  于是,用了两个多时辰,薛远才见要了来访的客人,一脸疲惫的坐着,而他的母亲则拿起笔,对着满屋子的礼物,进行一一记载,兴致勃勃,毫无疲倦之态。
  “阿母又是作甚?”薛远疑惑道。
  “官场之上,须得礼尚往来,你今日收了他人礼物,明日人家有事,须得还过去,这才有了情分,你做官数月难道还不明白吗!”母亲的话语中,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孩儿读书多年,哪里懂得这些道道!”薛远笑道:“母亲做这个县丞,倒是绰绰有余的哩!”
  “哼,你父在时,他这个县令,也是我多方筹谋的,乃是他的幕僚!”母亲骄傲地说道。
  “老爷,老爷——”仆人口干舌燥地跑了进来,说道。
  “怎么了?”
  “宫里来人了,宣您觐见呢!”
  “呀——”母子二人同时一惊。
第三百七十七章
思念
  下午,薛远就真正见到了皇帝,这时,他才惊讶的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是之前询问自己的读书人,果真是惊奇,皇帝竟然搞微服私访。
  他跪在地上,心中极速地思量着自己当时谈话是否有错漏之处,待发觉并无后,心中才松了口气。
  “起来吧!”李嘉看了一眼跪下的薛远,此时的他与当日想必,并没有那么消沉,反而显得有些意气风发,看来已经得知了自己升官的事了。
  “诺——”薛远低着头,躬着身子,谨小慎微。
  “对于巡捕司,你可曾有过了解?”皇帝问道。
  “臣只知晓,巡捕司之职,只有两样,一则捕盗,减轻府衙之劳,二则协管城池!”
  “没错,缉捕盗贼,是本份,那些青皮无赖,正是看到了县衙的粗略,所以有机可乘,鱼肉百姓,到头来,衙门的名声坏了,好处却让他们吃得,此乃重中之重。但也不要忘了,城池之中,人口繁多,自然各种的毛病,沟渠需要畅通,房屋需要合乎规矩,还有,百姓之家多用于木材,火灾频多,如此死伤者众,这些等等,皆属于巡捕司的职业!”
  对于这样的新设部门,李嘉只是在长沙府试设,若是成功,之后就会推广到全国,所以必须亲自嘱托,才能放心。
  “臣,明白了!”薛远听闻如此多的重任,眉头一皱,但他却接了下来,他心中的信念,让他难以拒绝。
  “这是一项重任!”皇帝瞥了一眼他的脸色,继续说道:
  “之前打杀了那么多的白役衙役,许多百姓畏惧不前,如今巡捕司也只招募数十人,而像长沙城这样的县、州、府同城的,人口十数万,只是需要三百人,才能勉强胜任,你须得好好招募才是!”
  “臣知晓!”薛远干脆地说道。
  “很好!”李嘉就欣赏这样人才,尤其是读书人,书生意气,心中的良知还未泯灭,对于天下有一种济世救人的信念,这就是儒家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墨家只顾着工匠活;法家唯君事从;道家差不多被儒家兼并。
  “长沙城,官吏、豪家无数,你须得记住一点,秉公执法,勿要屈服,知府也无任免你之权,心中须得装有百姓!”皇帝的话,颇有些语重心长,薛远听得,也感动非常。
  这是个心有百姓的好皇帝。
  “对了,招募来的巡捕,你须得告诉他们,为吏并非世代为之,当得巡捕,可让子嗣后裔也参与科举,而且,若是干的不错,还会下调到州县,为一任巡捕使!”李嘉最后提醒道。
  转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十一月中旬,到了冬至日。
  冬至一词的含义《孝经说》解释说:“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
  唐朝重视冬至,每到冬至之节,道俗各致礼贺。住俗者拜官,贺冬至节。见相公即道:“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相公尊体万福!”。贵贱官品并百姓,皆相见拜贺。出家者相见拜贺,口叙冬至之辞,互相礼拜。
  对于朝廷百官而言,冬至日与元正日一般,都需要休假,郑庆余的《大唐新订吉凶书仪》有:“元正日、冬至日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
  哪怕是官衙奴仆、高门大户家都奴仆,也会予以三日之假。
  官吏们放假了自然没那么随便,冬至日,皇帝在楚王宫,进行大朝会,长沙府大大小小上百位官吏,都着华衣锦袍,一一见礼,彰显皇帝贵气。
  之后,皇帝还是不得闲,他还需要去城南进行冬至祭天仪式。
  总而言之,冬至这天,是百姓们欢乐的时日,但对于朝廷百官和皇帝而言,却是一番折腾。
  需要完成八项仪式:首先,在前朝举行朝贺和宴会;
  之后再行南郊祭天之仪;
  然后大赦天下;
  再赐官吏职位与赏物;
  天下大脯三日(京城五日)。
  免租税;
  敬老、赐老;
  褒奖孝子顺孙、节妇义夫。
  一番折腾,作秀,直到夜间,宴会结束,李嘉作为皇帝,才能歇息。
  “退下吧!朕与皇后不用人服侍了!”李嘉抱着周颖儿,拉下帷帐。
  先圆通,再中通,深(申)通后,才能孕(韵)达,摸了摸她的白嫩嫩地肚子,李嘉笑道:
  “如此这般时日,想必皇后必能中矣!”
  “陛下~~”周颖儿颇为羞怯,但眨了眨眼睛,说道:“妾这个月尚未来月事哩!”
  听闻这样,李嘉心中一喜,说道:“明日就遣太医看看!”
  说着,抱着这个女孩,更紧了,白嫩的皮肤,滑溜溜的,让人喜不自禁。
  “皇后!”
  “妾在呢!”
  “你多大了!”
  “妾今年十七!”
  “十七好,满十六了就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