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1016

  钟邕则有些疑惑,自己的父亲埋首在书房中,已经半天了,饭也不食,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有时急躁,有时又十分的低沉,似乎在做什么重要的抉择一般。
  哪怕李都督入京时,也未见如此。
  “阿耶,您半日未食,身体要紧!”低头看着桌子上的史记,钟允章耳旁传来了儿子的声音,他声音有些沙哑:
  “什么时辰了?”
  “快子时了,您吃点东西,歇下吧!”钟邕一脸关心的说道。
  “吃?我又怎么吃的下去?”钟允章叹了口气,抬起头,看着一脸忠厚老实的长子,说道:
  “连夜收拾一下,与你弟弟一起,赶快离开京城,去邕州,回到我们乡梓之地!”
  “这又是为何?”钟邕奇怪。
  “京城即将成为是非之地,你们兄弟早些离开,也是好的!”
  不知道为什么,钟邕感觉自己的父亲很低沉,一下午老了许多,但父亲的话又不得不听,答应下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利欲难安(上)
  待长子走后,钟允章长叹一声,又呆坐着,脑海里一片空白。
  自己刚中进士后,毫无背景,于是只是一个小小的中书舍人,负责起草圣旨招书,多年不迁。
  索性自己文笔不错,每被夸奖,名气愈大,被当时皇四子看在眼里,待其继位后,凡诰敕、碑记和上表朝廷一切文字,多由他执笔。
  如此一来,名气一直在上涨,甚至传到了国外,于是越来越受到皇帝的重用。
  被认命为工部郎中,知制诰。
  待到先帝派他至楚国求亲,求亲不成,但他却充分了解楚国的国情国势。
  楚王马希广新立,弟马希萼起兵于武陵争位,兄弟阋墙,国将衰亡,于是就建议皇帝乘机攻楚。
  先帝很信任他,听取了这个建议,决意用兵,派招讨使吴怀恩为帅,率兵图楚。
  几年间,先后夺取原属楚国的贺(贺县)、昭(昭平)、蒙(蒙山)、桂(桂林)、宜(宜山)、梧(梧州)、严(来宾)、富(富川)、龚(平南)、象(象州)、柳(柳州)、郴(湖南郴县)、连(广东连县)13州地。
  于是越来越受到重用,待他恩遇日隆,采纳朝臣奏议命他为皇太子师。
  皇帝继位,推恩旧臣,十分礼遇他,升他为尚书右丞知政事,位列宰辅。
  随后,宦官当政,朝政一片灰暗。
  这时,一位年轻人率领着几千杂兵,打败了禁军,掌握了整个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的做法。
  逐渐的,连北方的潘将军也被拿下,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副都督,整个岭南已经掌握在他的手里,任他取舍。
  征占城,复安南,都是他的手笔,前不久,他称王了。
  接下来,他自然知晓是什么了,但心中一直过不去这道槛。
  作为官场人物,在这个乱世,礼义廉耻早就被识时务者为俊杰占据,而他不一样,他是个读书人,“忠君”一词,跨越过去很难……
  在这个纠结的时刻,还是让两个儿子先走吧!
  首相的钟允章很纠结,但作为次相的崔泉而言,选择却很果断。
  待中原的消息传来,大名鼎鼎的大周国消失了,禁军大将赵匡胤继位,首先在崔泉心里响起的,不过是又一个武人登位罢了。
  但,架不住联想啊!
  被封为薛王的李都督,也是一个武人,也是功勋赫赫,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极其娴熟,又懂得分寸,晓得分权,整个岭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被其掌控。
  两人都是一样,掌控了禁军。
  改朝换代,这个词猛然的就出现在他心头,水浇不灭。
  所以,他心动了,在大势面前,他一点也不敢反抗,只想顺从大势,从而为自己及家人,捞上一笔。
  有什么功劳,比得上从龙之功吗?
  但,这又需要分寸,光是自己谋划,若是人家无心,那不是白打算了?
  于是,他就派遣人接触了一下薛王府的管家李安国,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李安国就见了李嘉,如实转告。
  “皇位?会不会太早了?”这种事情,李嘉也不在乎保密了,直接把王宁王判官,射声司吴青,以及几位禁军中的高级将领找来,共商大事。
  “中原历经大变,周国灭,宋国兴,但未曾更改的是,中原国势日隆,兵甲日坚,岭南一隅之地,若不能同心,迟早会被吞并!”
  王宁沉着脸,对于推翻南汉并没有直接发言,反而间接说起了天下大势:
  “天下诸国,首推中原,次为唐,岭南地域虽广,但尽为蛮荒之地,兵不过数万,丁不过百万,若是不变,中原俞强,诸国愈弱,难免被一一吞并,请王上三思!”
  这番话,令李嘉想起了三国时期的蜀汉,诸葛亮穷兵黩武,屡屡北伐,激起了整个蜀地的反对,并非他不体恤百姓,而是若不北伐,以攻代守,以魏国半个天下之势,和平就等于让他回血,兴复汉室就越难了。
  此时的岭南也是如此,要是想拜托困境,就只能以攻代守。
  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岭南只能有一个皇帝。
  随即,李嘉目光又看向了吴青。
  吴青瞬间一激灵,连忙说道:
  “六十州中,心向刘氏的不足一半,各州团练也换了个遍,西北边军也在掌控之中,未起过乱子……”
  吴青作为射声司指挥使,负责监督地方,自然明白李都督的所想,一五一十地汇报着。
  “京城安稳如样,禁军也未曾有事!”
  李都督目光一扫,田忠立马出声说道。
  “只有钟相公有些反常,其子连夜收拾衣物回家,说是代父祭奠先祖……”
  “钟相公就不用管了,派人看管好,有人接触立马汇报与我!”
  “这个天下,万几重担,实在是非常人所能担起,我又何尝不想悠哉于山野之中,垂钓为乐,但,天下万民,历代列祖列宗之嘱托,实难拒绝,想起这些,我,寡人夜不能寐啊!”
  李嘉叹了口气,一脸的愁绪。
  “实不相瞒,寡人乃前唐睿宗之子、玄宗之弟,薛王李讳业之后,岭南节度使李讳知柔乃寡人之曾祖,李唐皇室后裔!”
  “大唐数百载江山,灭于黄、朱二贼之手,多少夜间,寡人泪湿于枕,常叹息于懿、熹,天不绝唐,上天庇佑于我,才依稀有见大唐光复之日……”
  这么一堆话说完,其实就是表达两个意思,自己是天命所归,你们不要有啥负担的,尽情的为我效力吧!
  第二个则是对第一个的强调,我是大唐后裔,这个天下以前就是我家的,如今不过是重新收回罢了,大唐光复之日不远,你们要认真努力啊!
  “臣等自当效力,为我大唐复兴披荆斩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众人也不是傻子,李嘉都如此挑明白了,他们也愿意配合,重新树立大唐这个招牌,心无旁骛地进行造反这个大业。
  望着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心腹,虽说能力参次不齐,但忠心是可见的,大唐的复兴也是指日可待的。
  “必不忘诸卿之力!”
  李嘉一脸感动地说道。
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欲难安(下)
  与薛王府的沟通很顺利,正月初七,崔相公就得到了薛王暗地的允许,这不禁让他喜出望外。
  惊喜之余,他又派人探寻了一下钟府的消息,待得知钟家人已经连夜的收拾,昨天晚上就连夜出了城,回到了老家。
  对比,崔泉心中舒了口气:
  “钟允章自先皇时期就饱受重用,新帝继位又成了首相,如今,怎能再让你领先?”
  作为次相,崔泉待在政事堂的时间比钟允章长,门生故吏遍布朝廷上下,虽说不多,但范围广,勾连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禅让之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步骤却很多。
  而这些步骤中,皇帝这个一步,算是最容易的,也是最被忽略的。
  皇帝同意则罢,若是不同意,大不了换一个皇帝,毕竟刘鋹还有两个弟弟在世,禅让是免不了的。
  换皇帝虽说方便,但隐患还有有的,况且侍奉刘鋹两年了,君臣之义还是要尽全,于是,崔泉决定去见见皇帝刘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