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1016

  唐朝重新开凿西域,从而又重新获得蔗糖技术,到了明朝,发明了“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领先于世界。
  这也是中国明清之时重要的商品,核心科技。
  李嘉到来,简单的脱色之法自然知晓,掌握领先科技,可以带来庞大的利益,绝对不能放在那些官僚手里,毕竟后世加国连大嘛官营都可以亏本。
  “您瞧瞧,这些白糖,晶莹透泽,颗粒分明,简直是上天赐予的瑰宝,谁能想到黄泥竟然能有如此效果!”庄园的管事感慨道。
  将黄泥压在黑糖之上,就会得到白糖,这是谁也想不到的,李嘉若不是喜欢看杂文,也不知晓,具体的原理也一知半解。
  “每日可产多少斤白糖?”瞧着一道道黑烟,虽然还未近制糖处,但热浪早已经扑面而来,这里的温度比别处高了不止一筹。
  “若是柴火跟得上,每日至少可产百斤白糖!”管事低下头,颇有些骄傲。
  一斤白糖至少三十贯,若是去往中原,则更贵,哪怕一斤五十贯,一天也有五千贯钱,一个月就是十五万贯……
  李嘉越是计算,心中越发的惊叹,若是甘蔗没有生长周期,一年百万贯不就跟玩似的?
  不过也不能这样算,物以稀为贵,若是多了,价格自然便宜不少。
  “继续保持下去,千亩还是不够,多买些地,都种上甘蔗!实在跟不上,就去收那些产的黑糖,咱们自己漂白!”
  忍住心中的激动,果然,知识就是力量,这他么还要啥金手指?穿越一场比金手指还金手指。
  李嘉甚至联想到,可以用糖来向契丹人换马,还可以出口到大食,高丽,倭国,这是一道庞大的利益,若不是自己是皇帝,还真的把控不住。
  仅仅只是把糖漂白,就将价格抬高十倍有余。
第二百五十三章
金山之城
  “启航咯——”一艘艘海船从番禹出发,经泉州,宁波,再至九州岛,满载着糖,丝绸,书籍等,畅销整个东亚。
  九州岛,原本因为菱刈金矿而兴盛的菱刈港,此时也改了名字,名唤金山港,很是吸引了不少的渤海人前来入住。
  新筑的金山城,也是规模不小,长十里,宽十里,高两丈,这在此时的日本而言,也算是规模庞大了。
  此时日本最大的城市——平安京,此时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长约4.5公里,面积相当于中国唐代京师长安城的五分之一,金山城与之相差仿佛。
  整座城市依靠金矿而立,再加上转口贸易,人口急剧的膨胀,不过一年的功夫,已然达到了五万余人,其中渤海人三万,日本人一万,高丽人数千,再加上原有的汉人驻军,十分的多元化。
  当然,由于此城是由李氏商会建设而来,所以高层基本上都是汉人,中层与低层,就吸收了一些渤海人与倭人,凭借着强大的武力,整座城市安然有序,秩序井然,繁荣热闹。
  日本的商贾,高丽人,大食人,汉人,共同铸就了这个繁忙的城市。
  平安京的贵族与天皇们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繁荣的城市,但经过数番挣扎着终于放弃。
  一者,金山城的海军实在强大,哪怕日本动用所有的船只,也敌不过其一半;二者,虽说利益动人心,但九州岛实在太远,鞭长莫及,尤其是在海船不盛的情况下,默认了其统治。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九州岛与平安京的隶属情况不明,虽说别名西海道,但天皇确实只是取了名,划分了九国,收取贡品罢了,连羁糜都算不上,自然就无所谓了。
  确定了统治权后,李氏商会就再也没有了顾及,对于整个九州岛就行搜索。
  结果,耗费了半年功夫,确定从属关系的领主不过一百三十六个,总人口不到十万,利用价值很低。
  商会也不收取什么供奉,只要求每百出一个士卒,前来金山城进行效力,抽取了一千个比较强壮的汉子。
  柳条就是一个来自筑前国的平民,平日里为领主耕地,虽说种的是大米,但也不过是在过年时才能吃上一个米团,平日里吃的最多的是山地的野菜以及海带等不值钱的海产,所以他个子不高,只有五尺,但却也算是难得的高人了。
  虽然骨瘦如柴,除了个高就一无所剩了,所以领主招募,第一个就要求他去金山城服劳役,他是不愿意的。
  但作为一个没有姓氏的平民,他只能选择屈从,毕竟他的名字,也不过是父母看到岸边的柳枝而取的。
  “柳条,快来,午食到了!”正在他拿着锄头愣神之际,一旁的同伴将他惊醒。
  “来了!”柳条连忙背起锄头,狂奔而去,吃饭是他此时最大的乐趣。
  “别急,排队!”数个女子挑着饭食来到了田埂上,叉着腰,呵斥道,一个个的汉子瞬间乖巧起来,拎着锄头排队。
  柳条双腿比较长,在一众四尺汉子中也算是高个子了,一下子就来到前面。
  “三娘!”柳条走上跟前,看着数桶饭食,再看看打饭的娇小女子,嘿嘿笑道。
  “拿着!”脆声响起,一个脸盆大小的木碗到了手里,舀了数勺大米饭,上面浇了一勺野菜鸡蛋汤,再加了一勺海带,这就是柳条的午食,比领主家还要丰盛。
  “多谢三娘!”
  “三娘,这不公平,柳条这家伙太多了!”
  “是呀,三娘偏心——”
  起哄声瞬间响起,柳条一时间有些别扭,而三娘却叉着腰,说道:“老娘乐意,再瞎说,就不给你们饭吃!”
  众人瞬间息声,不再言语了。
  三娘是个金山城附近的农户女子,以前捕鱼为生,自从建了金山城,她父亲就进了城巡营,当了一名巡逻的士兵,每个月有三百钱,还在城里有了一座小院子。
  三百钱啊,这是多么一大笔的数目,可以买一石米加五斗米,足够他吃半年的,他被征召过来服役,管饱饭,每个月也不过十钱,就可以买半斗米了。
  三娘被使了关系,来到这城外的农田做活,烧水煮饭,一个月也有一百钱,他干一年,也不过三娘的一个月。
  他看了看自己,上身不过是一件单薄破旧的麻布,下半身则是短裤,与模样俊俏身着花衣的三娘想比,天上地下。
  默默地坐在田埂上,柳条大口的吃着饭,眨眼间,脸盆大小的饭,就没了大半,他此时迫切的想要个姓氏,然后进城……
  “柳条!”这时,耳旁传来女声,他自然清楚,这是三娘的声音,她挨着柳条坐下,大方地拿出了一双草鞋:
  “这是我编的,你天天下地,莫鞋!”
  “恩!”柳条一时间有些腼腆,他不知该说些什么,毕竟三娘是城里人,两人身份天差地别。
  “我看上你了,我父亲也看上你了!”三娘没有平常他接触的那些女子的拘谨,反而大胆地说道:
  “我家之前也是农户,然后进了城,有了姓氏,你个子高,我父亲希望你入我家,让我家以后,也出高个子!”
  柳条扭过头,看着这个大胆的女子,似乎与汉人接触多了,她话语中多了些条理,与那些木讷的农间女子不同。
  “入你家?可是我不过是服役的人!”能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入赘三娘家也无所谓,他柳条又不是贵族,自然乐意,但身份太大,他眼神一黯:“过不了几个月,服役就结束了,我就会回去的!”
  “无事的,我父亲说了,过一段时间,城里会招兵,去北方服役,只要会说汉话就行,立马就分地发钱呢!”
  三娘低声在他耳边说道:“这次都会从我们这些人里招,汉人早就招好了!”
  金山城里,倭人们把渤海人与汉人等说汉话的,统一称作汉人,毕竟穿着说话都一样,倭人们也想成为汉人,所以都在学汉话,穿汉袍,成为汉人老爷。
  “只要你选上,你就不用回老家了,还能成为城里人,有姓氏,户牌呢!”
  一瞬间,柳条心动了。
第二百五十四章
努力克制
  时值四月,虽然北地依旧春寒料峭,但已然属于可以活动的时期,陈兵待在济州岛已经数月,说是去往北边开垦,却一直不得消息。
  都言,那里是苦寒天气,冬日待不住人,若是去往,损失惨重,五六月去往,才是合适的。
  “今次,您将去往金山城,由于中原战起,人力匮乏,去往北边须更多些人手,眼前这一千来人是不够的,咱们济州岛素来也缺人,只能去往金山城了!”
  管家如此说道,陈兵倒有些疑问:“金山城在哪?”
  “就是之前的菱刈港,陛下嫌弃名字绕口不好听,就改了名字!”
  “陛下圣明,倒是贴切的很!”
  陈兵不由得感慨道,虽说名字土着点,但却是皇帝赐名的,那就与众不同了。
  随即,他就带着几百号渤海兵,来到了繁荣的金山城,与济州港的奢靡不同,此处满是急躁且认真地气息,来自于南北的商船,都在这里歇脚维修,需要用更少的时间来完成贸易。
  而更多的倭人,则性子急切,赚取金钱的心思很迫切,这又影响了城市气息,这种生气,让陈兵很欣喜,他的心情同样的属于急躁。
  “校尉来的正好,若是有需求,就与我说,不用客气!”陈兵无有官职,但身上还是从六品校尉的散阶,也算比较高的了。
  管理金山城的并不是官吏,而是李氏商会的大管事,除了做官,他还要忙着管理商会在金山城的分部,着实忙碌。
  “来人,你领着校尉去往挑选!”大管事的模样还未看清,陈兵就被另一人领出了衙门,他有些懵了。
  “校尉勿要挂怀,姚管事确实忙碌,这不是假话!”领路的人笑着说道,生怕其心中不满:“近些时日,陛下要重新规划少府寺,将会把商会拆分进入,里里外外,多少个分会,管事,都忙着脚不沾地!”
  “近些时日,又多了一个白糖,这东西可有价无市,求购的人又多,不可疏忽……”
  这样一说,陈兵心中的气瞬间消了大半,忙着官位,这是可以谅解,他千里迢迢来到这,不也是为了官位吗?
  “这次去往北边,光是渤海人是不够的,若是有了异心,就坏了大事,所以商会的意思,就招募一些倭人过去,也算相互制衡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